民国故纸:《罗宾汉》刊载“南京古刹卧佛寺失火焚毁”

标签:
卧佛寺封崇寺火灾大雄中学佛经 |
分类: 故纸堆 |
民国故纸:《罗宾汉》刊载“南京古刹卧佛寺失火焚毁”
1946年(民国35年)10月12日的《罗宾汉》刊载了署名“鲁人”的题为《南京古刹卧佛寺失火焚毁》一文,叙述了当年那场火灾的经过。
《罗宾汉》,英文报名为“The Robinhood”。1926年(民国15年)12月8日创刊于上海,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及1947年5月2日至7月1日两段时间内休刊;1949年(民国38年)7月9日正式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戏曲小报。
1946年(民国35年)10月12日,《罗宾汉》刊载了署名“鲁人”的题为《南京古刹卧佛寺失火焚毁》一文,其中云:
卧佛寺乃南京古刹之一,因不戒囗火,南京历于火,于三小时内书成灰烬,灾情之大,为胜利后灾之冠。尤堪痛惜者为该寺藏经楼中所储藏之御赐宋版佛经,亦未及抢出,化成火灰,实为一重大损失。
卧佛寺建于晋朝,为首都第四大刹,初名廨慈寺,明朝复于廨慈寺遗址重建殿宇,易名封崇寺,迨清朝同治年间始易名为卧佛寺。
卧佛寺之得名,据寺僧言:因同治年间有一“肉身成佛”者,遗体停于藏经楼中,即此次火化之肉体卧佛。宋版佛经亦为斯时所赐,全部五千四百卷,每卷之书面及藏经木箱均系樟木制造,可防虫蛀,价值连城,沦陷期间赖寺僧妥为保藏,未毁于兵燹,今竟全部毁之于火,闻者莫不痛惜。
该寺建筑颇为宏伟,房计三排五进,计九十九间半,因专制时代除皇宫外,皆不准建房百间以上,此次已毁去六十间以上,所余无几矣。今番被灾,据官方调查,乃借居该寺甫自北磅迁京不久之太虚大师所办之大雄中学校长女佣烧饭不慎所起,但一般善男信女及附近居民,则归罪于寺僧,认寺僧任令此古刹内男女杂居,亵渎静地,且校中学生时有跨坐于佛像之上,致触神怒,而遭此天变,言虽涉及无稽,但寺内难乱无章,亦招致火灾之主因。
关于卧佛寺的这场大火,当时的不少报刊皆有报道。
1946年(民国35年)10月28日,《甦报》第三版刊登署名“金枝”的《卧佛寺火》一文,其中云,“南京卧佛寺,为一有名之古刹,屋计七进,诚一巍巍之巨厦也,月之十七日,该寺突遭火毁,京市消防队闻讯后虽往灌救,但未克达成迅即扑灭之任务,近日市上传说,是日消防队员,实有怠工之现象,呜呼,救火而有怠工,实非怪事耶。据熟悉内情者言,缘该对总队长郑焕章,服务消防队已有四十余年之历史,在抗战时期,蒋主席曾予召见,面加奖慰,此次突被警厅降级,各队员认为人事一无保障,故对工作始行消极云。”总队长等被“降级”,使得队员“工作消极”,也可在救火之时“怠工”吗?
198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石三友撰《金陵野史》中有“卧佛寺”一章,介绍了当年卧佛寺的盛景以及那场大火。其中云:
抗战胜利后次年,大概是个仲秋的傍晚,靠近水西门的一角。忽然火光烛天,浓烟密布,原来卧佛寺起火了。这一场大火,把南京城内仅存的一座千年古寺烧得几乎荡然无存。
寺内拥有僧房九十九间之多,可以想见规模之大。在历任主持方丈精心维护下,这座大庙迄未发生过很大的灾害。及至抗战胜利后,由太虚法师创办的大雄中学由渝迁京,通过太虚的再三要求,把千佛楼下辟为校址,这场大火便是由大雄中学而引起的。月牙巷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子,不通车马,而两端的安品街与仓巷路面不宽,火起后,警察厅消防队和各区救火会的救火车虽迅速开到现场,但因路狭且水源困难,无法扑救。结果,精华全部付之一炬。
以上所言,称火未被及时扑灭,乃“因路狭且水源困难”之故,而《甦报》则言消防队员“实有怠工之现象”;至于起火原因“由大雄中学而引起”,而《罗宾汉》直言“寺内难乱无章,亦招致火灾之主因”。
这场被称之为“把南京城内仅存的一座千年古寺烧得几乎荡然无存”的大火,究竟有多大的损失,1946年(民国35年)12月10日中国佛教会呈内政社会部的《为卧佛寺火灾据情转请鉴核备案俯赐救济文》中云,“据本京卧佛寺住持养真呈称:‘为大雄中学走电,烧去僧寺房屋藏经戒台庄严法器,及僧众衣单什物,请求转呈备案,并赐救济’等情到会;查该寺为六朝古刹,忽兆焚如,实深惋惜。所住数十僧众,衣物行囊,均伏一炬,啼饥号寒,尤惨不忍睹。”“据此,查该寺此次大灾,损失惨重,僧众庄严法器,衣裳什物,悉被焚毁,衣食无着,均属实情。”
在这场大火中,是否有人员伤亡,没有见到报道,而1947年(民国36年)1月10日《前进报》刊载有《棺材苦无存处,首都禁止寺廟停柩》一文,其中云,“本市卧佛寺于月前发生大火,当场烧毙老媪,并毁去一部分所停棺柩,消防队为避免再发生此等情事起见,特签呈警厅饬令各局境内庵廟寺院一律不得停柩,刻警厅业已通令各局严厉取缔,寺院所停棺柩,限期一律迁于域外。”可见在卧佛寺的火灾中或有人员伤亡。
前述报刊称“寺内杂乱无章”,其实卧佛寺一直也有“劣迹”报道。1922年(民国11年)9月19日《新闻报》报道《驱逐卧佛寺之淫僧》,其中云,“甯垣水西门卧佛寺僧智圆,不守法规,屡犯十戒,前因私设烟灯,留人吸食,县署警厅,均曾犯案,日前招致某瓦匠之妻宣淫寺观,为某绅等所悉,拟即日呈请县署驱逐,以维风化。”
卧佛寺,即封崇寺。其旧址在七家湾、仓巷、狗皮山、安品街等所围成的区域北部,今已不存。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封崇寺者,赵宋时因旧报慈廨院而建也(见《建康志》)。以楼奉佛,疲津梁像,故俗谓之卧佛寺。旧有佛经全藏。华严历劫,三昧归真。法界中兴,弹指复现。晨钟暮鼓,戒律精持。城南之大刹也(粤寇之变,主僧炳炎焚庵以殉。同治以来,德诚重修之。佛殿、僧寮,悉符旧制)。壁多建康府仓砖,盖铁塔寺之故物,赵宋遗甓于此仅存。”
朱偰先生撰《金陵古迹图考》中记载,“封崇寺,在水西门内牙檀巷,属于律宗(传南山宗千华第八世皓清分支于此),为城南大刹。赵宋时因旧报慈廨院,而建斯寺;以楼奉佛疲津梁像,故俗谓之卧佛寺。旧有佛经全藏,洪杨之乱,主僧炳炎焚庵以殉;同治年间德诚重修。寺有木制戒坛,雕镂极精,戒坛两旁,有木塔二,九级八面,极玲珑剔透之致。墙上遍塑佛像,尽系磁制。山门外照墙有砖刻大佛字,寺僧根如,指为六朝时物。故寺门有联云:‘古寺犹存明季石,照墙尚有建康砖。’然则此所谓建康,盖指南宋之建康府,而非六朝之建康明矣。”
石三友撰《金陵野史》中云,“这座名刹座落在安品街内的月牙巷,其另一端则通仓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卧佛寺也是创于六朝的著名古迹。清初,印度和尚赠来檀香木雕刻的卧佛一尊,法像庄严,供奉于该寺的千佛楼中,寺名也由‘勑建封崇寺’更名为‘卧佛律寺’。……寺的大门内原有韦驮殿,大雄宝殿两旁有雕塑得很生动的十八罗汉,正中供奉如来。殿后即千佛殿,所藏经典极丰富,多稀世之珍。楼的四壁更镶嵌出自名手的佛像千尊,或坐或立或打盹、有的金刚怒目,有的满脸慈祥,有的演经说法,有的盘膝苦修……,尊尊佛像无一雷同,是佛门中和艺术界的无价之宝。楼上更有楠木大橱四个,内藏印度输入的佛经,从来不轻意示人。”
据典籍记载,洪杨之乱时,卧佛寺曾有大火,乃当时的寺院住持炳炎,焚庵以殉。“……遂积薪殿上,高丈余,炳炎缘而上,捧经诵佛号,趺坐其中,命举火,寺与僧俱烬。”卧佛寺几乎被烧光。
如此古寺,命运竟这般坎坷。两场大火,一次寺僧自焚,一次因外来者不慎而被焚,也是令人疑惑不解的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