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行走:【09】钟阜门至金川门

标签:
明城墙钟阜门金川门新民门护城河 |
分类: 览金陵 |
城墙行走:【09】钟阜门至金川门
自狮子山东端处经新民门,至金川门外街南端,这一段城墙基本上已经被拆除,城垣基础上为道路、公园以及建筑等。
此段城墙全长将近1300米左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自狮子山东端处(狮子山公园东大门)至新民门北端。遗址类,全长588米,现为道路与公园并杂以民居。沿遗址护城河593米,河宽52米至76米,墙河间距20米至34米。
其二:新民门。基本完好类,全长25米,城门基本保存完好,两侧端头明显,城门为道路。沿门护城河27米,河宽49米至59米,墙河间距19米。
其三:自新民门南端至钟阜医院后墙。遗址类,全长1609米,原城垣已改造成道路和民居。沿遗址护城河全长1616米,河宽11米至57米,墙河间距14米至86米。其中自新民门南端至金川门外街南端一段长度大约为700米左右。
从“狮子山东端处”出发,向南偏东方向行走。
“狮子山东端处”为狮子山东侧包山墙的起始地段,1959年拆除钟阜门段附近城墙时,因为此段城墙具有狮子山护坡的功能得以留存。
“狮子山东端处”南侧的建宁路一段,现在是“狮子山公园”中的一部分,有朱元璋塑像、碑亭、“卢龙胜境”牌坊、石狮以及照壁等。
从建宁路景区东广场处向北前行,临近建宁路有照壁一座,上有“狮子山”三个大字,为沈鹏先生书写。照壁后面是一座彩绘牌坊,造型大气雄浑,檐下斗拱依次递减,南侧书写有“卢龙胜境”四字,为武中奇先生题写;北侧书写有“狮岭雄观”四字,为华人德先生题写。
牌坊前面有一对石狮子,高4.80米,重约30吨,是用整块苏州金山石依照江苏盱眙明祖陵的守门狮样式雕造的,姿态独特,气势雄浑,且均为雄狮,据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对石狮。
牌坊之后为“山门”,一座仿明清风格的建筑,重檐九脊歇山顶,面南靠北呈“U”字形对称建制,雕梁画栋,两边门柱上有楹联,“已见河清海晏;犹闻狮吼龙吟”,为启功先生书写;内楹“溯东晋,历朱明,旧梦千年风雨过;濒长江,穷碧海,新天万里画图开”,为赵绪成先生题写。山门之后便是园林,西侧有一座碑亭,亭中竖立石碑一座,碑上镌刻的文字为“狮子山公园记”,“狮子山公园”的范围为狮子山麓与护城河之间的约6公顷旷地。
碑亭之后便是朱元璋雕像和“狮子山东端处”。
钟阜门,南京城墙中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狮子山东南侧,坐西朝东,与仪凤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内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
《江宁府志》卷十二中记载,“……建北门二,曰神策、曰金川。城址西北曲,括狮子山于内,雉堞东西相向,建门二,曰钟阜仪凤。自仪凤迤逦而南建定淮清凉二门……”,其中的“江宁府城图”中,也标注了钟阜门的位置,并有“钟阜门闭”等字样,图中可以看到,仪凤、钟阜两门,在狮子山两边相对。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中记载,“……由仪凤门迤逦而北,曰钟阜门(《南都察院志》:本门荒僻,南至金川门界,北至仪凤门界,长五百十四丈五寸,垛口七百五十座,门今塞)。”
清代顾炎武撰《建康古今记》中记载,“《金陵图考》:……西北包狮子山于内,东西相向,建门二,曰钟阜、仪凤。”“《实录》:……十一年十二月丁巳,以京城东门为钟阜门(按:钟阜立名,自当在京城之东,而今以西北为钟阜门,未详何自)。”
陈作霖撰《江宁府七县地形考略》中记载,“……西北曰仪凤门,外濒江浒,省垣要津也。折而东曰钟阜门,括狮子山于内。”
《新京备乘》中记载,“……西北括卢龙山于内,雉堞相向,建门二,曰钟阜、曰仪凤。仪凤外滨江浒,要津也。”
在《金陵梵刹志》中的“静海寺左景”图中,可以看到两两相对的仪凤门和钟阜门,两座城门之间似乎还有道路相连接。
《鼓楼区文物志》中记载,“钟阜门,为明初所开的南京13城门之一。门坐西朝东,面对钟山,故名钟阜门。因其门向与朝阳门(今中山门)同,故至清代又有小东门的俗称。钟阜门位于南京城的西北隅,背倚狮子山,与仪凤门背背相对。‘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率燕军渡江后由此门进入京城,夺得帝位。在50年代拆城风中,钟阜门与其东面至中央门的城墙一起被拆除。现仅存‘钟阜门’的地名。”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钟阜门,城门。位于狮子山东南侧。东至金川门界,西至仪凤门界。为明代内城13门之一,也是明都城西北第一门。清《建康古今记》注:‘按钟阜立名当在京城之东,而今以西北为钟阜门,未详何自。’民间传因此门坐西朝东,面对钟阜(钟山),故名。因其门向与朝阳门(中山门)同,清代又有小东门俗称。后门拆除,门名犹存。”
《南京城墙志》中记载,“钟阜门,洪武初年称‘东门’,洪武十一年(1378)十二月丁巳改东门为钟阜门,取其因遥对钟山(亦称‘钟阜’)而得名。位于南京城北,坐西向东。《南都察院志》称‘本门荒僻,南至金川门界,北至仪凤门界,长五百一十四丈五寸,垛口七百五十座。’陆荣(1436-1494)在《寂园杂记》中,称之‘……后塞钟阜、仪凤二门。’之后明清时期均未开通。钟阜门城门以及有无设置瓮城等建筑构造详情不明。”
钟阜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初名东门。洪武11年(1378年),因其遥对钟山(钟阜)而命名为钟阜门,与仪凤门相对而建。成化年间,因守备兵力不足而被堵塞,后未重开。清代时期,因地处仪凤门之东,故称小东门,光绪18年(1892年)重修。1959年,钟阜门段部分城墙拆除;1962年,钟阜门城门被拆除。钟阜门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形制特殊呈“内凹式”,且门外无桥梁联通。
通常的说法认为,钟阜门位于狮子山东南麓建宁路180号门前。
钟阜门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之为“小东门”,朱锲撰《金陵古迹图考》中称,“钟阜,北面西头第一门,东向,今俗称小东门”(1936年),但在民国期间的很多地图上将钟阜门标注在明代金川门与神策门之间,今称为“钟阜路”的马路北首的位置上,钟阜门的位置上则标注为“小东门”,而到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上,才没有了“钟阜门”的标注,只标注有“小东门”。
自狮子山东端处(狮子山公园东大门)至新民门北端的这段城墙遗址,全长为588米,沿城墙遗址的护城河长约593米,河宽52米至76米之间,墙河间距大约为20米至34米。现在“狮子山东端处”至建宁路一段为狮子山公园,建宁路至新民门一段,沿护城河和多伦路之间则为居民住宅区(建宁新村)。
多伦路,在魔都是一条最具人文气息的海上旧里;在南京,也是一条修筑于民国时期的道路。多伦路建于1935年,以当时察哈尔省多伦县(现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而得名,从建宁路起到花家桥止,南北走向,与钟阜门一带的城墙走向基本一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更名为“卫东路”。
在多伦路的路口,有着关于道路的说明牌,其内容为,“1935年南京民国首都计划时期修筑多伦路(据民国26年报告记载)。路名取自察哈尔省多伦县,范围是从建宁路到花家桥。”
沿着护城河边的步道或沿着多伦路向东南方向行走,大约300米左右到达新民门(路),一条长约百余米的街巷,这里便可以看见道路东端的“新民门”了。
新民门,基本完好,全长25米,城门基本保存完好,两侧端头明显,城门下为道路。沿门护城河长27米,河宽约49米至59米,墙河间距为19米。
在新民门(路)东端的围墙上,有着关于“新民门”的说明及城门建成初期的图片,其内容为,“新民门,1932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墙打开豁口,因资金不足城门未建。1934年夏建成城门,即新民门。新民门与武定门、汉中门,都属于牌坊式城门,也是南京唯一保存至今的牌坊式城门。现被建宁新村住宅楼包围。”
新民门,虽然在1934年已经建成,但民国时期的许多地图上都少有标注,在1947年的《南京街道详图》中曾标注有“新民门”的位置。
《南京城墙志》中记载,“新民门,又称‘新民门城楼过桥’,位于金川门西侧,因金川门改建为市内‘小铁路’的出入通道,出于城北交通需要,南京市政府曾计划增筑城门一座,并于民国21年(1932)在城墙打开豁口一个,当时因资金不足,城门未建。民国22年6月1日,出于首都备战需要,而‘新民门正在江岸主要阵地之左翼依托点附近,与城内交通关系甚大’,随即开标并兴建。民国23年夏,建成。修筑新民门城门的工料费为6062.04元大洋。”
新民门,为南京城墙民国时期增辟的城门之一,介于钟阜门、金川门之间,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是南京城门中唯一保存的“牌坊式城门”(民国时期的牌坊式城门有汉中门、新民门和武定门)。城门上的“新民门”三字为马超俊(1885年至1977年,字星樵,时任南京市长)题写。
现存的新民门,长约25米,城门基本保存完好,城门的两侧可以看见城墙端头参差不齐的城砖,城门之下为“新民门”道路。当年新民门建成的同时,还采用填土的方法铺设了护城河中的一段路,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桥面长度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新开辟了大桥南路,新民路亦相继拓宽,原桥也被拆除后重新修建。
新民门,钟阜门之南,金川门之西,是明城墙从狮子山转向金川门的重要节点。一扇砖石结构的方门,现代风格,门高10米,宽15米,马超俊题写门额,三个大字现在仍然清晰可见。“新民”,乃“国民新生”之意。城门下的道路名为“新民门”,街巷以经新民门而得名。
从新民门南端至钟阜医院后墙,城墙遗址段大约长为1600米左右,而从新民门南端至金川门外街南端,这一段大约为700米左右。这里都已经改造成了道路和民居,护城河的河宽约11米至57米,墙河间距约14米至86米。
由新民门继续向南行走,这一段城墙将向南偏东方向延伸三、四百米之后,折向东偏北方向,城墙走向沿着护城河,几乎是一个大约九十度的急转弯。
由于1992年修建的大桥南路,周边路网改变了原先的格局,沿护城河西侧和南侧没有了畅行的沿河步道。在护城河西侧及南侧,可以沿着多伦路至花家桥,转至护城河南路行走;在护城河东侧及北侧,可以沿着金川门外小街行走,隔河遥看河对岸的景色。沿河西侧及南侧有光夏新村住宅区、大型综合商场、大桥南路小区、东妙峰庵等。
绕过纵横交错的道路,经花家桥、大桥南路桥穿过护城河和高架桥,转向东西走向的“护城河南路”。
“护城河南路”是一条沿着护城河、位于河流南岸的道路。沿此路向东行走大约200米左右,来到护城河上“萨家湾变电站桥”,又可以看见护城河以及沿河步道了。
沿护城河南街向东行走,一侧是护城河,一侧是住宅楼,行走大约200米左右,便是铁路北街。
护城河的北岸,沿河边是一条称之为“金川门外小街”的蜿蜒窄巷,沿街行走,可以看见河南岸以及护城河转弯之处的景色。
护城河的西侧和南侧都是道路和建筑,这段城墙是否还有遗迹可寻?民国时期的地图中都标注有城墙的位置,但时隔多年之后路网的变化已经难以一一对应了。据说盐仓桥附近仍有城墙夯土遗迹,东妙峰庵一带有城墙基的痕迹……,但现在似乎也无迹可寻了。
沿着护城河南路东行,在距离铁路北街约50米处,是护城河与内金川河(老主流)交汇处的“护城河南路桥”。
《南京市政建设志》中记载,老金川门闸“原为老金川门城墙下古涵洞。1958年,开挖金川河新河段后,涵洞封闭,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节制闸”;而金川门节制闸则“在金川门老城附近”。
南北流向的金川河上,“护城河南路桥”南侧大约120米左右,便是“老金川门闸”。
如果说“老金川门闸”,“原为老金川门城墙下古涵洞”,以现在“老金川门闸”的位置所在,这一带城墙的位置似乎应该在东妙峰庵一线。
护城河南路与铁路北街交汇处前的护城河上,金川门外街南端,为“金川门桥”。
《鼓楼区文物志》中记载,“金川门桥位于鼓楼区铁路北街北段,……,此桥建于明朝。‘靖难之役’中朱元璋四子朱棣率兵攻打南京时,就从此桥进入南京城。因年代较久,1966年改建为木质结构。1972年又改建为水泥桥平桥,铁栏杆,宽4米,长18米,高5米。”2004年,金川门桥重建,此桥连接铁路北街和金川门外街,在金川门遗址的北侧,竖立了镌刻有“金川门”三个大字的石碑以示纪念。
金川门,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金川门外街南端,铁路北街北端,坐南朝北,面临护城河。金川门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门外设有金川门桥一座,东侧有金川门涵洞和水闸。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中记载,“……由仪凤门迤逦而北曰钟阜门,又北曰金川门(《南都察院志》:本门冲要,东至神策门界,西至钟阜门界,长七百三十五丈,垛口一千零五十座,门今塞)。”
《南京城墙志》中记载,“金川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向北。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洪武四年(1371)夏四月,置金川门千户所。《南都察院志》称:‘本门冲要。东至神策门界,西至钟阜门界,长七百三十五丈,垛口一千零五十座。’金川门城门以及有无设置瓮城等建筑构造详情不明。附近设有水关,跨河而筑,以通城墙内外金川河。”
金川门,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命名为金川门。明代洪武4年(1371年),置金川门千户所;永乐年间,金川门附近建成大型粮库一座,为朝廷重要粮仓之一;清代光绪33年(1907年),京市铁路开始建造,从下关火车站引出经过金川门门洞驶入南京城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金川门曾改名为“三民门”,取“三民主义”之意。1957年,金川门及京市铁路一同被拆除,地名沿用。
明代洪武31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讨伐”建文帝身边的“奸臣”,建文4年(1402年)6月,朱棣率兵自瓜州渡江,由金川门入应天府城,并攻占京师应天府城,致使朱允炆退位并下落不明,史称“靖难之役·金川门之变”,宣告了建文朝的终结。
《明史》卷四中记载,“……六月癸丑,盛庸帅舟师败燕兵于浦子口,复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龙潭。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赍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此后,朱棣对金川门格外看重,委派其妹宝庆公主的夫君赵辉(1387年至1476年)任金川门的“千户守”。《明史》中记载,“永乐十一年,辉以千户守金川门,年二十余,状貌伟丽,遂选以尚主。……辉至成化十二年始卒。凡事六朝,历掌南京都督及宗人府事。家故豪侈,姬妾至百余人,享有富贵者六十余年,寿九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这一带先后发现“隐藏”有小墙,即所谓“墙中墙”。据说,1958年时,在钟阜门西自城墙,自城顶向下4.1米处,发现用六朝至隋唐砖筑一段高6米的墙身;1957年时,曾在钟阜门至金川门之间,发现城墙内部以小城砖砌有矮墙,砌砖较为复杂,其中以六朝砖居多,也有宋代和唐代的砖,墙的高度为1.5米至1.9米,残缺不齐,外部和上面都砌有明砖。
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收藏的铭文城砖中,曾经有一块“金川门二号”铭文砖,此砖的砖体尺寸规格较小,铭文顺序从左向右排列,推测可能是民国时期烧造的城砖,一种可能是为了维修金川门而特别烧制的,另一种可能是此城砖用于金川门附近,起到标识的作用。
明代张羽(1333年至1385年)有一首五言古风《金川门》,“两山夹沧江,拍浮若无根。利石侔剑戟,风涛相吐吞。维天设巨险,为今国东门。试将一卒守,坚若万马屯。吾来及清晓,天空霜露繁。列宿森在列,北斗峭可援。江光合海气,溟涬神悠存。俯视不敢唾,中有蛟龙蟠。浮屠者谁子,高居凌风幡。下见渡口人,扰扰蜂蚁喧。愧彼超世士,去去将何言。”诗中描写了金川门的险峻、雄壮和森严,如今只剩下一条狭窄的河道,一条喧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