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故纸:《时事新报》刊载“南朝胜地作新联”

标签:
民国故纸地名地名集对南京民国 |
分类: 故纸堆 |
民国故纸:《时事新报》刊载“南朝胜地作新联”
1929年(民国18年)1月8日《时事新报》第四张第一版,刊载署名“汪白天”的文章《南朝胜地作新联》一文,将“六街题名”,“书出对对”。
《时事新报》,日报,创刊于上海,原名《舆论时事报》,系由1907年12月5日创刊的《时事报》和1908年2月29日创刊的《舆论日报》合并而来。1911年5月18日正式改名为《时事新报》,与《新闻报》、《申报》齐名,合称上海三大报纸。1937年迁往重庆,1938年4月27日复刊,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1949年5月停刊。
1929年(民国18年)1月8日《时事新报》第四张第一版,载有署名“汪白天”的文章《南朝胜地作新联》一文,其中云:
白门为南朝故都,潮涨石头,波落秦淮,三山半落,二水中分,夕阳千古,皓月六朝,逥溯前尘,沧桑人世!归来刘阮,十年小变,管教朝代递嬗,尽领风光犹昔,顾虎踞龙蟠,江环河绕,故宫何在?王气代钟!白下幅员辽阔,衢道遍多;前人题署,历代沿称。风雅俚俗,兼而有之,不佞萍寄白下,八籥星霜,胜地南朝,履痕殆遍。会吴门鲍弟恩湛,邂逅旅邸,寒窗无俚,拨炭娓谭,属愚古道作联,不佞不解推敲,雅嗜联字西风凛冽,梅魂怜影,寒月窥簾,呵冻研冰,爰将六街题名,想入非非,书出对对,拈来双双,妙到自然,不事雕琢,大街小巷,衷之成联,僕愧文心雕龙,岂敢自矜精工,顾画虎未免贻讥,而雕虫聊以自遣云尔:
一人巷,五马街;尼姑巷,和尚桥;六角井,四方城;月牙巷,佛心桥;毛厕巷,玉壶坊;千佛寺,七贤坊;龙蟠里,虎踞关;积玉巷,藏金桥;红花地,紫竹林;胭脂井,茉莉园;养虎巷,宰牛坊;百步坡,五间厅;桃叶渡,杏花村;三星店,百子亭;斗鸡闸,鸣羊街;乌衣巷,红纸廊;三元巷,八角营;如意里,吉祥街;小府巷,大仓园;手巾巷,襪子街;双石鼓,四牌楼;二郎廟,四圣堂;九眼井,三汊河;上乘巷,下浮桥;丹凤池,乌龙潭;五老巷,九儿塘;大水巷,小粉桥;银鱼巷,金粟庵;狗耳巷,鬼脸城;军师巷,校尉营;柳叶里,荷花塘;驴马市,鸡鹅弄;白骨塔,黄泥岗;小膺府,大功坊;十廟口,七家湾;大香炉,小石桥
七十二个地名,三十六副集对。七十二个地名之中,其中不少街巷现在已经不在。这些地名有的在书籍里也无记载,有的则可以在旧时的地图上寻见,尽管如此。这些地名,还是似乎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民国11年(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今联语汇选补编·杂缀》中有“南京地名对”,其中云:
黑簪巷,红纸廊;磨盘街,秤它巷;七家湾,八府塘;罗汉寺,寿星桥;北极阁,西华门;骂驾桥,安都门;平章巷,安品街;钓鱼巷,望鹤冈;走马巷,宰牛坊;四象桥,五马街;凤游寺,虎踞关;松涛巷,杏花村;唱经楼,评事街;大夫第,状元境;弓箭坊,珍珠桥;龙王廟,鸽子桥;钟鼓楼,珠宝廊;红纸廊,白衣庵;全福巷,如意桥;朱雀桥,乌龙塘;云鲲殿,雨花台;双石鼓,三牌楼;太平桥,吉祥街;邀贵井,致和街;四眼井,三条巷;奇望街,大行宫;灵谷寺,朝阳门;古钵营,破衣街;龙蟠里,鸡鸣寺;裱画廊,广艺街;桃叶渡,莲花桥;灯笼巷,门帘桥;观音巷,罗汉寺;箍桶巷,晒布坊;三山街,双石鼓;一枝园,千竿巷;堆金桥,聚宝门;文德里,武定桥;郭家巷,张府园;跑马巷,仪凤门;军师巷,夫子廟;三坊巷,七家湾;铜井巷,金川门;破衣街,纱帽巷;驴子市,龙王廟;莫愁湖,如意桥;金福巷,大功坊;仁义里,吉祥街;致和街,益仁巷;中正街,清凉山;绫庄巷,锦绣坊;三老巷,五老桥;松荫弄,木料市;扫帚巷,磨盘街;铜井巷,石坝街;利济巷,德润里;大功坊,通济门;五马街,九龙桥;红纸廊,乌衣巷;朝天宫,灵谷寺;细柳巷,大杨沟;骂驾桥,富民坊;德润里,吉照营;晒布坊,打铁巷;府东街,水西门;上浮桥,中正街;下浮桥,上新河;红花地,紫金山
六十八组集对,涉及一百三十六个地名,只不过其中有不少地名是重复的。
民国时期不少报纸刊物上,时而都会刊登一些“南京地名对”之类的小文章,如《申报》、《神州日报》、《小说日报》、《自由杂志》等。民国2年(1913年)的《自由杂志》第二期,刊载了署名“舍予”“南京地名对”一文,其中云:
绒庄,花市;板巷,篾街;一人巷,九龙桥;跑马巷,钓鱼台;益仁巷,致和街;双龙巷,四象桥;三坊巷,八府塘;李府巷;丁家桥;双石鼓;大香炉;辉复巷,昇平桥;劝业路,评事街;五陵里,三山街;三元巷,五福街;乌衣巷,红纸廊;小板巷,大石桥;红花地,白酒坊;胭脂巷,颜料坊;绫庄巷,糖坊桥;船板巷,门帘桥;碑亭巷,鼓楼街;北极阁,西安门
民国4年(1915年)4月《神州日报》副刊“神皋集俎”上也陆续刊登有“南京地名对”,其中云:
甘雨巷,彩霞街;跑马巷,钓鱼台;生姜巷,老米桥;回龙街,养虎巷;益仁巷,致和街;手帕巷,门帘桥;碑亭巷,牌楼街;菱角市,莲子营;半边塔,十间房;斗鸡栅,望鹤岗;龙蟠里,虎踞关;卢妃巷,张公桥;同乡共井,三步两桥;考棚东巷,贡院西街;左所巷右所巷,上浮桥下浮桥
施家巷,张府园;柳叶街,竹竿巷;东牌楼,北极阁;登隆巷,何陋居;三条巷,七家湾;三山街,千章巷;平安巷,吉兆营;无量庵,上司廟;曹都巷,曾公祠;双龙巷,四象桥;东关头,府门口;云台闸,虹渡桥;小胶巷,大功坊;观音寺,尼姑庵;乌衣巷,蓝旗营;芝麻营,桃叶渡;夫子廟,烈士祠;绫庄巷,铜作坊;松涛巷,花露岗,估衣廊,打钉巷;扁担廊,扫帚巷;承恩寺,奇望街;凤凰井,老虎桥;弓箭坊,秤它巷;羊皮巷,鸽子桥……
南京地名集对,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游戏”。
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郭殿崇的《南京地名集对》一书,其中集成各式地名1026副,分为直接集对、串组集对两大编十六类。书的《序》中云,“地名集对不易,既要有地名学的知识,又要有楹联学的知识。‘风景无联皆减色,山河有对尽增辉。’众多富有人文色彩的地名,一经楹联做‘红娘’从中牵线而配对成双,就会顿时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焕发璀璨夺目的光辉。因而试以南京地名集对者,代不乏人。早在民国年间,就有人集对78副,惜大多不合联律;文革后又有人集过32副,更是无一合律。”
地名集对,既要求词意相对,又希望平仄合律,确实有些难度。譬如前述集对中出现较多的地名“红纸廊(平仄平)”,而与之所对的有“乌衣巷(平平仄)、”“白衣庵(平平平)”、“黑簪巷(平平仄)”,其中又有几对是合乎联律的呢?
楹联是讲究平仄的,地名的字数大都为二至三字,也有四字以上的。二字联的基本平仄为,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三字联的基本平仄为,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从浩如烟海的地名中,选出词意对仗,平仄合律的“地名联”,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民国时期人们的“地名集对”,或许有些平仄不符,但读起来充满着古韵;现如今的集对,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没有了那种行云流水、妙语连珠的感觉。
地名集对,偶尔为之,有闲情逸致的雅趣;若刻意为之,或有矫揉造作之嫌。
……大悲巷,双乐园;久安里,长乐街;义兴巷,诚实村;天安里,水佐营;太平路,安乐村;丰富路,致和街;丰余里,后载村;长春巷,永胜村;仁元里,宝善街;永庆巷,安怀村;颂德里,崇恩街;破旧巷,鼎新街;积善里,钟灵街;悦来里,和会街;培德里,成贤村;接福巷,迈皋桥;富贵里,宏业村;敦厚里,勤丰街;普华巷,康福村;锁金路,聚宝门;集庆路,复兴街;琥珀巷,金鑫园;新福里,古雄村;解放路,和平街;勤德里,利群村;嘉兆巷,美宜坊;福建路,富营庄;德安里,吉庆圩;磊功巷,树德坊;颐和路,尧化门;良安里,和会街;灵隐路,翠微村;小营路,大定坊;大方巷,中正街;大庆路,小移庄;天目路,月牙圩;中华路,世纪园;车儿巷,堂子街;火瓦巷,土城头;仙霞路,神策门;旧王府,新燕街;华侨路,汉府街;农场巷,工商村;有权巷,卡子门;网板路,栅栏门;老坊巷,新埂村;芳乐苑,媚香楼;应天路,得月楼;罗廊巷,张库村;宝塔巷,金陵村;金亭子,银作坊;板桥镇,舸舫园;国府路,民生街;复成里,集合村;皇册库,天堂街;剑阁路,鼓楼街;都司巷,道署街;铁管巷,金汤街;晨光巷,朝月楼;钱塘路,钞库街;维庆里,复成桥;船板巷,车头房;新街口,老府桥;察院巷,朝天宫;瞻园路,评事街;碑亭巷,情侣园……
一人巷(已废),位于太平南路南端东侧,西起太平南路,东至针巷,因巷窄小仅一人能通过,故名。民国时期修朱雀路时巷被拓宽,以谐音改此巷为“益仁巷”,1974年拆除。
尼姑巷(已废),民国时期财政部盐务署位于此巷。
毛厠巷(已废),后改名为电话局东街。
玉壶坊(已废),《新京备乘》中记载,“利涉桥旁玉壶坊,即御河坊,为明武宗南巡观灯处,今久为民居,而土人犹有呼昔名者。”
七贤坊(已废),位于凤凰台遗址旁(今花露北岗)附近,陈作霖撰《凤麓小志》中云,“七贤坊,以阮步兵墓而名也。”
藏金桥(已废),位于中华门东剪子巷中段。明初开小运河时,河上建有六桥,藏金桥为其一。后桥边成巷,巷以桥名。1995年并入剪子巷。
茉莉园(已废)。东园中曾有茉莉园。清代陈作霖撰《东城志略》中云,“茉莉园,东园之所分也。蔬圃菜畦,地颇幽僻。金陵俗:中秋月夜,妇女有摸秋之戏,以得瓜豆为宜男,常往是间也。”
斗鸡闸(已废)。斗鸡闸有两处。一是位于集庆路北。东起吉祥街,西至仁义桥。传此街曾是八旗子弟游手好闲玩斗鸡的地方,名斗鸡栅。后讹“栅”为“闸”。1936年并入玉振巷,1993年,又拆建为仙鹤里居民区。二是位于鼓楼广场西。汉口路西段曾名斗鸡闸,位于南京大学北园,为六朝斗鸡处。1934年,拓建为汉口路。1959年该处被拆,只剩小楼一座。
红纸廊(已废)。位于建邺路西段,东起丰富路口,西至王府大街口,是一条长百余米,仅宽数米的街巷。传明代起此处为经营纸张的集市,以红纸最著,街市两旁建廊遮阳避雨,故名红纸廊。1950年并入建邺路。
双石鼓,有两处。一是位于汉中路东段北侧,东起管家桥,西至慈悲社。二是位于中华门内西南凤游寺北段,即豆腐坊至小沙井一段,曾名双石鼓,1950年并入凤游寺(路)。
二郎庙(已废)。位于大行宫西南,延龄巷北段。清代陈作霖撰《钟南淮北区域志》中云,“巷西有二郎庙,所奉者蜀灌口二郎神李冰子也。”后为街巷,1950年并入延龄巷。
十庙口(已废)。位于北京东路西段,原安仁街和丹凤街口一带。因此处是十庙的出入口处,故名。民国后消失。
四圣堂(已废)。位于长乐路西段北侧,南起许家巷,北至金沙井。传明代,此处建有殿堂,供奉痧、麻、痘、疹四神,名四圣堂,巷以堂名。1995年,巷北段建秦状元里。
秤砣巷(已废)。位于三山街西南,升州路东段南。东起原铜作坊,西至弓箭坊。民间传巷内有井,每到黄昏,有白衣女神伸头张望,故名伸头巷。后讹为秤砣巷。又有史籍记载,此处有层楼巷,与秤砣巷位置相近,疑为“层楼巷”语讹得名。1995年,因建建设弓箭坊居民区而拆除。
望鹤岗(已废)。位于三山街西南侧。东起中华路,西至黑廊巷。传明代因在此处高岗上建高楼以望火警,名望火楼。后楼毁,仅存高岗,且“火”也雅化为“鹤”,更名为望鹤岗。后成巷,以岗而得名。1998年建设金沙井居民区时拆除。
……
无论是“地名集对”,还是“地名联”,首先要地名的名称准确。有报刊为“螺蛳转弯”地名征联,而此处地名似乎应该为“螺丝转湾”或“螺丝转弯”,而非“螺蛳”。《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螺丝转湾。街巷。位于新街口之西,汉中路南,南其石鼓路天主堂西侧,北至汉中路。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引《客座赘语》称:‘入石城门,往东大街折而北,路曲如环,俗名螺蛳转湾。或曰讹也,路曲处乃铁塔寺墙脚,寺旧名罗寺,此路值其隅角,故曰罗寺转湾耳。’‘湾’同‘弯’,弯曲如环,称湾环。按寺刘宋泰始中建,名延祚。唐僧灵智无目,号罗睺和尚,经论文字,悉能明了,时人称为天眼。为建塔寺内,故曰罗寺。寺前旧有铁塔二座,宋乾兴元年(1022)铸,故又曰铁塔寺矣。后人语讹称今名。”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诗中的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都是以地名为对。看来,地名集对,或许真的是一个有趣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