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安品街

标签:
安品街品儿银杏树街巷可园 |
分类: 览金陵 |
寻常巷陌:安品街
如果说有这么一条街巷,奢华中渗透着沧桑,破旧中隐含着儒雅,那就是安品街。
安品街,位于南京升州路西段之北,东西走向。东起鼎新路,西至仓巷。
从建邺路至仓巷,沿路向南行走大约300米左右,到达安品街的西端;或者从建邺路至鼎新路,沿路向南行走大约400米左右,便可到达安品街的东端。
安品街东端,道路边竖立有红色的街巷说明牌,其内容为,“安品街,东接鼎新路,与千章巷相对;西至仓巷,与木屐巷相望。传说,明代一个叫品儿的孩子在此救了一个姑娘,后来,人们把这条巷称为安品街。又说清代这里按官员品级建住宅,故名安品街。不完全统计,清代举人有宅安品街超过二十位。明代,安品街西段称铁狮子衙(牙)、铁狮子街,以明代普利寺(庵)门前有两铁狮子而得名。”
而在安品街的西端,沿街的墙壁上有“南京安品街”的宣传栏,其中“传奇来历”中的内容则更为详实,“安品街,东起鼎新路,西至仓巷。明代此巷的西段称铁狮子街,清代统称安品街。其来历有一个故事,说明朝这里有个苦命的孩子名叫品儿,他为了救一个被欺辱的姑娘,而砍杀了一个恶人。后来,人们就把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称为安品街。另说此巷是清代按品级所建的官员住宅群,故名安品街。据说当时每户都是青石门框,门口大多石头兽守护。铁狮子街,以明普利寺门前有两铁狮子而得名。该寺建于明景泰(1450-1456)年间,天顺(1457-1464)年间赐额,万历戊戌(1598)遇火灾,仅存山门围墙基址。该寺占地十亩,有金刚殿三楹,僧院四房。灾后未重建。安品街20号为清末南京著名文人陈作霖故居‘可园’所在。”
安品街,全长大约500米左右。从安品街的东端,沿路向西行走,道路的北侧大都是低矮的民宅,而南侧则是高大的建筑。
安品街的街巷之前较为狭窄,两侧环境较差,据说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现在看上去,道路的两侧似乎差别很大。行至街巷中段附近,都是一些低矮的民宅或店铺,道路也显得狭窄了。
继续向西前行,街巷的两侧渐渐整齐起来,有学校的高大牌坊,有店铺的崭新建筑,有低调的隐秘豪宅……
街巷的南侧有朝天宫古玩市场,市场建于2010年,是南京最大的古玩市场。其中包括,朝天宫古玩市场一期(安品街,约7000平方米),朝天宫古玩市场二期(登隆巷,约30000平方米),朝天宫古玩城A座(仓巷,约2600平方米),朝天宫古玩城B座(七家湾,约5100平方米),附近还集聚了一批深藏小巷里的古旧商品店铺。古玩市场中汇集有碑帖书画、陶瓷器皿、古铜器件、竹木石雕、珠宝玉石等古玩和工艺品。
朝天宫古玩市场,先前位于朝天宫附近,1997年建成。有门面房32间,固定柜台110个,临时摊位350个,每周六、日增设“泮池”临时摊位,市场的摊位容量超过350个。
安品街,有破旧的民居,有欢腾的校园,有奢华的豪宅;有雅致的古玩,有美味的小吃,有各色的店铺;市井衣物,晾挂得琳琅满目;汽车单车,停靠得比比皆是。在这条看似并不起眼的街巷之中,却匿藏有许多历史的遗痕。
如今,漫步在安品街上,旧屋和高楼交错,繁华与沧桑共存,或许这就是现代时尚中保持的“传统街区”风格吧?
安品街一带,曾经是南京现存比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区。2004年规划的“安品街老城区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35317平方米,其拆迁工作始于2006年6月。安品街上的不少建筑都有一定特色,如民居外墙上有拴马石;外门用竹片包饰或铁皮包门,门上钉钉以资固济,铁钉可组成福寿等吉祥图案;屋顶横梁上有精美雕饰等。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安品街,街巷。位于升州路西段路北。东起红土桥,西至仓巷。《明代南京城图》谓铁狮子衙。亦名铁狮子街。以明普利庵门前有两铁狮子而得名。《白下琐言》:‘普利庵,明天顺间赐额,后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谓安品街,含义不详。传明代即称此名。此街20号为清末著名文人陈作霖故居‘可园’所在。”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安品街(《白下琐言》:安品街普利庵,明天顺间赐额,后圮。大门左右有二铁狮,光黝如漆,俗呼为铁狮子衙,今亡)。”
安品街,街巷的两侧在清代中晚期时,为中低层官员的住宅群,不仅南京城内罕见,在全国也是少见。据说,巷南有罗振彝、何恪慎、谈羽仪、陶京山、陈茂才、张廷凤等,巷北有陈作霖、马湘帆、陈子瑨、随翰英等。
以前,在安品街道路一侧的围墙上,还曾有过“安品街人物传”的宣传栏,以及谈羽仪之孙谈晋的诗句“登程偏遇还乡客,拈笔愁吟赋别诗(《送友》)”;“未向江头寻驿使,先听玉笛落梅花(《闻笛》)”;“萧曹勋贵由刀笔,李杜功名非甲科(《三十自寿》)”的木牌。
现在,在糯米巷的巷口,也有着关于安品街的介绍,其内容为,“安品街,朝天宫之东南、水西门内,东起鼎新路,西至仓巷,原两侧为清代中晚期中低层官员住宅群,且这些住宅据说是按官员品级所建,故名。这些住宅建筑格局规整,每户都为青石门框,门口大多有石头兽守护,内部摆设考究,是南京城内清代官宦住宅和生活情景的重要窗口。有据可查,巷南有罗振彝、何恪慎、陈茂才、谈怘崖、陶京山、张廷凤等,巷北有陈作霖、马湘帆、陈子瑨等,周边还有龚梧生、黄辑五、杨桂年、黄思永、龚乃保、王孝煃、张通之等……”
陈作霖,晚清举人,近代南京的著名学者,故居在今安品街20号。
《白下区志》中记载,“陈作霖故居,又名可园,位于安品街20号,系其父陈元恒(字葆常)于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留居家中,修葺老屋,开拓宅后空地,莳花种竹,建为可园。史学家陈作霖后扩建,与当时邻近的朱状元府、西园、卧佛寺等园林建筑相衬映,各擅其胜。原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青砖乌瓦可见,木柱横梁犹存。原建筑已无存。”
安品街20号,一座建于清代的“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原为四进,现存三进,砖木结构,南北向院落,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第二进、第三进和第四进的进深均为7檩。
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云,“……予家适当道北,宅毁于兵乱。后重建,一瓦一木,备极经营。予《移居诗》所谓‘绸缪成牖户,毋乃父母劳’,盖纪实也。宅后有隙地数亩,强名之曰‘可园’。土阜坡陀,筑亭其上。诸山苍翠,近接檐楹。种竹莳花,以悦晨夕。蔬肥笋脆,甘旨足供。园居奉亲,无复进取志矣。宅西数武过甓门,为安品街(西通仓巷)。”
陈作霖撰《可园文存》的“可园记”中记载,“是园也,在人视之,鲜不以为陋者;而予上奉亲欢,旁招弟妹,诸雏跳踯,婆娑其间,觉梓泽平泉虽极华靡,不若予园之有真趣也。”
陈诒绂撰《金陵园墅志》中记载,“可园,在红土桥西(古名南乾道桥,与安品街接壤。今改为安品街)。先君子于宅后隙地辟而扩之,莳花植树。有养和轩、寒香坞、丛碧径、望蒋墩、延清亭、蔬圃香、无隐廊、蕉径豆篱、桐竹交翠堂、蠹巢、稚松坪、通溜桥、看山待月之台、留春亭、读来生书斋、冶麓山房、棠芬书屋、蛰斋、洗桐书屋、竹巢、笋香斋。光绪己卯,丽春花开,有并蒂同心数朵,筑瑞华馆以纪盛。南为凝晖室,与叔父奉先王父母居养于内。北接征文考献室,日肆著述,学者称可园先生。宣统辛亥,举重游泮水典礼。临川李梅庵学使瑞清题‘芹藻长春’扁额,名堂曰‘寿藻堂’。”
夏仁虎撰《秦淮志》中记载,“可园,在南乾道桥西,陈伯雨先生之居。有寿藻堂、瑞花馆,地不甚广,先生著述其中,萧然自得。”
距离安品街20号直线距离百米左右的甘雨巷26号,现在的“朝天宫街道市民文体中心”内,建有“南京可园史志馆”,该馆设立于2014年10月。
走近史志馆的大门,地面上印着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中的“运渎桥道图”,周边地名一一在列;从一楼到二楼通道的墙壁上,画着陈作霖人生四个重要阶段的彩绘,“束发游学”、“而立志学”、“不惑著述”和“花甲传道”,墙上还有其各种著述的影印件;二楼的一间屋子被命名为“可园”,这里是陈作霖历史资料的陈列室,墙壁上贴着有关陈作霖的介绍,屋内摆放着其所著的各种地方志书籍和资料。
陈作霖(1837年至1920),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人称可园先生。江苏南京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13岁随父亲入斗门桥私塾读书,14岁补县学生,肄业于钟山、惜阴二书院,1868年随汪士铎学习古文,1875参加江南乡试,中第八名举人,之后曾三次北上参加礼部会试,未被录取,遂绝仕途之念,立志撰述,并以授读、校书、修志、著书为业。陈作霖著述总计近三十种、二百多卷。1920年病逝于南京,先葬于清凉山古林庵后,后迁葬于迈皋桥,再迁于永寿陵园,其墓址现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作霖《炳烛里谈》“传志材料”中云,“予生平不务进取,然役于公家者不外文学之一途。其庚子以前,则上江两县志局分纂、江宁府志局分修、崇文经塾教习、金陵官书局分校、奎光书院山长。庚子以后,则编译官书局分纂、南洋官报局帮总纂、元宁县学堂总教习、上元县学堂堂长,学务处参议、崇粹学堂堂长、南洋图书馆司书官、江苏通志局总校兼分纂,皆他日传志材料也。”
安品街一带,有诸多乡里先贤、达官贵人、文人士大夫们,或置宅于此,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官衙店铺于此……,有些在陈作霖的《运渎桥道小志》中或有提及。
何恪慎,讳汝霖,字雨人,江苏江宁人。生于清代嘉庆5年(1800年),拔贡,考授工部七品京官。道光5年(1825)中举人,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后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宗人府丞、副都御使、礼部及兵部尚书等。《运渎桥道小志》中云,“甘雨巷中,道西有太平会馆。与会馆相向者,有尚书何恪慎公旧宅(公讳汝霖,字雨人,江宁人,道光中,以举人官至礼、兵二部尚书)。风度温温,谥称其行。达官听事,旋马仅容。今沈氏所居者是也。”
罗振彝,讳秉伦,号继峰,江苏江宁人。清康熙1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监察御史,历任大理寺卿、光禄寺卿、通政司使。《运渎桥道小志》中云,“会馆侧有塞巷,曰银台第。以罗振彝通政居此得名(通政讳秉伦,上元人。雍正中以进士起家)。直节清风,光被乡国。鸣珂改里,桑梓之恭也。”《同治上江两县志》中云,“银台第,通政司罗秉伦居此,故名。”《上元江宁乡土合志》卷四中云,“罗秉伦,字振彝,江宁人,由编修起家。官通政使,创元宁会馆于都城东。归里后,造闸于西水关,以蓄洩水,即以官名之曰银台闸也。所居甘雨巷旁,亦名银台第。”
陈茂才,字大镛,江宁诸生。咸丰癸丑(1853年)之变时,殉难于车儿巷。《运渎桥道小志》中云,“稍北又有车儿巷,巷中道北有陈茂才大镛宅。咸丰癸丑之变,其夫妇殉节之所也(陈君字一山,江宁诸生)。读圣贤书,誓不见贼。洁清自守,瓮水流芳。今宅址已易主矣。”
张廷凤,清代直隶省永平府昌黎县人(今河北昌黎),官至从二品冀都尉,赐建府邸于安品街和登隆巷附近。有两子,长子张国煌袭封其位,次子张国鼎中武举。太平天国时大部被毁,后又建,近邻称“张家花园”。
谈怘崖,讳羽仪,字毓奇,江苏上元人,诸生,刑部郎中。清代诗人袁枚的得意门生,以“郎中”而出名。袁枚《随园诗话》中云,“余门生谈羽仪,字毓奇,家富而好买书;自署一联曰:‘闭户自知精力减,贮书还望子孙贤’”;“余门生谈羽仪之孙,名晋者,年少工诗,而累于病,遂潜心岐黄之术。其《送友》云:‘登程偏遇还乡客,拈笔愁吟赋别诗’”。谈羽仪宅在平安巷之西,清代晚期坍塌。《运渎桥道小志》中云,“又有巷曰平安,塞巷也。巷西旧有谈怘崖比部宅(比部讳羽仪,江宁人,以诸生入赀为郎中。随园之弟子也,宅今圮)。”
马沅,字湘帆,号韦伯,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2年(1822年)举人,道光9年(1829年)进士,由庶吉士官户部主事,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工诗词,诗清新俊秀,词幽约蕴藉,著有《尘定轩稿》。《运渎桥道小志》中云,“街北旧有关帝庙。庙西有马湘帆侍御宅(侍御讳沅,江宁人,道光中,以庶常官御史,工骈文,善诗。著有《驻帆阁文稿》、《尘定轩诗稿》)。文章华国,遗稿仅存。徐、庾之流派也。”
陶绍景,字京山,号慕庭,江苏上元人,乾隆3年(1738年)戊午科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乾隆27年(1762年)任台湾知县,乾隆29年(1764年)署淡水同知。《白下琐言》中云,“陶京山先生绍景,乾隆戊午解元,与同里周筠溪侍读祭昌齐名,著有《陶周合稿》,官台湾知县,渡海遇飓风,几殆,遂解组归,年未五十也,后寿越九旬而终。尝自署其斋云:‘未老息机,海外余生休易得;随时知足,人间清福最难消。’”《运渎桥道小志》中云,“……其间又有陶京山司马宅,宅前有解元坊(司马讳绍景,江宁人。乾隆中乡举第一,官至淡水同知。乙己大荒,以千金散族人。嘉庆初重宴鹿鸣,其诸孙涣悦、济慎皆举人。甲戌大祲,出金巨万以肋振)。缙绅耆艾,领袖里闾。任恤睦姻,世济其惠。今已门无达宦矣。宅侧北出,有灯笼巷(通安品街)。”
陈玚,字子瑨,江宁人,读书数过不忘,尤其精于算学,曾以弟子礼于冯桂芬,生平著述甚多,皆毁,可知者《西算新法直解》、《算学发明》等。《运渎桥道小志》中云,“……又有陈子瑨茂才宅(陈君讳玚,江宁诸生,精天文、勾股学)。九章算术,综贯中西。传入畴人,实无愧色。今其址皆易主矣。”
随翰英(1885年至1950年),字勤武,金陵名医随氏第八代传人,民国时期名医。二十多岁即悬壶于城南颜料坊诊所,后移至铁作坊,1936年迁至安品街7号,继续从医,擅长内科、儿科,曾担任南京医药联合会会长、中医师公会会长等。随氏代代出名医,随翰英之父随仲卿(1850年至1919年),为清末民初南京四大名医之一,医术卓著,门庭若市;随仲卿之父随鸿模,太平天国后在城南添置房产,并在船板巷开业行医,是远近闻名的大医;随鸿模之父随霖,为清代名医,著有《羊毛瘟症论》等。随氏祖籍山东,先祖原本姓隋,明代时在军中为官,随军迁移中,常疗跌打损伤。南下迁徙至南京以后,弃军从医。传到随霖一辈时,随氏家族在金陵行医已有五世。随家购置的宅府,在南京随家仓一带,故有人认为,“随家仓”由此命名。
安品街,有普利寺。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中记载,“普利寺,在三山门内,中城,西去所领上瓦官寺二里。景泰间建,天顺间,赐额,万历戊戌,灾,山门、围墙、基址仅存。殿堂,金刚殿:三楹,僧院:四房,基址十亩,东至关王庙,西至金公塘,南至本寺园,北至官街。公产,租房:十一间,房地:十五间。”万历戊戌即1598年。
清代中期在寺院原址上又建,不过规模较小。清代《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再西有普利寺,明天顺间所敕建也。门左右有二狻猊像,镔质狰狞,光黝如漆,俗呼‘铁狮子牙’。铸物吉金,今皆羽化。护持龙象,无复庄严,为流连者久之。”《炳烛里谈》中云,“安品街普利寺前有铁狮子二,人呼铁狮子牙。”清代《一斋集》的诗注中则云,“上元有地名铁狮子衙,相传亦元时物。”
清代《白下琐言》中云,“安品街普利寺,明景泰间建,天顺间赐额;自万历戊戌遭火后,寺遂荒圮。大门左右有二铁狮子,光黝如漆,俗呼为铁狮子衙。”
1951年12月,南京市佛教协会提供的《白下区佛教寺庙有关情况登记表》中记载,“普利寺,安品街68号,住持嵩山,解放前人数3人,解放后人数2人。”
安品街,有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安品街、牙檀巷及大常巷之间,大致在今第五初级中学冶城校区操场的位置。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玄观志》中记载,“关王庙,在都城内,中城铁狮街地。去所领洞神宫二里。洪武初年建。”殿堂有“关王殿:三楹。茅君殿:三楹。三清殿:三楹。玉皇阁:三楹。道院:四房。基址八亩:东至火巷,南至官街,西至铁狮子街,北至徐府园”。
清代《运渎桥道小志》中云,“街北旧有关帝庙(嘉庆中,江宁知县钱公有序重修,今复毁)。”《白下琐言》中云,“其东有关帝庙,二十年前已成荒地,前江邑令钱君有序感神示梦,乃重修之。”
据说,安品街关帝庙前曾经有一副楹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此联将关羽与岳飞、孔子两人联系在一起,通俗易懂,成为关帝庙的名联。这副楹联现位于总统府景区中关帝庙的外柱上。
安品街,有龙王庙。
传说,清代时期,水西门外的河水年年泛滥,洪水涌进淹没了仓巷。民间的传说仓巷里面有一条龙,龙的头在仓巷北边的建邺路上,龙的尾巴则在南边的巷口,每年的大水便是因为这条龙在作祟。于是人们便在龙头处造了一座桥,压住龙头,龙尾处建了一座庙,从此以后,水西门内便再没有洪水了。
其实这个传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南京市地名录》中记载,“相传,明朱洪武军师刘伯温在此投铁链于井内锁住苍龙,后百姓称之为仓巷。”仓巷最初称为“八爪金龙巷”,明代时期,朱元璋让刘基用七十二地煞之法镇住这条金龙,在“八爪金龙巷”和附近的八个小巷子里打造了七十二口水井,又在安品街挖了一口百丈深井,垂以铁链,寓意是缠住龙身;又将“八爪金龙巷”改名为仓巷,寓意是龙在仓地。除了凿井之外,传说还在八爪的巷尾分别埋下了元代常用的“八宝”,为了享尽元朝留下的福气,而在安品街埋下的则是艾叶,象征着辟邪。
安品街,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曾经的私立冶城初级中学,现在的南京第五初级中学(冶城校区)。
清代光绪17年(1891年),杨桂平等为周济孤贫,在安品街筹建了“抚善堂”,“粥厂放粥、施材、施药、施米、送诊”,同时该堂设有义学,便是私立冶城初级中学的前生。民国20年(1931年)秋,创办了南京市私立冶城初级中学,叶绍棠任董事长,首任校长杨立斋;民国26年(1937年)南京沦陷,学校停办;民国34年(1945年),恢复南京市私立冶城初级中学,同年10月开始授课,民国35年(1946年)正式复校,叶绍棠任董事长;1951年7月,私立冶城初级中学、私立培育中学、私立大雄中学三校合并,改名私立城西中学,校址为安品街54号。
之后,学校又几经调整合并,冶城中学改称“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2013年,与原先的“成美学堂”改称的“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合并,命名为“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
现在的安品街上,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冶城校区北院大门旁,两株树龄一百多年,编号481、482的古银杏树郁郁葱葱,迎面的草坪上,还有一块当年“抚善堂粥厂”的石碑。
儒雅的烟水气,还有着市井的烟火气,安品街上,还曾经有过热闹的茶馆和浴室。
清末民初,安品街上茶馆、茶炉子、澡堂有很多家,如安品街的西园茶社、西园盆浴室等。陈作霖的《可园备忘录》中云,“甲寅年,七十八岁。安品街设西园茶社。因地近,尝与亲友茗饮其中。”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府第,北面直至安品街。太平天国之后,英王府故址分作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安徽会馆,后面成为西园茶社。《寻踪觅迹到西园》一文中曾有描述,“西园茶社的规模相当大,正门开在安品街,建筑高大,原是座花园式的王府宅第。这座‘王府’式的茶社,大门有门厅,饰多层翅翼。后门有造厅,砖刻门头,高足门槛。正门楣上悬有‘西园茶社’竖匾一方。茶社大门竟如‘王府’大门一样……”“茶厅内,容放三十张八仙桌,几十人品茗绰绰有余。三个灶间烧水,擦拭得锃亮的大铜茶壶映着熊熊的炭火,令人目眩。桌上的茶具十分讲究,一色阳羡紫砂制品,造型古拙,质地优良,泡出的茶质纯正,隔夜不馊。这里的茶叶也非名品不用:龙井、猴魁、旗枪、碧螺春等,皆茶中上品”。在安品街的西头南侧,民国时期还有一家“西园盆浴室”,坐南朝北。浴室内可听戏,可品茗,东侧为澡堂,西侧为发屋,大门外街头小吃也是一应俱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这里都改作了南京毛巾厂。
安品街77号院内,有一株古老的银杏树,半个树身几乎已经枯死,仍顽强地生长着。
王东培撰《乡饮脍谈》中云,“油市大街,今之安徽会馆即乾嘉时姚氏宅,内有西园,银杏一树,二三百年。”传说这棵银杏树已经成精,是水西门内龙的化身,每当夜幕降临,会有一对龙身人面的白发翁婆在树上讲话,且轻声细语极尽缠绵。
安品街,曾经有美味的牛肉汤。
时盛麟先生《民国故都剪影》中的“安品街吃牛肉汤”就有这样的描述,“……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品街上的一家。店面不大,装潢也简单,迎门屏风上画一把大茶壶,壶上的线条都是细长如刀片子的阿拉伯文,这就是真正清真馆子的标识。……等待上菜的空档,我喜欢到后进红锅上看厨师操作。最令人吃惊的是牛肉汤锅,五尺开外的大铁锅上再加接个木桶。厨师站在高凳上,头顶着房椽子,一刻儿拿长把铜勺舀汤,一刻儿操铁钩捞牛肉。钩处的牛肉放上案板立时切了冲汤,端上桌客人吃了还烫嘴。……午后营业时,门前支起一块案板,上面放一大块‘牛肉巴’(南京话:熏牛肉),天凉时上面还浇一层结成果冻一样的卤汁,鲜亮馋人。许多人吃了下昼儿(南京话:午后点心)之后,买个斤把带回家。店家用碧绿的鲜荷叶给打上包,到家在饭桌上打开,除了牛肉香之外又多一层荷叶香。”
有人说,安品街既有晚清的幽静庭院,又有民国的青砖灰瓦,历史岁月变迁的痕迹,在这里汇聚交融,或许还有这牛肉汤……
都说仓巷是“八爪金龙”,东西走向的安品街,也有着七条侧巷。北侧有月牙巷、牙檀巷、大常巷和大辉复巷,南侧有登隆巷、平安巷和糯米巷。侧巷中还有支巷,大辉复巷连接着小辉复巷,糯米巷和甘雨巷之间还有车儿巷,还有着狗皮山和小常巷……
这些侧巷,也都和安品街一样,经历了动荡的沧桑岁月,积淀了无数的陈年往事。
安品街,铁狮子街,铁狮子衙,还有那位名叫“品儿”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