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2024-09-18 14:05:29)
标签:

郑和

宝源局

钟山书院

铁锚

摸秋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南京郑和遗迹分布图》中有二十处“郑和遗迹”,其中标记有“钟山书院”。其实更为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宝源局”的“钱厂”,即明代时期的“造币厂”。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据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后,即于1361年设宝源局,并建钱厂,开始铸造铜钱。明代永乐时期,因郑和下西洋造船需要大量铁锚,在钱厂又铸铁锚,其中有几只铁锚一直留存到清代咸丰年间……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一中记载,“钟山书院大门右空地有大铁锚,二叉陷于土,一叉在上,相传是马三宝下西洋故物,不知何从至此。盖其地本东护龙河,水出升平桥。数百年前尚通舟楫,未可知也。每中秋,游人蚁集。妇人摸弄之,可以生子,呼之摸秋,令人绝倒。石城门外河滩,有铁锚数十类,有大于此者。按《客座赘语》载:‘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宝船共六十三号,适当其地。’则为三宝之物益无疑矣。”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钟山书院”也与郑和有了关联。《南京郑和遗迹分布图》中的注释称,“钟山书院,原为造币厂,后为下西洋造铁锚之铸造厂”。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曾经的“宝源局”的“钱厂”,在南京太平南路原白下会堂一带。

曾经的“白下会堂”,在南京太平南路中段“首建中心项目”地块的西侧。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现在这一带,一片建筑工地,无论是“钱厂”、“钟山书院”,或者是“白下会堂”,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任何痕迹。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了南京五大“仓库司局”为,“銮驾库,在长安左门外。军储仓,在鼓楼西马鞍山下,及各卫营。黄册库,在玄武湖洲上。火药局,在淮清桥街北,旧马公洞基。宝源局(原阙)。”有的版本中称“宝源局,在火药局东”。《洪武京城图志》中的《官署图》中标注有“宝源局”。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明代顾起元撰《客座赘语》卷四中记载,“皇明洪武初,置宝源局于应天府,铸‘大中通宝’钱,凡五等:一两、五钱、三钱、二钱、一钱,重各如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洪武通宝’钱。”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及平陈友谅,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钱,大小五等钱式。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初,宝源局钱铸‘京’字于背,后多不铸,民间无‘京’字者不行,故改铸小钱以便之……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宝源局,至正21年(1361年)朱元璋设,下有钱厂。铸“大中通宝”钱,兼铸火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之后,又铸造了“洪武通宝”铜钱,为避太祖名讳一改历代开国之时铸钱称“开元通宝”的惯例。后来因为铜源不足,改印钞票。洪武13年(1380年)又恢复铸钱。洪武23年(1380年),组建军器局,宝源局铸火器的职能分离,专行“鼓铸铜钱”。

宝源局铸造的物件种类繁多,包括香炉、香盒、交椅、脚踏、银盆、水罐、铁索、铁镣等,几乎无所不包。《明会典》卷一五六中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铸造铜锅、铜柜等器,及打造铜锅、铜灶、铁窗、铁猫等件,行下宝源局,定夺模范,及计算合用铜铁木炭等项,明白具数呈部,行下丁字库抽分竹木局放支,督工依式铸造。《明会典》卷一六二中记载,“永乐元年,令宝源局铸农器,给山东被兵之民。”

1988年出土于山东蓬莱营子里村的两门明代铜碗口炮,青铜铸造,炮膛呈直筒型,炮身外壁铸有三周加强箍,炮铸于明代洪武8年(1375年),由宝源局铸造。炮身中部镌刻有铭文“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重一百二十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等。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宝源局的“钱厂”,是否铸造过郑和下西洋船只所用的铁锚,并未看见史籍中的确切记载。况且铁锚的用途也并非仅仅用于船只,明代时期的车载重炮,在车厢的两侧各有铁锚两个,作战时将铁锚置于地上,用土压实以减轻后坐力,不过这样的铁锚,并没有船只所用的那么大。

清代汤椿年撰《钟山书院志》卷三中,具体地叙述了书院外铁锚的所在位置,并称其“虽多人亦不能拔移”,可见铁锚之大。其中记载,“后:系花牌楼大街,官路。本屋墙外,仍有潮沟为界。东边头门内东角,有井一口,系赡院中汲用而设。头门外右手略前,有空地,插古铁锚二大枝,乃大船所用以镇压波浪者,不知何为存此,土人俱称为‘飞来锚’。今整露于外,凡过者可以摩挲,虽多人亦不能拔移。”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都有着巨大的铁锚。据说其中最大的铁锚,用小桶口粗的棕缆绳吊在船头,七丈三尺长的杆,三丈五尺宽的爪,八尺五寸高的环,下锚起锚的时候都需要几百人。制作这样的铁锚,需要三百工匠昼夜赶制,三个多月才能打造出来。

明代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七回中,有一段碧峰长老叙述铁锚大小的描述,“长老就站在左壁厢说道:‘这个锚忒大了也狼抗用不得,忒小了也浪荡用不得。大约要分上、中、下三号,每号要细分三号,每上号要分个上上号、上中号、上下号,每中号要分个中上号、中中号、中下号,每下号又要分个下上号、下中号、下下号,三三共九号。头一号的锚要七丈三尺长的厅,要三丈二尺长的齿,要八尺五寸高的环。第二号的锚,要五丈三尺长的厅,要二丈二尺长的齿,要五尺五寸高的环。第三号的锚,要四丈三尺长的厅,要一丈二尺长的齿,要三尺五寸高的环。其余的杂号,俱从这个丈尺上乘除加减便是。还要百十根棕缆,每根要吊桶样的粗苯,穿起锚的鼻头来,才归一统。’”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明代宋应星撰《天工开物》卷十“锤锻·锚”中记载,“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船、海船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旁,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转,咸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而有一种民间的说法称,铸造如此之大的铁锚,在铸造时需要挖一个与铁锚的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地道网,然后将铁水倒进其中,往往铸造一个铁锚需要十几吨的铁水,之后再挖开地面,吊出铁锚,如此这般,不知是否为笑谈?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明代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的第十七回“宝船厂鲁班助力,铁锚厂真人施能”中,描述了郑和等铸造铁锚的故事。其中云,“……所有三宝太监、兵部尚书、工部尚书,面辞了万岁,分了委官,即时到于定淮门外宽阔所在,盖起一所铁锚厂来。即时出了飞票,仰各柴行、炭行、铁行、铜行并三百六十行,凡有支用处,俱限火速赴铁锚厂应用毋违……”。如果按照小说中所言,郑和的铁锚厂,建在了“定淮门外宽阔所在”。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钟山书院,是清代南京最重要的书院之一,建立于清代雍正2年(1724年)。

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考虑到“江南文风极盛,士子贫寒,膏火不给,无以专心学业”,上书皇帝,请求建立书院,得到批准,在江宁创建了钟山书院,并获得了雍正御批的“敦崇实学”匾额。

清代道光9年(1829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筹款增修;咸丰3年(1853年)因战乱被废;同治4年(1865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加以重建;光绪7年(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扩修了书院;光绪29年(1903年),钟山书院被改为江南高等学堂。

钟山书院,“院设中城钱厂桥”,即“明之铸钱处也”。在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十七的“二县城内图”中,标记有“钟山书院”和“钱厂桥”的位置。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可以看见“钟山书院”、“南京中学”、“门帘桥(门楼桥)”等标记。其中的“门帘桥”,位于太平南路中段,南起白下路,北至太平巷,清代时也称“门楼桥”,1949年后并入太平路(今太平南路)。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图上,还可以看见有“白下会堂”等标记。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八中记载,“钟山书院,今在门东漕坊。院本在中城钱厂桥,明之铸钱处也。雍正元年,总督查弼纳字右侯创建,世宗赐以‘敦崇实学’之额。十年,复葺治之,特颁帑金一千两。乾隆元年,仿朱子《白鹿洞规条》及《分年读书法》,总督尹继善勒石,院长杨绳武为之记。安徽布政使晏斯盛请增学徒膳银。四十六年,总督萨载定书院规条,院长钱大昕定学约。道光十二年,藩司贺长龄增修东西学舍五十间,自为碑记之。堂上有朱子‘忠孝廉节’四大字木碑,有济齐讲学碑,乾隆八年为总督宗室德沛立。其生徒内课五十名,膏火银月二两四钱;外课七十名,半之;八旗生五名。如内课。月以初二日总督司道轮试,十六则院长课之,其院长别课以诗赋杂体,则别期各书院所同也。惟十三年胡竹村先生为院长,以经学教士,逢八日进诸生而教之,此不同耳。讲堂左有屋一间,祀总督查弼纳、德沛、尹继善,巡道方昂,院长吴杨皋里绳武、高邮夏醴谷之蓉、嘉定钱竹汀大昕、余姚卢抱经文弨、桐城姚姬传鼐、绩溪胡竹村培翚、荆溪任阶平泰诸人。”

清代汤椿年撰《钟山书院志》卷四中记载,“钟山书院基址,原系旧钱厂官地,既无碍于民房,并无民间产业相连。因其基地平衍开阔,阳宅吉利,可以兴创名教之场。”

清代《金陵待征录》卷十中记载,“钟山书院铁矛,或以为郑和遗物。按《应天志》坊厢类:有铁矛局坊。书院为前明钱厂鼓铸之所,兼及铁冶耳。石头城外,卧地之矛甚多。”

清代周宝偀撰《金陵览胜诗考》中记载,“钟山书院,在上元县后,为省城大书院,雍正年建,曾御赐‘敦崇实学’四字扁额。明铸钱敞旧基(清溪一曲小桥横,讲院堂开地毓秀。花绕诸生排玉笋,山迎太史聚珠星。美才奋发盈三舍,圣学渊源贯五经。我学吹笙曾滥入,六朝文物此仪型)。”

陈诒绂撰《钟南淮北区域志》中记载,“直西过昇平桥(洪杨之乱,上元知县刘同缨投桥下溺死。循桥岸北行,为钱厂桥,上有明铸钱局,清雍正时改钟山书院,今为第四师范学校)。”

《新京备乘》中记载,“钟山书院,院设中城钱厂桥(纪元后,为第四师范学校,今为南京中学一院),明之铸钱处也。清雍正元年,总督查弼纳建。”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1948年出版的郑鹤声撰《郑和遗事汇编》书中,引用《金陵待征录》记载,也提及到了钟山书院前的“铁锚”,其中云,“南京钟山书院之铁矛,清金鏊《金陵待徵录》云:‘钟山书院铁矛,或以为郑和遗物。按《应天志》坊厢类:有铁矛局坊。书院为前明钱厂鼓铸之所,兼及铁冶耳。石头城外卧地之矛甚多。’所谓铁矛,即铁锚,为系船之具,以铁为之,首尾四角叉,或左右分为两歧,贯以铁索,投水中使泊定者。”

民国时期出版的旅游书籍《京沪宝鉴》,其中“南京志要”也有提及,“花牌楼旧钟山书院即今江苏省立南京中学背后有铁锚二,传为和下西洋故物,俗谓妇人抚之可生男,名曰摸秋。”

可见,至民国时期,铁锚尚在。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所谓“摸秋”,乃中秋之夜,妇女结伴去瓜棚豆架之下“摸瓜”的习俗,瓜是藤生的子房类果实,瓜中多子,被人们视作“多子多育”的象征。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称,“鸠兹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除了瓜之外,一些诸如山峰、石柱等自然之物,或是铁锚、铁矛、灯盏等人工之物,但凡尖而硬的物体,常常也都会与妇人祈子的风俗活动相关。在南京,清代时期就有“摸铁锚祈子”的习俗。

据说当时的钱厂桥一带,有南唐故宫御沟,周围小桥流水,楼台亭榭,风景优美,桥边还有横卧在地的铁锚,自然是人来人往的热闹之处。清代张子和《江南好》中便有词云,“江南好,钱厂聚裙钗。私向铁猫成小坐,暗招玉燕入香怀,月下笑相偕。”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中记载,“书院背后,《待徵录》:钟山书院,明为铸钱局。国朝为义学,改立书院,制府阿山允廪生金芝之请也。……有二铁猫、二叉陷于土,一叉在上,相传马三宝下西洋故物。妇人中秋抚之,可以生子。俗曰‘摸秋’。”

清代陈作霖撰《炳烛里谈》中记载,“中秋月夜,小家妇女结伴出游,谓之走桥。钱厂桥有大铁矛,无子者摸之,云可宜男,故谚称中秋为女儿节。”

《新京备乘》中记载,“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夜潜赴菜园,摘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又钱厂桥有大铁矛,二叉陷于土,一叉在上,相传马三宝下西洋故物,不知何时移此。当中秋夜,妇女无子者,亦多往抚摩,为宜男兆。”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这里,曾经是锤声叮当的钱厂,曾经是书声琅琅的学院,曾经是人头攒动的会堂,未来的这里,将会怎样?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寻找郑和:宝源局·钟山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