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拾遗:敬一亭

(2022-08-01 10:42:46)
标签:

敬一亭

朝天宫

夫子庙

《敬一箴》

国子监

分类: 览金陵

金陵拾遗:敬一亭

 

敬一亭,南京的城区内有两座。一处在朝天宫,另一处在夫子庙。

金陵拾遗:敬一亭

朝天宫的“敬一亭”,位于朝天宫中轴线的最高处。

金陵拾遗:敬一亭

从“棂星门”进入朝天宫,经“大成门”,沿着西侧或者东侧的廊道及步道行走,经过“大成殿”、“崇圣殿”之后,来到朝天宫中轴线最高处的“后山园林区域”,便可以看见“敬一亭”了。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穿过园门,转向东侧,拾级而上,“后山园林”的景色呈现在眼前。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八面飞檐,小巧精致,一座八角亭。四周小桥流水,叠石堆山,草木繁茂,景色旖旎,令人流连忘返。

金陵拾遗:敬一亭

敬一亭东侧,立有说明牌,其内容为,“敬一亭为八角亭,设在冶山最高处。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成为文庙标志建筑。”

金陵拾遗:敬一亭

敬一亭,在一座约有一人高的石台之上,登亭台阶在东侧。敬一亭前,悬挂着匾额,上有“敬一亭”三字,为杨康乐书写。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八角亭阁,飞檐翘角。拾级而上,登临亭阁。四周低栏环绕,有木制成的美人靠斜栏,可供休憩;凭栏远眺,极目四望,周边东北西三面的景色,一览无余;而南面可眺望朝天宫,亭台楼阁,碧瓦红墙,历史风韵,尽在眼前。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位于冶山最高处的敬一亭,亭边是一座精致的小游园,叠石堆山,小桥清池,绿树环抱,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争奇斗艳。池边临水构亭,既可立于池边隔岸赏景,亦可在亭中俯瞰水面,水池与亭台组成了一对绝佳的对景构图。亭前还有一株粗大的榆树,池边立有经幢,更是别有意境。

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亭榭基篇中,便有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之说,虽说亭胡拘水际,但此亭立于池边,又按景山颠,借地于水流之上,使人有观鱼之想;立于亭阁之中,上下内外景色一览无遗,顿有天高气爽、心旷神怡之感。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朝天宫所在的冶山,春秋称冶城,东晋称西园,南朝刘宋年间称总明观,唐代称太清宫,宋代称天庆观,元代称玄妙观,明代洪武17年(1384年),朱元璋钦赐其名,沿用至今。曾作为冶炼作坊(冶城)、风景名胜(西园)、教学机构(总明观)以及道教宫观(太清宫、天庆观、玄妙观、朝天宫),期间太平天国时期一度作为储藏火药的作坊“红粉衙”,从清代同治5年(1866年)开始直到清末,朝天宫被改建为“江宁府学”。敬一亭作为文庙的标志建筑之一,或许就是当时所建。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玄观志》朝天宫图、清代《南巡临幸胜迹图》朝天宫等图中,山顶处皆为一殿宇而非亭阁。明代商辂撰《奉敕重建朝天宫碑》碑文中云,“旧冶城山顶,有飞龙亭遗址,新建黑绿琉璃两副、檐殿三间,奏改为万岁殿”,或应为此殿。而朱偰撰《金陵古迹图考》所绘江宁府儒学图中,山顶处为一亭阁。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夫子庙的“敬一亭”,位于夫子庙大成殿的北侧。

敬一亭,位于尊经阁后的卫山上。卫山,是尊经阁后院的一个土阜。阜上“敬一亭”,为单层单檐六角小亭,六面透空,四周置石凳供游人休息,小亭精巧玲珑。

金陵拾遗:敬一亭

由“夫子庙景区”北入口进入景区,沿贡院西街向南行走约200米左右至一丁字路口,转向西侧行走约80米左右,便可以看见“尊经阁”,“敬一亭”就在“尊经阁”的后院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尊经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取“以经为尊”之意,始为府学讲堂,楼上藏书,楼下讲学;曾被毁于战火,后由曾国藩、李鸿章等以尊经阁为基础扩建成“尊经书院”;清末,先后改为尊经校仕馆、师范传习所等。此座“尊经阁”为1987年于原址重建。

金陵拾遗:敬一亭

经由“尊经阁”进入后院,后院两侧皆有房屋及廊道,庭院正中数级石阶之上为一平台,平台上方便是“敬一亭”。若时逢节日,后院中也是到处张灯结彩,敬一亭便隐匿在五颜六色的花灯之后了。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六角小亭,登亭可从东侧石阶而上;六根亭柱,油漆已经有些剥落,四周为“美人靠”围栏,石凳可供游人休憩;亭前悬挂有“敬一亭”三字匾额,字体为宋徽宗“瘦金体”集字。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敬一亭,立于高台之上,四周近处花草繁茂,远处回廊环抱,亭后绿树苍翠。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敬一亭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旁有说明牌,其内容为,“《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三国时期东吴天玺元年所刻,该碑在东晋时折为三段,故又称‘三段碑’。《天发神谶碑》原在山,折为三段后,先后在现金陵大报恩寺、瞻园、孔庙等处陈列,明代嘉靖中移入尊经阁下,清代嘉庆十年夏毁于火,残片埋于卫山下。《天发神谶碑》是我国古代十大名碑之一。该碑书法雄伟劲健,字体上紧下松,留有篆书遗意。为传承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特依据宋拓本重刻此碑立于卫山前,以供观者鉴赏。”

敬一亭位于尊经阁后院的土阜“卫山”之上,土阜内曾有这块“碑断为三”的“三段碑”,相传清嘉庆10年(1805年)石碑残片余烬埋在卫山下,同时还埋有宋元明清历代碑拓等。顾起元撰《客座赘语》中记载,“吴后主纪功三段石碑,一曰天发神谶碑,一曰天玺碑(华覈作,皇象书,《琐事》又定为苏建。在府学尊经阁下)。”

金陵拾遗:敬一亭

至于敬一亭建于何时,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二中记载,学宫尊经阁后有土阜,上有敬一亭,登之可眺远,嘉庆乙丑,与阁同建者也。按照此说,敬一亭为清代嘉庆乙丑年,即1805年与尊经阁同时建造。

1994年出版的《南京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志》中记载,“……阜上敬一亭,是按传统古建筑群体,南端有泮池、照壁,北端便有山丘、小亭布局的煞尾建筑。1987416日,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重建。……19887月告竣。”

金陵拾遗:敬一亭

何谓“敬一”?明代嘉靖皇帝注解“敬一”的含义为:敬者,存其心而不忽;一者,纯乎理而无杂。其意为对孔子学说应始终铭记心中,不能忽略,就像玉一样纯洁,不能存有错乱的杂念。

《明史》中记载,明代嘉靖5年(1526年),明世宗作《敬一箴》和《注范浚心箴》、《注程颐视听言动四箴》等,国子监建敬一亭,勒石以藏。《明史》中云,庚午,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嘉靖7年(1528年),诏令各地学宫修建敬一亭,将《敬一箴》、《注范浚心箴》、《注程颐视听言动四箴》等刻石立碑于内,并要求“天下学校准为定制”,作为士人的座右铭。自此全国各地都纷纷以此为标准,修建亭阁,敬一亭成为了文庙的标志建筑之一。

《敬一箴》是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5年前后(1526年)亲自撰写的文章,旨在教化天下,宣扬儒学,其内容为:

敬一箴

夫敬者,存其心而不忽之谓也。元后敬,则不失天下,诸侯敬,则不失其国,卿大夫敬,则不失其家,士庶人敬,则不失其身。禹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五子之歌》有云:予临兆民,如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推广敬之一言,可谓明矣。

一者,纯乎理而无杂之谓也。伊尹曰: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其推广一之一言,可谓明矣。盖位为元后,受天付托,承天明命,作万民之君,一言一动,一政一令,实理乱安危之所系。若此心忽而不敬,则此德岂能纯而不杂哉?故必兢怀畏慎于郊禋之时,俨神明之鉴享。发政临民,端庄戒谨,惟恐拂于人情。至于独处之时,思我之咎何如,改之不吝。思我之德何如,勉而不懈。凡诸事至物,来究夫至理,惟敬是持,惟一是协。所以尽为天子之职,庶不忝厥祖厥亲。由是九族亲之,黎民怀之,仁泽覃及于四海矣。

朕以冲人,缵承丕绪,自谇德惟寡昧,勉而行之,欲尽持敬之功,以驯致乎一德。其先务又在虚心寡欲,驱除邪逸,信任耆德,为之匡辅。敷求善人,布列庶位,斯可行纯王之道,以坐致太平、雍熙之至治也。朕因读书而有得焉,乃述此以自勖云:

人有此心,万理咸具,体而行之,惟德是据。敬焉一焉,所当先务。匪一弗纯,匪敬弗聚。

元后奉天,长此万夫。发政施仁,期保鸿图。敬怠纯驳,应验顿殊。征诸天人,如鼓答桴。

朕荷天眷,为民之主。德或不类,以为大惧。惟敬惟一,执之甚固。畏天勤民,不惶宁处。

曰敬惟何?怠荒必除。郊则恭诚,庙严孝趋。肃于明庭,慎于闲居。省躬察咎,儆戒无虞。

曰一惟何,纯乎天理,弗参以三,弗贰以二。行顾其言,终如其始。静虚无欲,日新不已。

圣贤法言,备见诸经。我其究之,择善必精。左右辅弼,贵于忠贞。我其任之,鉴别必明。

斯之谓一,斯之谓敬。君德既修,万邦则正。天亲民怀,永延厥庆。光前垂后,绵延蕃盛。

咨尔诸侯,卿与大夫,以至士庶,一遵斯谟。主敬协一,罔敢或渝,以保禄位,以完其躯。

古有盘铭,目接心警。汤敬日跻,一德受命。朕为斯箴,拳拳希圣。庶几汤孙,底于嘉靖。

嘉靖五年六月二十一日钦文之玺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敬一亭的建造,源于明代嘉靖年间。

清代《钦定国子监志》中有关于北京国子监的记载,“世宗御制敬一箴石刻:嘉靖五年六月立。在敬一亭正中,南向。世宗御注宋儒范氏心箴石刻:嘉靖六年立。在敬一亭右,南向。御注程子四箴石刻:共四石,刻御注程子视、听、言、动四箴。嘉靖六年立。在敬一亭左、右,南向。颁发五箴圣谕石刻:嘉靖六年十一月立。字多磨。在敬一亭左,南向。”

《明世宗实录》卷93中记载,“戊申(嘉靖七年十月)敬一亭成,工部奏列与事官员以闻。上曰,敬一亭本因朕学有初得,辅臣奏请于翰林院隙地建亭,竖立箴石”;《明世宗实录》卷114中记载,“嘉靖九年六月己未朔,诏国子监建敬一亭,勒御制《敬一箴》及范氏《心箴》、程子《视听言动箴》注于石,从祭酒许浩请也。”

虽史籍中表述的时间不一,但大致可以得知,嘉靖5年(1526年),明世宗撰写《敬一箴》,嘉靖6年(1527年),为“五箴”作注,嘉靖7年(1528年),在翰林院修建敬一亭,嘉靖9年(1530年),在国子监修建敬一亭,而后全国各地府州县学陆续修建敬一亭,刻石立碑。

金陵拾遗:敬一亭

关于明代南京的国子监何时修建敬一亭,史书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如《明史·列传第七十四》中记载,“嘉靖初,起南京通政参议,改侍讲学士,直经筵,迁太常卿掌国子监。请于太学中建敬一亭,勒御制《敬一箴注》、程子《四箴》、范浚《心箴》于石。帝悦从之。”《南雍志》中记载,嘉靖79月,建“敬一亭在广业堂后”。

明代时期的南京国子监,洪武15年(1382年)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南雍志》卷七“规制考”中记载,“太祖高皇帝之初,立国子学也,岁乙巳即元集庆路学为之,廟则大成殿,在霊星门北戟门内,从祀位在两廊,学则中为明德堂,左右各列二斋,丁未赐正四品印,设祭酒、司业。洪武十五年,改建于鸡鸣山之阳,既落成,三月初七,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定制从四品,中为彝伦堂,分两厅、六堂、三十二班,于是,以旧国子学为应天府儒学,二十二年建观星台暨十廟于山间,更赐山名为钦天山。”又载,“国子监在南京城内西北七里(东至小教场,西至英灵坊,北至城坡土山,南至珍珠桥),左为龙舟之山(即覆舟山以北玄武湖形似名),右为钦天之山(鸡鸣山改今名),两山相去二百余步,其阳乃宋元嘉中龙见之地也。北有玄武湖,由铜井闸导之入城……”,其东部为文庙,西部为太学。建筑群中有正堂一座,名曰彝伦堂,支堂六座,分别以率正、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为名。其他还有藏书楼14间,学生号舍1000多间以及住宅、讲院、射圃、菜圃、磨坊、仓库等。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以及《南雍志》中均有国子监的布局图。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永乐19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改称南京国子监,又称为南监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北雍

清代时期改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5年(1866年)改建府学于朝天宫遗址,原府学里的文庙改为武庙。民国时期,国子监旧址上建立考试院

明代时期的敬一亭,建于“广业堂后”,其位置大致在鸡鸣寺路以东,明城墙以南区域,而现在朝天宫和夫子庙的两座“敬一亭”,应该都是在此之后的事情了。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朱偰先生1936年著《金陵古迹图考》中,对国子监、文庙及府学等有详尽的叙述,其中云,“明太祖当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以集庆路学为国子学。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始改建国子监于鸡鸣山下,以旧国学为应天府学,并省上元、江宁二县入之。……今日所余文庙,凡有二处:一为府学,在朝天宫;一为县学,在秦淮北,即今夫子庙。”

关于“敬一亭”等,《金陵古迹图考》中亦有表述,其中云:

“朝天宫府学,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八月,署两江总督李鸿章,命知府涂宗赢改卜府学,建于明朝天宫遗址,即宋雍熙中文宣王庙地也。……又北为崇圣殿,殿广七楹,石阑二层。殿后山淑有亭。庙东为学,有门有塾。庭之东西有堂,其北南向正堂曰明伦。后有阁曰尊经,高二层,广无楹……”

“夫子庙县学。夫子庙县学,本为宋元旧学。明初曰国子学,后建国子监,以是为应天府学,并省上元、江宁二县学入之。……堂后为尊经阁,阁上下各五楹。自嘉庆十年(一八五),阁毁于火,各书版及吴天玺纪功碑烬焉,乱后新造,是否为旧址,不可知矣。阁后有苑,有土山曰卫山,故尊经阁烬余三段碑碎石及圣贤旧像所藏也。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古物保管委员会拟开掘不果。上有敬一亭,杂莳梅竹,亭今废,仅于旧基。今明德堂后至尊经阁一带,皆为小学,无复旧观。”

金陵拾遗:敬一亭

夫子庙的“敬一亭”何时修建,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中称“嘉庆乙丑”年,即1805年。朝天宫的敬一亭何时修建,应该是在清代同治4年(1865年),朝天宫改建为“江宁府学”之后。不少资料中大都引用《白下琐言》中的说法,而甘熙文中所述的“敬一亭”应该在夫子庙而非朝天宫。《白下琐言》中云,学宫尊经阁后有土阜,上有敬一亭,登之可眺远,嘉庆乙丑,与阁同建者也。或谓其下为明衡府纪善周公是修之墓。然公当靖难时,尽节尊经阁下,而葬于此毫无确证,况前明为应天府学重地,纵时际仓卒,焉有在此埋葬之理?盖臆说也。其中已经明确说明是在应天府学重地,而朝天宫之处则为江宁府学所在地。

金陵拾遗:敬一亭

明代的“敬一亭”,究竟应该是“亭”还是“阁”或“殿”,并没有准确的说法。而现在北京国子监中的敬一亭,则是一座殿堂式建筑,面阔五间,面积约30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内外双面五彩斗拱檐,内存放有明代嘉靖皇帝敬一箴碑等七块石碑和清代康熙皇帝训饬士子文碑等。清代《钦定国子监志》中记载,“敬一亭在彝伦堂后,南向,五间。高二丈六尺,广七丈四尺,深二丈五尺余,基高二尺五寸。题曰:‘敬一亭’。中间恭立康熙四十一年圣祖仁皇帝御制训饬士子文碑。东西分列御笔牓书碑四,曰嵩高峻极、曰灵渎安澜、曰功存河洛、曰昌明仁义,均南向。后置明御碑七。庭东西广十三丈三尺,南北深十二丈,缭以周垣。前为门,题曰:‘敬一亭门’。”

现存的北京国子监“敬一亭”以及山西平遥文庙“敬一亭”等,则都是其建筑名为亭,实则为一殿堂。

金陵拾遗:敬一亭

《南雍志》中记载,“敬一亭,在广业堂后。嘉靖七年九月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等奉立,南京工部建,高三丈六尺,阔四丈二尺五寸,深四丈,基高三尺五寸。中立御制敬一碑,两旁翼以御注视听言动心五箴碑,共六座。”从《南雍志》中所附“敬一亭图”中看,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阔四丈二尺五寸/深四丈),四周有围栏但没有墙,中间立有石碑,似乎基本算是一座“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地古人非思往事,敬一亭上任彷徨”,朝天宫的八角“敬一亭”,夫子庙的六角“敬一亭”,都虽有亭,但却无碑,更多的或许只是一种念想……

金陵拾遗:敬一亭
金陵拾遗:敬一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