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语:江苏路15号陈布雷寓所

标签:
颐和路江苏路民国建筑公馆区陈布雷 |
分类: 览金陵 |
建筑物语:江苏路15号陈布雷寓所
陈布雷寓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江苏路15号。
江苏路是南京市鼓楼区中部的一条街道,街道呈“J”字形,长度约1000米左右。江苏路15号位于江苏路的南侧,属于“颐和路公馆区”,在该片区的东南侧。
所谓“颐和路公馆区”的全称为“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这里是民国时期按《首都计划》实施最大的住宅示范区。自1933年开始陆续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现存225处,是西方现代设计手法的建筑作品,也是南京近代建筑的集中展示区。
在这片37.8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现存的225幢建筑,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心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处在江苏路、宁海路合围的三角形区域内,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有26幢民国时期的建筑,江苏路15号建筑便是其中的一幢。
从位于山西路西侧的“江苏路广场”,沿江苏路向东南方向行走,大约300米左右沿街道方向,转向西南方,再行至40米左右便可到江苏路15号建筑。
沿街一侧有几处紧闭的大门,其中一处应该是江苏路15号院落的大门,虽然大门上并没有门牌号码,但门前一侧的围墙上悬挂着“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标牌,编号为2008002,内容为,“原陈布雷寓所(二),该处原为私宅,建于1936年,为二层花园洋房。抗战后,陈布雷曾在此居住。陈布雷(1890-1948),曾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
江苏路15号,原陈布雷寓所(二),2008年10月被列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站在江苏路上,隔着围墙,可以看见建筑的屋顶,灰墙灰瓦,与围墙几近一色。
院落的大门通常都是紧闭着,若是前往江苏路15号陈布雷寓所,依旧要从“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四号入口处进入。
由“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的四号口进入,绕过江苏路5号建筑后,向东北方向依次经过江苏路7号建筑、江苏路9号建筑,折向右侧,经过江苏路11号和13号建筑,大约行走160米左右,绕到江苏路13号建筑的东北侧,便可以看见江苏路15号建筑。
继续前行,绕过建筑,走到前面院落的大门前,想象着从院门进入的感觉。经由大门进入院落后,建筑坐落在小院的右侧。
“江苏路15号”的门牌,贴在了建筑入户门前面的墙壁上。门牌的上方,还有“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标牌。
江苏路15号,曾经的陈布雷寓所。此建筑占地面积727.80平方米,建有砖墙瓦顶、西式楼房1幢,2层22间,另建有平房2进6间。现存主楼1幢,坐北朝南,青砖外墙,青瓦四坡顶。
建筑南侧的中部凸出多边形,上面带有多边形露天阳台。南侧的入户门位于东侧,门前有一方形内廊。
江苏路15号建筑呈“匚”字形,建筑东侧有一凹进的内廊,入户门位于东侧。内廊及入户门自然地将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其间二楼有一露台。
灰色的砖墙,青灰色的窗,黯淡的色彩似乎显得有些沉重。
一座二层楼的建筑,中西合璧,宅院的面积不大,灵巧精细,典雅庄重,并无奢华之感,显得十分简朴。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名训恩,字彦及,号布雷。
团结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中记载,“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号布雷、畏垒,浙江慈溪人。生于1890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六年冬月十五)。幼年在私塾读书,后在慈溪县中学堂和宁波府中学堂肄业,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1911年毕业后到上海任《天铎报》撰稿记者。不久,回宁波中学任教。1912年5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20年到上海参加《韦氏大字典》编译。1921年任上海《商报》编辑主任。1927年2月由蒋介石和陈果夫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4月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同年秋,蒋下野,陈同时辞职,任上海《时事新报》主笔。蒋上台后,又返南京任职。1928年选为中央政治会议候补委员。1929年3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7月1日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0年12月15日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并派为整理招商局委员会委员。1931年6月27日被任命为教育部政务次长,同年12月15日任浙江省政府教育厅厅长。是年底,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次年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厅秘书处处长,未到任。1934年4月辞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职,改任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此职任至他去世为止。1935年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兼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被任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38年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干事会议干事和常务干事。1939年国防最高会议改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后任副秘书长。1945年选任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1946年1月出席中国政治协商会议,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1月13日在上海服安眠药自杀。从1927年以来,长期追随蒋介石,为蒋草拟文件,参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重大决策。著有《陈布雷回忆录》、《西安半月记》等。”
关于此建筑的建造时间,“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标牌上称为1936年,其他资料中所述时间为1934年或1937年,说法不一。此建筑的原产权人为夏贞汶(身份不详)。
据说陈布雷在南京之前居住在颐和路4号(今6号)住宅,南京沦陷前举家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46年陈布雷携眷回到南京,因为原来的房屋已经被占用,在时任南京市长马俊超的帮助下,租用了当时的湖南路508号(今江苏路15号)居住。
陈布雷的卫士胡宏猷所撰《陈布雷的最后时刻》中,有对当年寓所情形的一些描述,“……南京湖南路508号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旧洋房,这条马路很开阔,但比较安静,车辆行驶很少。公馆两边都没有房子,公馆南边围墙较长,围墙内都是树木野草。陈公馆不大,进了两扇铁制大门,就是收发室和警卫室。其他还有几间平房,分别是秘书办公室、汽车房和仓库。……,公馆当中是一座小洋楼,楼下是《中央日报》主笔蒋君章的办公室和卧室,后半间是金秘书(金省吾)的办公室带卧室,再后就是楼梯和卫生间,卫生间虽然有瓷盆,但是从来不准用温水洗澡。还有一间会议室,室内有一长方桌,放有10把靠背椅,墙角有一壁炉,但多年不曾使用了。楼上第一间是陈的办公室,靠窗户坐北朝南摆有一张写字台,台上放着一部电话机。窗户边有一个电钮,是叫喊侍者用的。第二间是会客室,摆着大小沙发和茶几,第三间是陈的卧室,靠墙有一张木制高低床,一只床头柜,两只旧板箱,其他就没什么家具了,房间显得空空荡荡。整个公馆点灯都是60瓦以下的,没有一盏华丽的照明用具,也不准用电炉。地板、楼梯,每天拖一次,公馆也没铺地毯,从未打过蜡。房子前面是一片草坪,但没有植一株花卉。”
民国时期,江苏路的这一段道路的名称是“湖南路”,有资料记载现在的“江苏路5号”是当时的“湖南路55号”,只是不知为何到了现在的“江苏路15号”却是当年的“湖南路508号”了?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在这座“湖南路508号”的寓所内服用安眠药自杀身亡。
1948年11月14日,《中央日报》第二版以大字标题发布消息,“陈布雷氏昨日心脏病逝世,总统夫妇亲往吊唁明大殓”,并称“陈布雷氏于昨(十三)日上午八时,以心脏病突发逝世。陈氏前晚与友人谈话后,仍处理文稿,一切如恒,就寝为时甚晚。昨晨,随从因陈氏起床较晚,入室省视,见面色有异,急延医诊治,发现其脉搏已停,施以强心针无效……”
1949年出版的《陈布雷回忆录》附件中“陈布雷逝世经过”叙述了当时的情形,“……布雷先生素患神经衰落,以致常苦于失眠,每日必服安眠药三片始能入睡,有时于夜半醒来,再服数片,始可略睡,晨起总在上午七时左右。本月十二日至上午十时,尚未见起,秘书蒋君章推门进入卧室,见布雷先生面色有异,急请总统府医官陈广煜、熊丸救治,两医官判断布雷先生系服安眠药过量,其心脏已于两小时前停止跳动。其时蒋秘书于布雷先生卧榻枕旁,发现遗书一封,嘱其不必召医救治,并嘱其慎重发表消息……,陈氏家属及秘书随从检点遗物,又于公文箧中发现上总裁书二纸,及分致张道藩、洪兰友、潘公展、程沧波、陈方、李惟果、陶希圣诸友人,及留交陈夫人及公子之书信,均先后分别呈送,并由诸友人陆续送交陈委员治丧委员会,复于十五日发现陈氏十一日手书杂记,亦呈总裁览阅。……”
1948年11月13日下午,陈布雷的遗体移入南京新街口中国殡仪馆。
1948年11月15日,举行陈布雷遗体吊唁仪式。蒋介石偕夫人亲往吊唁,并亲书“当代完人”挽幛一幅。11月18日上午,国民党南京政府举行公祭典礼,祭文中云,“畏垒椽笔,逾百万师”,“综其生平,履道之坚,谋国之忠,持身之敬,临财之廉,足为人伦坊表”。
1948年11月18日12时,灵柩车从新街口中国殡仪馆出发,向和平门火车站行进。车队到达和平门火车站后,灵柩移至火车专列,缓缓驶出南京和平门火车站……
陈布雷早年是著名的报人,因文笔犀利、说理周全、文采斐然而名重一时。曾在上海《天铎报》任记者,后任《商报》主编、《国闻周刊》主要撰稿人、《申报》顾问兼常务董事等。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等。
陈布雷得知其三子陈适报名加入炮兵,四子陈迈主动报名参加工兵,写下一首五言长诗,题为《送迈儿从军至璧山》。
陈布雷《送儿迈从军至璧山》
名儿曰阿迈,字儿曰季前。儿今从军去,能为弟兄先。当时命名意,相合何适然。
儿性纯驯駑,赋秉得之天。一旦奋壮志,猛着祖生鞭。问儿何所愿,破虏靖烽烟。
问儿何所忆,乡土陷腥膻。问儿何所乐,驱敌东海边。国家有急难,吾宁计安便。
貔貅十万众,联臂自翩翩。誓为先驱卒,不愧先泽贤。再拜别父母,会看儿凯旋。
汝父嘉儿志,汝母有欢颜。人生大幸事,忠孝得两全。贻儿以短襦,戎装裹鲜妍。
愿儿身健康,祝儿金石坚。勉儿无他语,报国及盛年。我心殊欢悦,我有笔如椽。
盾笔染馀墨,为写送行篇。
2008年,此建筑进行了维修出新,外部结构虽然保持未变,但内部结构已经彻底翻新。据说此建筑现在屋顶的瓦都是原来建筑上的,不足的才用其他建筑同型号的瓦进行补充。现在的江苏路15号建筑应该是“颐和公馆”酒店的8号楼。
灰色的砖墙,青灰色的窗,色彩沉重黯淡的建筑显得有些低调。也就是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