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撷英:白马公园的石刻

标签:
石刻白马公园六朝明清博物馆 |
分类: 览金陵 |
园林撷英:白马公园的石刻
白马石刻公园,也称“白马公园”,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的湖山结合部,是一处收集、保存和展示石刻文物的主题公园。
自北京东路向东至龙蟠路,经太平门,向北行至大约百米,便是白马石刻公园的南广场,广场前矗立着一块巨石,上有武中奇先生所题写的“白马公园”四个大字。巨石的后面嵌有2001年“勒石为记”的《白马公园建园记》,其中云,“……历时两年余,改造钟山风景区之湖山结合部近五百亩杂乱居民区,叠石引水,广为搜集南京四周散落珍贵石刻达数百件,栽植碧桃上万株,蔚为大观,总成‘白马公园’。”
白马公园,分为西部园区、石刻园区、自然林区和娱乐园区等四个部分。公园的石刻园区内有数百件历代大型石刻雕塑品,有皇家石刻、民间石刻、宗教石刻、陵墓石刻等,反映了不同时代石刻艺术与文化的积淀。石刻文物中有雕刻精美的碑刻;有古建筑遗存的石础、石柱、拱券、石楣等,大者丈余,小者盈尺,雕法或简洁细腻,或粗犷浑厚,或镂空玲珑;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人、石兽等。石刻文物的摆放位置结合高低起伏的地形和迂回曲折的道路,形成了错落有致、富有特色的景观。
根据《钟山志》中的记载,白马石刻公园主要的石刻文物有47组,其中包括:复制花岗石六朝辟邪(现代)2件,复制花岗石六朝龟趺(现代)2件,复制花岗石六朝望柱(现代)2件,六朝龟趺(南朝)2件,墓门(南朝)1件,宋代龟趺、碑(宋代)2件,宋代神道石刻(宋代)4件,宋代石人(宋代)2件,宋代石虎(宋代)2件,宋代石羊(宋代)1件,文臣武将、卧羊石刻(元末明初)4件,明代皇宫石刻(明代)140件,明神乐观醴泉碑(明代)1件,康茂才墓神道石刻(明代)9件,神道望柱(明代)1件,明代龟趺(明代)5件,明代石马(明代)2件,明代石狮(明代)2件,明代石虎(明代)6件,武将石刻(明代)1件,墓门【残】(明代)4件,石造棂星门(明清)1件,石造牌坊(明清)1件,横坊等石刻(明清)20件,佛塔构件(明清)1件,石门(明清)3件,大型石门(明清)1件,门饰(明清)2件,石柱础(明清)265件,薄石板画(明清)40件,大石板画(明清)28件,石莲花座(明清)3件,寓意辟邪的民间石刻(明清)1件,石元宝(明清)1件,石香炉(明清)1件,旗杆石(明清)2件,石碾(明清)3件,石球(明清)1件,抱鼓石【征集】(明清)2件,井口板【征集】(明清)1件,石碑(清代)7件,清代石塔(清代)2件,蒋廷锡故宅石门(清代)1件,石门(清代)2件,清代门饰【征集】(清代)1件,清代农事工具(清代)11件,民国石刻(民国)9件等。
经由南广场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镌刻在石墙上的一行大字“白马石刻艺术博物馆”。白马石刻艺术博物馆,2001年9月8日落成并对外开放,馆内有大约400多件石刻精品,有距今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汉代画像石,六朝石俑、石龟,唐代佛雕,宋元时代的石人、石狮,明代石兽、石刻画、墓志等。石刻艺术展览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主要陈列《中国石刻艺术展》,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石刻艺术长河,第二部分为古都遗珍、南京石刻巡礼,第三部分为南京石刻艺术荟萃之地白马公园。室内展览似乎已经关闭,而室外展区则主要集中在白马公园中部的石刻区。
一组仿六朝陵墓石刻位于石刻区的东北侧,其中包括复制的花岗石六朝辟邪两件、花岗石六朝龟趺两件、花岗石六朝望柱两件等六件石刻。石刻旁竖立的说明牌上的内容为,“仿南朝陵墓石刻,在帝王及勋臣墓前设神道石刻,其制起自秦汉。至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般分为三种六件,其排列次序为石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一对。白马石刻园内的这组仿南朝石刻(一对辟邪、一对神道望柱、一对石碑龟趺)与这一规制完全吻合。”
仿六朝陵墓石刻分三列对称陈设,最前面的一列是两侧相向而立的一对石辟邪,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辟邪挺胸昂首,张口吐舌,目光远射,仰天震吼;第二列是一对神道墓阙(华表),高六米,每根石柱分柱盖、柱身和柱础三部分,最上部有一只昂首挺立在莲花纹石圆盘之上的小型石辟邪,柱身为二十余条纵条内凹槽装饰,下部为宽大的文武柱础,其上雕刻着一对盘绕着的螭龙,两嘴各衔宝珠一颗。
仿六朝陵墓石刻的第三列是神道碑,重逾二十吨,分碑额、碑身和龟趺三部分,碑额饰以双龙,碑座为一只完整巨龟,昂首挺胸,碑身上镌刻有文字,字迹已经不是十分清晰,其所刻内容为南京市园林局所作碑文,分别为《红山公园志略》和《六朝石刻志略》。
六朝龟趺,亦即赑屃,石刻之中六朝时期的龟趺最为引人注目。石刻文物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南朝石赑屃。赑屃,一称龟趺,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喜负重,故使其驮碑。这两件石雕原存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乡马家店附近田野中。据专家鉴定,应属南朝后期遗物,距今约1500年左右。”
龟趺伏地昂首,背上有置碑的长方形平座,但碑已不存。由于其体形较小,故推测为南朝“侯”级贵族墓前的神道石刻。
宋代龟趺和碑,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宋代龟趺。石龟体形较扁平,四肢蹲伏,肌肉凸起,显得刚劲有力。头部虽残,但从短厚而挺倔的脖颈来看,仍给予人无限的动感。背上中部有椎骨如算珠状起伏。背上置碑,碑额已缺,碑文磨蚀殆尽。”
宋代石羊,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宋代石羊。为目前南京地区所见唯一的宋代石羊圆雕艺术品。石羊高1米,长1.20米,作卧姿,身体修长圆润,头平伸,双杏眼前视,双角向后下卷,两耳紧贴角根部,尾垂于双腿间,姿态安详,神形兼备,整体造型与镇江焦山上的著名石刻‘狠石’十分相似。”石羊双腿蜷于身下,尾巴夹于腿间,收敛一切伸出躯体之外的部分,成含蓄圆润的整体造型,突出地显现了宋代石刻特点。
宋代石虎,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宋代石虎。石虎高不足一米,前肢直立,尾向左侧微卷,头部上仰,双目向天远视,似欲仰天长啸,整体风格与唐宋帝陵前的石虎相似。”
除了石羊、石虎之外,周边还有石马。
宋代神道石刻,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宋代神道石刻。原存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乡马家店。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疑为明代墓葬遗存。移置白马公园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认为这批石刻具有宋代特点,此为江苏及南京地区现存不多的宋代石雕艺术品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
元末明初的文臣、武将、卧羊等石刻共四件,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石雕文臣、武将及卧羊。是元末至明代初年作品,出土于南京市南郊。这组石雕精品应是权臣贵族墓前的神道石刻,体现了元末明初的丧葬礼仪制度和墓主人高贵的地位,也是当时杰出的雕刻艺术作品。”
元末明初的圆雕石羊,体形丰腴肥美,洁白如玉。文臣头戴高冠,手持笏板,高约2.10米;武将头戴兜鍪,身披铠甲,双手抚剑,高约2.00米。石人面部的表情似乎有些怪异,饱学之士神情严肃,仗剑将军却面露笑容。
明代皇宫石刻,约有140余件,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明代皇宫石刻。原发现于明故宫武英殿遗址以北。原状作券门式,因年代久远,对其用途有多种疑问,或说为洪武朝皇后马娘娘的‘梳妆台’,或说为皇宫内‘冷宫’建筑构件,或说为皇宫假山下的券洞构件。是目前所知明代早期皇宫仅存的园林建筑雕刻作品。”虽说这“明代皇宫石刻”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但公园内的指示牌上却标记处此为“明代皇宫‘冷宫’石刻”。
明代皇宫石刻由百余块巨石雕制而成。巨石为长方形和拱形,纹饰呈云纹、乳钉纹等,各石之间有榫卯相结合,石间榫卯相扣,层层叠加,形成多门,其中有“拱形门”和“矩形门”若干座。只是这里原先似乎有五座“拱形门”,而如今只有四座了,那一座不知去向了何方?
明代神乐观醴泉碑,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明神乐观‘醴泉碑’。明神乐观醴泉井碑立于永乐四年,泉水是明代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到天坛祭天时所用之净水。明神乐观今无处可寻,仅存六角井栏,醴泉井碑等物。原保存在天坛新村江苏冶金机械厂内,2000年迁移于白马石刻公园内保护。”
明代神乐观的醴泉井碑,碑高约4.60米,宽约1.14米。碑额上篆刻有一方古印“瑞应醴泉之碑”,由明代翰林学士胡广书写。周围浮雕龙凤戏珠纹饰,精美生动。碑身高3.20米,宽1.10米,厚0.5米,碑上的文字历经风雨剥蚀,已经无法辨认。碑座龟趺高1.50米,长2.90米,昂首挺脖,气度非凡。
明代神乐观醴泉井碑,是一座带有传奇色彩的碑。醴泉碑所在的“神乐观”曾经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曰为“神乐仙都”。洪武12年(1379年),明太祖敕建“神乐观”,地处祭祀天地山川的“大祀坛”与“山川坛”之间,其性质是“为郊庙习乐之所”。观内泉水是明代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天坛祭天时所用之净水。传说此井水自天来,永乐4年(1406年)冬季的某一天,永乐皇帝登坛祭天,诚意感动了天地,次日天空便出现祥云缭绕、鸾鹤飞舞的景象,皇帝闻奏后率百官驾幸朝天宫对天叩拜,感动了上苍。夜晚天降甘露于钟山,天亮之后,醴泉出神乐观,便有“天降甘水,地出醴泉”之说。
醴泉井碑,立于明代永乐5年(1407年)。清代顾炎武撰《建康古今记》中记载,“永乐五年七月丙子,修神乐观,立醴泉碑。初,命道士于朝天宫设醮,上资皇考、皇妣冥福竣事,醴泉出观井中。群臣以为上孝感所致,请立碑昭灵贶。命翰林院侍读胡广制碑文。”
醴泉井的原址在南京光华路石门坎观门口,即神乐观遗址。1982年和石碑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口六角井栏,现今醴泉井的井栏存放在南京市博物馆内。石井栏呈六面腰鼓形,腹部微微凸出,外对角直径为1.38米,上口内径0.38米,底口内径0.94米,高0.91米。井栏六面每一面都有花纹,其中三面为双龙纹、三面为双凤纹,间隔排列,每一面龙凤纹周围另有围框,框内有卷叶纹装饰,线条优美流畅。
明代康茂才墓神道石刻,共有九件,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康茂才墓石刻。明代开国功臣康茂才墓的神道石象生,有石马、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石龟趺一尊。康茂才于洪武三年(1370年)卒,追封蕲国公,葬于南京北郊。1967年对该墓进行过清理,现墓穴已无迹可寻,2000年6月,中山陵园管理局将墓前神道石刻迁移到白马公园,按原规则排列。”
康茂才墓的神道石象生,是白马公园内较为完整的石刻文物,在神道前竖立有文物保护碑,1982年8月,“康茂才墓石刻”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康茂才墓石刻中的石马为站立状,长2.30米,高1.30米,宽0.68米;石羊为跪卧状,长1.40米,高0.38米;石虎为蹲踞状,高0.70米,宽0.45米。文臣戴冠秉笏,高2.50米,宽0.78米;武士着盔抚剑,高2.76米,宽0.80米。
康茂才(1315年至1370年),明初将领。字寿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元末寇乱,结义兵,保乡里。朱元璋攻克集庆,康茂才率部投降,后随大将军徐达攻庐州,取江陵,屡建功勋,授秦淮水军翼水军元帅,兼都水营田使,洪武3年8月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葬于南京中央门外安怀村。
1967年8月,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墓葬的拱顶;1974年4月至5月,考古专家们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经发掘清理,探明此墓早年已被盗掘,出土的随葬器物仅有墓志一合,残存金银玉器及铁制兵器等。墓在一座小山丘上,面南,墓室呈长方形,前后室双层砖石混砌仿木结构,上层砖砌拱顶,下层用条石盖顶,下层用砖砌成前后两室,中设石门一重。墓前向南相距60米处,即为当年神道位置,设有神道石碑一通,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各一对,均已部分掩埋土中,或在农户墙体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边环境狼藉,石刻文物分散在民居中,墓丘所在地建成了厂房,地面痕迹全无。2000年将石刻运至白马公园内陈列,并按原规则排列。
在南京市博物馆内,陈列有当年考古发现的“康茂才墓志”和“康茂才墓志志盖”。墓志志盖中的内容为,“故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赠推忠翊运宣力怀远功臣光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蕲国公谥武义康公之墓”。
明代时期的龟趺,沿着道路两边排列。其中有两处,一处是“张瑄墓龟趺”,一处是“螭首龟趺”。
张瑄墓龟趺,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张瑄墓龟趺。此处左右两件龟趺原为马家店失考墓遗存。2000年迁移到白马石刻公园保护、展示。2009年考古部门对马家店失考墓进行发掘,确定该失考墓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张瑄墓。”
张瑄(1417年至1494年),字廷玺,别号古愚,晚号安拙翁,再号观庵,浦口汤泉(今南京)人。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郎中,江西吉安知府,广东右、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使都御史,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等,后归老汤泉,赐葬于“江宁县安德乡唐家山”。张瑄墓在198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墓前原有神道石刻及神道碑等5对10件,2009年南京市博物馆对此墓进行发掘,一号墓砖室保存较好,二号墓损坏严重,墓室早年被盗,仅出土陶缸、瓷盘等少量文物,发现两合四块石质墓志铭。
张瑄墓前的石刻长期保存在马家店,2000年时这组石刻迁移至白马公园内进行展示。在白马公园内,除了“张瑄墓龟趺”外并无其他标识说明此组石刻的存在,而一组标明“原存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乡马家店”石马和石人被称之为是“宋代神道石刻”,并确认无疑。有另一说法则称,此组石刻应为明代张瑄墓前的石刻。
螭首龟趺,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螭首龟趺。这组龟趺为明代遗物,原散落于本市各处,龟趺所负石碑早已无存,仅剩碑座。2007年7月征集,集中迁移至此。”
在公园的东门外,有着神道望柱以及文臣武将的石刻。神道望柱,高约3.50米,柱身为一含苞欲放的莲蕾,柱身和柱头之间为倒莲和仰莲构成的束腰式;文臣武将排列在路旁,有的已经残缺不全。
此外,园内还有一些明代的石马、石狮、石虎以及墓门等石刻文物,但都和神道望柱及文臣武将石刻一样,没有明显的标识。
石造棂星门,明清时期石刻文物,一座二柱单门石坊,坊额上面镌刻有“棂星门”三个字。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棂星,汉代称灵星,祭天时必先祭灵星,到宋景定年间开始移用于孔庙,示意尊孔如尊天。后人见门形如窗棂,遂改‘灵’为‘棂’,称‘棂星门’。棂星门在明清时代多被置于陵寝、坛庙、孔庙、宫苑等重要场所,表尊崇之意。”
石造牌坊,明清时期石刻文物,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石造牌坊。牌坊又称牌楼,柱间横以额坊,额坊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多寓吉祥富贵之意,牌坊多见四柱三间或二柱一间并有楼檐。这座牌坊为二柱一间式,结构较为简洁,但额坊上的雕刻颇为精细。”
这座清代二柱一间石牌坊,其阑额,用压地隐起法(古建筑中的一种石雕加工手法,类似于“浅浮雕”,是将外层与内层之间的“地”琢低,使内层有突出感,而实际并没有高出物体表面),雕有“二龙戏珠”的图案,繁富华美,又不破坏石材的平面感;石牌坊旁的抱鼓石,雕有麒麟祥云图案,置于刻有石雕锦袱的须弥座上。
明清时期的石门,散落在一片草坪上。同一片草地,相对的三个方向,各有石门。南门雕雁行纹,东门鱼跃龙门,北门雕灵芝纹。南门、东门、北门前都有着说明牌。而西侧的门则为“清代蒋廷锡故宅石门”,只是不知道,这东、南、北门是否也为蒋廷锡故宅的石门?
南门旁边的说明牌内容为,“南门。为明清石刻文物。门头下部正中雕雁行纹,雁有守伦常、讲慈义之誉,故刻之门头,寓纲常伦理之意。门头上还有元宝纹孔,寓意贵富。柱础石上还有卷叶花草,做工细致。”
东门旁边的说明牌内容为,“东门。为明清石刻文物。门头两侧雕灵芝纹,门柱柱础上浮雕卷草纹。大门抱鼓石上雕花卉,另一对门旁石刻有麒麟戏凤、鱼跃龙门、鱼化龙纹等,予人吉祥如意的祝福。”
北门旁边的说明牌内容为,“北门。为明清时代的石刻文物。用白石雕成,横额下雕灵芝纹,寓意祥瑞长寿。门下两侧置素面抱鼓石。两侧还有建筑石刻一对,其中一件浮雕狮子戏球纹。”
北门旁边的草坪上,还随意摆放着一块石块,石块上依稀可见“邓府山”三字,不知此石原为何处之物?
清代蒋廷锡故宅石门,旁边的说明牌上有着说明文字,其内容为,“蒋廷锡故宅石门。蒋廷锡(1669-1732年),清代康熙雍正二朝的著名宫廷画家,字杨孙,号南沙,又号西谷、青桐居士,常熟人。此石门取自蒋氏故宅,原保存于常熟市老街。结构简洁,但表面雕琢精细,横额上浮雕螭纹,气韵生动,古意盎然。”
蒋廷锡故宅石门,原保存于常熟老街。蒋家是常熟望族,或许因为蒋廷锡是清代康熙雍正两朝的著名宫廷画家,其故宅的石门虽然结构简明,但雕饰却显得精细很多。
蒋廷锡(1669年至1732年),字扬孙,号西酉,又号西谷、南沙,晚年室名青桐轩,故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官员、画家。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卒谥文肃。蒋廷锡博学精敏,能诗善画,擅长花鸟画,多作写生花卉及兰竹小品,以逸笔写生,能自然洽和,颇有韵致及新意。曾画《塞外花卉》70种,著有诗集《青桐轩诗集》等。
除了“蒋廷锡故宅石门”等四座石门之外,周边的草坪上,还有着一些其他的明清时期石门。
石柱础,大约有265件,路旁有着说明牌,其内容为,“柱础石,亦称磉石,为建筑木柱底部的基石。古建筑中,大的柱础石有2米见方,重约十余吨。柱础石一般为正方形或圆形等。这群柱础石原散落于本市各处,2000年7月征集,迁移至此。”
柱础石,在园中随处可见,有些摆放在道路两侧,有些散落在园内的草坪上,而有些则在树丛中……,一些柱础石上还有着十分精美的纹饰。
在湖边的一片草坪上,竖立着五块明清时期的石碑,两侧还有两座石塔。石碑有大有小,高矮厚薄不一,有些石碑上的字迹清晰,而有些则已经模糊不清了。
石碑上的内容大都是记载置买产业、田亩分配等内容,如碑文中有“嘉庆四年买受谢村门前塘四股内该塘半股价银四两”、“乾隆三十四年买受未家坦田四号计原田三亩一分”、“乾隆十三年买受昌村湖田二十弓”等字样,还有些碑为“竟成文会碑记”、“建祠有功志碑”等。
两座石塔,其中一座上面的文字及图案已经看不清楚,而另一座则有着较为清晰的文字和图案。
这座石塔共有六层,最上面是宝瓶、莲花宝顶,最下面是底座,中间三层分别有六个面,每面都有精细的图案和文字,前面为“传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世关帝堂上第二代道念森公禅师之塔”,背面为“生于光绪己亥年三月十四日子时,寂于民国戊辰年七月二十九日巳时”以及“孝徒德根敬立”等字样,其他的四面分别刻有梅、竹、兰、菊四种植物的图案;第四层的六个面,分别为葫芦、团扇、花篮、宝剑等图案;第五层的六个面,分别为六种动物。
在公园南侧路边,一侧有高大的水杉,一侧是斜坡,在斜坡上依次安放着数十件明清时期的薄石板画和大石板画,石板或大或小,色泽或深或浅,字迹或清晰或模糊,内容或文字或图案。
在这些石板画中,有乾隆3年(1738年)焦秉贞所题的“平章三代器,流览百城书”、乾隆丙午年(1786年)金廷标所题的“双桂轩”以及“道风日远”、“先泽流长”、“素月流天”、“惟德斯馨”、“大夫第”等文字镌刻、“建造义学碑记”等碑刻。
焦秉贞,清代画家。字尔正,山东济宁人,通天文。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擅人物画,亦工花卉、山水、楼台。金廷标,清代画家,字士揆,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擅人物、山水,兼工写真、花卉。
石板画中,还有一些各色图案的纹饰,如以压地隐起法镌刻的麒麟祥云图,以花瓶和荷花荷叶构成“平安和合”吉祥图,持剑武士图,云龙海水图,牡丹对鸟图等。
除此之外,公园内还有一些明清时代的石莲花座、石元宝、石香炉、旗杆石、石碾、石球、抱鼓石、井口板以及清代的农事工具和民国时期的石刻等,只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标识,也不知散落在何处?
石刻,在这里似乎是寻常之物,或许有着久远的年代,或许有着沉重的历史,或许有着凄凉的故事……,就这么随意的散落在各处,甚至被用作其他用途。
石刻,似乎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书,不同造型的石刻,或横卧,或站立,或成群,或独立,或精细,或粗犷,无论何种姿态,似乎都在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