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2022-07-02 20:44:01)
标签:

明城墙

挹江门

仪凤门

狮子山

破城处

分类: 览金陵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挹江门至钟阜门”段城墙,是模范西路北侧至狮子山公园东广场段的一部分。此段城墙基本完整,由挹江门始,经仪凤门,钟阜门。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模范西路北侧至狮子山公园东大门一段,城墙全长4308米,呈南北走向。外侧已辟为公园和居民小区,内侧则为山体。沿墙护城河长4328米,河宽约10米至182米,城墙与河的间距为7米至189米。其中“挹江门至钟阜门”段,即由挹江门起,经过仪凤门,至钟阜门,此段城墙的长度约为2000米。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挹江门,原名为海陵门,修筑于民国3年(19145月,1928年,由原单孔券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并更名为挹江门,1930年,挹江门上修建了城楼。1937年城楼被炸毁,1945年重建,城楼为双檐翘角庑殿式敌楼。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挹江门西侧为“绣球公园”。绣球公园,因园内的石山形似球状,与狮子山成“狮子盘绣球”之势,1347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卢龙山改名狮子山之时,为其取名为“绣球山”,公园因此得名。绣球公园东濒挹江门与仪凤门之间的明城墙,西跨护城河,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95683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36128平方米,真山活水,亭阁水榭,回廊幽径,小桥流水,绿意盎然。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自挹江门沿着城墙向北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墙上巨大的射击口。射击口的位置很低,似乎距离地面只有一米左右。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边有蜿蜒小道,四周树木参天,绿草茵茵,城墙借公园之景,公园与城墙相融。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沿城墙边行走大约200米左右,城墙脚下有“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

约三四十平方米的平台,四周高大的松柏树,一座约一米高的方形墓冢式样的纪念碑隐匿于绿化带里。碑顶上雕刻着一个环状花圈,花圈中央刻有“1937·12”字样,碑的正面刻着“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碑的背面镌刻有碑文。

纪念碑的碑文内容为,“……从193712月至19385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6批,共收死难者遗骸5000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根及其附近姜家园、石榴园等地。特立碑记此事,慰藉死者。兼励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此碑为1985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南京市人民政府所立,不远处还竖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保护范围面积约2760平方米。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一侧是高大的城墙,一侧是迤逦的公园。只是在有些地方距离城墙西侧不足十来米处,修建有一些建筑物,便显得有些局促和杂乱……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这一段城墙的高度大约为12米至15米左右,其中一些部位的墙砖看去有些凌乱,甚至有明显的裂缝,不知是否为修补过的痕迹?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继续行走,可以看见不远处的仪凤门。仪凤门南北两侧都有一段弯度很大的城墙,站在城墙下,向上望去,显得格外巍峨壮观。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仪凤门,建于明代洪武初年,为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

仪凤门前,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碑的背面,镌刻有关于仪凤门的说明,其内容为,“仪凤门位于昔日卢龙山(即狮子山)南麓山下,濒临长江,坐东朝西。城门上建有城楼,城下建有水洞2座。该城门于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修建,至成化(1465)前已被堵塞。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总兵梁化凤为解郑成功围城之势而开通仪凤门,大败郑军。晚清时期,两江总督张之洞主持建造以总督衙门为中心的‘江宁马路’,向北即从仪凤门出城通往下关。民国17年(1928)夏,国民政府下令将仪凤门改名为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1971年,为修建建宁路,城门被拆除。至20056月,在原址上重建了城门和敌楼,仍沿用‘仪凤门’旧名。”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南京城墙志》中记载,“仪凤门,今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城北狮子山与绣球山之间,坐东向西,建于洪武初年。昔日卢龙山(即狮子山)南麓山下,濒临长江,与钟阜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南都察院志》称:‘本门冲要,南至定淮门界,北至钟阜门界,长五百八十丈,垛口八百座,城下水洞两座。’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修筑仪凤门,建有城楼,成化年(1465)以前与钟阜门一道被堵塞。顺治十六年(1659)后,梁化凤重开仪凤门。仪凤门城门拱券高约8米,跨度为6米。有无设置瓮城以及其他建筑构造,详情不清。”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明代《金陵古今图考》中的“国朝都城图”等多幅地图中均标注有“仪凤门”的位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中记载,“……曰仪凤门(《南都察院志》,本门冲要,南至定淮门界,北至钟阜门界,长五百八十丈,垛口八百座,城下水洞两座。)”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1928年(一说1931年),仪凤门改名为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并请谭延闿题写门额。在1928年《最新首都城市全图》上,此门仍标注为“仪凤门”,而在1932年《新南京地图》上,则标注为“兴中门”。而在一张“兴中门”的旧照片上,也可以依稀看见谭延闿所题写的门额。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仪凤门,旧时为单孔城门,架于两山凹之间,两翼的城墙,顺势依山而建,取尽地利之益,军事位置十分重要。1971年(一说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城门被拆除。20056月,在原址上重建了城门和敌楼,新建的城门为三孔券门,巍峨壮观,但已非旧貌。城门沿用“仪凤门”旧名。复建后仪凤门的三孔城门,中间的城门略大,通行快车道,两侧的城门略小,通行慢车道,城门上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城楼一座。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仪凤门,虽然建于明代洪武初年,但自成化年(1465年)之前起曾一度被封堵达200年之久,直到清代顺治16年(1659年),梁化凤为化解郑成功围城之势,出其不意开通仪凤门,出兵奇袭围城之师得胜。魏源撰《圣武记》卷八“国初东南静海记”中记载,“……成功信之,按兵仪凤门外,依山为营,连亘数里。崇明总兵梁化凤,率师入援,登高望敌,见敌营不整,樵苏四出,军士浮后湖而嬉,乃领劲敌五百,夜出神策门,先捣白土山,破其一营,以作士气。次日大出师,由仪凤、钟阜二门,以三路攻其前,而骑兵绕出山后夹攻。成功令甘辉守营,自出江上调舟师;诸营见山上麾盖不敢退,又未奉号令,不暇相救,遂大溃……”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仪凤门北侧城墙脚下,矗立着一座雕塑,为“双拥雕塑系列之三之长城”,一只孔武有力的大手,握着一把长枪……,只是不知此处为何会有这样的雕塑?二战胜利之后,南京曾有一座关押战犯的集中营管理所,据说当年的这座日侨集中营管理所,就设立在仪凤门城墙的内外。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由仪凤门到狮子山东端处,大约一千多米的城墙,环绕狮子山一圈,从山麓的西南角,绕经山麓北侧,至山麓的东南角。此段城墙均为“城包山”形式,单面城砖沿山体砌筑,平均高度约10米左右,城墙依山势蜿蜒而建,气势雄伟,变化丰富,是南京明城墙中最富特色的区段之一。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经过仪凤门,继续前行。城墙西侧为天妃宫,天妃宫与城墙之间有条狭长的通道,依城墙走势蜿蜒向北,一侧红墙青瓦,一侧巍峨城墙,其间绿树成荫,高处亭阁矗立,一派迤逦景色,颇为壮观。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天妃宫后面一侧的城墙下砌有围墙,通道无法直接通行,只能绕至外侧前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顺着城墙的走势继续前行,两侧依旧是城墙蜿蜒,绿树葱葱,甚至在城墙上有的地方也长满了绿色植物。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这一段城墙依旧是包山墙,时而可以看见城墙底部露出的山体石块,在一块石块上还镌刻有文字,内容为“狮子山环境工程由南京市城控公司建设。20012月至8月”,狮子山四周的这段蜿蜒曲折的城墙,其周边环境曾多次进行整治和修复,沿城墙修建了宽约4米的园林式道路,形成狮子山风景区的整体景观。2001年时,曾对1360米城墙进行维修,居民拆迁面积达5500平方米,铺砌步道3240平方米,清理杂树8200棵,修复了全部雉堞,重新铺设排水系统。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静海寺后院处的一段城墙,按照《阅江楼景区导游全景图》中的标注,此处应该是清代咸丰3年(1853年)时的“太平军破城处”。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清代张汝南撰《金陵省难纪略》中记载,“……初三日,贼船蔽江而来,分泊上河下关。泊下关贼大队直下至静海寺,距仪凤门不半里,将军急添兵守御,安八千斤大炮于城右之狮子山,不时轰击。贼又分股向金川门,于是五十余里围圆之省城,贼两日中已经合围。……,初八初九两日,贼攻城甚急,南门仪凤两处,贼众尤甚。……,某三更后,由水西汉西巡至仪凤,天已明,守城兵无几,乡勇均未上城,游击某,酣睡帐中,副将呼之起,观贼势,谓须去静海寺,使贼无处藏身,因移狮山炮对寺殿,亲自装药点火,一发中次梁,便塌卸,嘱照所对时时轰击,期于必毁,比晚,贼之地道与炮并发,上下一震,狮山正面城垣,颓卸砖石数层,宽约两丈许,官绅兵勇皆骇散。贼数百人,践踏登城,分一股向鼓楼,一股循金川至神策……”清代《金陵纪事》中记载,“……破城则用鳌翻法,近城根挖进一半,将地雷藏入燃放。仪凤门外有破庙遮蔽,贼得挖掘,地雷轰起,城遂倾卧,入贼二百余人……”这些文字中的“静海寺”、“距仪凤门不半里”、“狮山正面城垣”、“地道”、“颓卸砖石数层”等表述被很多人认为此段城墙是当年“破城处”的佐证。据说当时太平军到达下关后,在静海寺内设立了指挥部,制定了“穴地轰城”的破城方案,在静海寺内挖地道一直挖到城墙脚下,用木箱子抬炸药到坑道的尽头,点燃了炸药,炸塌城墙约20余米,冲入城内。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仪凤门北、静海寺后院隔着护城河的这一段城墙,距离仪凤门大约300米左右,从这段城墙的外表看上去,与周围的城墙浑然一体,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仔细观看,也仅有一部分城墙的城砖其大小与周围的有些不同而已。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行至城墙西侧,便是静海桥前的“阅江楼景区”西门。

城墙的四周为护城河,护城河上有四座明代风格的桥梁,沟通了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其中西侧有三座桥,东北侧有一座桥,分别为天妃桥、静海桥、卢龙桥和醒狮桥。“天妃桥”连接着天妃宫和静海寺,长约30米;“静海桥”则面对着景区的西门。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阅江楼景区”西门,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但毕竟也是在明城墙上开辟了一个“小门”,或者说不能称之为“门”,仅是城墙的一条“通道”而已。城门前依山势修筑有蹬道,正对着静海桥,沿蹬道可至门前。城墙上方有“阅江楼西门”字样,城门上方的门额上题写有两个草书大字,字体笔走龙蛇,不知何人所题写,似乎有点米芾的风范,据说写的是“登”二字。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沿着城墙边的步道继续前行,沿路途中,可以看见标明为“鼓楼区狮子山4号口”的“狮子山人防纳凉工程”,这是当地夏季热门的纳凉处之一。每年的盛夏,这里将对市民开放,外面暑气蒸人,洞内阵阵凉意,防空洞内安放有座椅,书报等,供附近的居民前来纳凉。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一路向北,继续前行,便是“城之角”了。

城墙由向北转为向东,在城墙的拐角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赫然镌刻着城之角三个大字以及“南京城墙最西北角,东经118°4419″,北纬32°0547″”等文字。这里是明城墙的西北拐角,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南京城的最北端。只是,石碑上标出的经纬度似乎并非是这块石碑以及城墙拐角处的所在地?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之角”一侧的河面上,便是卢龙桥。一般沿着城墙的河流称为“护城河”,但环绕狮子山一周的河流也被称之为“卢龙湖”。卢龙湖水面约110000平方米,经狮子山东、北、西三侧,沿湖两岸,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与狮子山、明城墙形成了“路环湖、湖抱城、城托楼”之势。过了卢龙桥之后,东北侧的一片水域较之西侧显得十分宽阔。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经过“城之角”,转向东,继续前行,一侧为风光迤逦的卢龙湖,一侧为高大雄伟的明城墙,城墙上树木苍翠,湖畔边青草茵茵。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卢龙湖畔,明城墙边,修建有“揽胜亭”、“挽波榭”、“石趣园”等临水建筑和景观。其中“揽胜亭”为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水榭建筑,五开间、灰瓦、歇山卷棚顶,临水而建;“挽波榭”亦为一座水榭建筑,这些建筑与明城墙、阅江楼对应形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景观层次,从湖对岸隔水而望,犹如一幅山水画卷。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石趣园”,紧临“揽胜亭”,通过适当的处理,利用高差变化的地形,采用黄石,或堆砌,或置石,作为自然石坡、石丘,其间种植以景天类植物为主的各种岩生花卉,配置了石桌、石凳和以石材为主的休息设施,石桌上刻有棋盘。其中的一块黄石上还镌刻有苏东坡的《观棋》诗和白居易的《池上二绝·其一》诗,“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只是字迹粗犷,内容不全,不知为何人所刻写。

“锦绣圃”,位于“石趣园”西部,以花木为主要造景素材,在湖边通过地形、植物等不同形式的造景处理,丰富片区的山水植物景观。筑有牡丹、芍药、月季、杜鹃等花圃,加上点缀其间的明代建筑风格的亭廊等建筑小品,营造自然、古朴,具有明代文化印记的园林意境。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继续前行,顺着城墙再转向南,不远处的水面上有七孔“醒狮桥”。

醒狮桥,全长约90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石七孔桥,造型以及栏杆、分水石、对联石等桥部件,均采用明代制式、栏杆柱头上雕刻有24头雄师。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行走在这段城墙边,时而可以看见人防工程设施的小门,有紧闭的,有半开的。在“醒狮桥”附近,还有一处防空洞从城墙中凸出一段,门前写有“编号217”、“狮子山防空洞”、“管区:南京西站”、“宁建段区032”等文字。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继续前行,依旧是绿树和城墙,很快到达了这段城墙的终点“狮子山东端处”。

在临近这段城墙终点不远处,仰头可以看见城墙的中部嵌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字迹模糊,依稀可见“道光三十年九月”、“勘刻仪凤门第六处”以及“丈尺寸”等字样。《南京城墙志》中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江宁府江防同治陈左文承修江宁府坍塌地段城墙,并刻维修记录石碑,于‘仪凤门第六处’。维修城墙:南北宽九丈四尺,上下高三丈五尺,折合一万三十二丈九尺,内深一丈二尺,共计三百九十四丈八尺平方;女墙砖:折合一丈七尺五寸,内深三尺囗寸,共计十一丈八尺七寸平方;里墙:十七丈一尺,内深七尺,共计一百十九丈七尺平方。共计:折合一万五百二十六丈四尺”,估计这块石碑为当时的“记事碑”之一。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随着走势渐渐低落,隔着城墙,可以看见矗立在那里的朱元璋雕像。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这段城墙已到端头,“狮子山东端处”前是狮子山公园的东广场,矗立着“卢龙胜境”的牌坊以及“狮子山”的照壁。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这段城墙,环绕在狮子山周围。

狮子山,南京城西北角,仪凤门内北侧,濒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要地。主峰海拔78.40米,山体面积约14公顷,属幕府山余脉。狮子山原名北山,东晋建武年间,元帝司马睿见此山地势险要,形似塞北卢龙山,惊叹为江南之关塞,故名“卢龙山”;明太祖朱元璋以山形似狮子,改名狮子山。元末,朱元璋在狮子山上打败陈友谅,从而奠定建立大明王朝的基础。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狮子山,在仪凤门北,与马鞍山接。周回十余里,高三十丈。又旧名卢龙。国朝以其形名之。”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狮子山面江的山体由城墙包裹住,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卢龙湖)。狮子山顶,矗立着重建的“阅江楼”,阅江楼高52米,共七层,气势恢宏,碧瓦朱楹,在城墙外,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狮子山顶的阅江楼。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狮岭雄观”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天高云淡,登高远眺,茫茫苍苍的大江浩瀚迂回,郁郁葱葱的树冠缠绵山间,山麓之下,依山而筑的明城墙蜿蜒曲折,盘桓在狮子山脚下,若隐若现在绿荫丛中……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城墙行走:【08】挹江门至钟阜门(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