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拾遗:宛在亭

标签:
宛在亭乌龙潭肥月亭薛时雨亭阁 |
分类: 览金陵 |
金陵拾遗:宛在亭
宛在亭,位于南京城西的乌龙潭公园内。
乌龙潭公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东麓,北门面向广州路,西门面向虎踞路,公园风景优美,潭岸亭台楼阁错落,花木挟疏,一派诗情画意。
乌龙潭在三国时期为运渎与潮沟交汇入江之处,原名为“清水大塘”;后因沿塘多垂柳、水中遍莲花,故更名“芙蓉池”;又因潭中莲花皆白色,而有“白莲池”的美名。传说在晋代此潭有四处泉眼,终年喷涌不息,某年六月十九,突然出现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此后每年此日乌龙便准时出现,“乌龙潭”即由此而得名。
乌龙潭历经战争和人为破坏,至1949年前,已是潭淤景毁,一片荒凉。为改善环境,1982年批准成立乌龙潭公园,对乌龙潭进行整治并于1989年9月正式开放。整治后的乌龙潭公园占地面积6.7245公顷,其中水面2.69公顷,公园具有明清风格,园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碧波鱼跃,幽静雅致,古色古香。
由虎踞路经乌龙潭公园西南门进入公园,宛在亭,则位于乌龙潭公园的西南侧。
进入公园门,向左侧方向前行大约100米左右,便是宛在亭。
宛在亭建在乌龙潭中的一个潭心小岛上,一座曲径小桥通往小岛。
沿着曲径小桥行至亭边,在亭阁的一侧,竖立有一块“宛在亭”说明木牌,其内容为:宛在亭,杭州知府薛时雨卸任来宁,卜局潭畔,在此旧亭处重建新亭,双层重檐,六角飞舞,曰“宛在亭”。
宛在亭是一座六角飞檐二层小亭,只是看上去的两层实际上为单层,上部的第二层并无楼梯可以登临。亭子的下部为六边形,四周有供游人休憩的座椅。
亭阁的正面悬挂着一幅牌匾,上面书写有“宛在亭”三个大字,为萧平先生题写,两侧的亭柱上有一幅楹联,“鱼跃清波澈,莺啼众绿深”。
据说亭前那句“鱼跃清波澈,莺啼众绿深”的楹联出自明末清初的画家龚贤,其《行书“鱼跃莺啼”五言联》纸本行书现藏于日本。
乌龙潭潭心的宛在亭,是一处休憩静坐的极佳之处。三两知己,倚栏小坐,四周潭水荡漾,绿树成荫……
宛在亭的美,似乎并不在于亭阁的本身,而在于远眺。潭水、沙岛、绿树、小亭、游人……,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那么美妙。无论春夏秋冬,宛在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景,或若隐若现,或绿意盎然,或萧瑟独立……
在亭阁东侧的潭边,还竖立有一块矮石碑,石碑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依稀可以看出上面刻有“肥月亭”三个大字以及一段文字说明,内容大致为:据《石城山志》说,潭中有宛在亭,旧名肥月亭,亭为双层六角飞檐,抗战胜利后期亭毁。一九八九年三月将原亭基清出水面,五月动工建亭,八月二十六日竣工。新落成亭为单层六角飞檐(设计时尚未查到原亭图照直至亭已建成方得知时已晚矣)。落款署名为“愚中乐”,落款时间为一九八九年八月廿六日。
此碑不知为何人所立,似乎建亭完成之后,方才得知了宛在亭的原先模样,在此竖立此碑以告知天下?
宛在亭,最初建于何年已经无从考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尚存。
宛在亭旧名“肥月亭”,据说最初是明末文学家吴应箕,见此地山清水秀,于是建花园自居,而其中亭阁则为纳凉消暑的赏月佳地。明代末期北京失陷后,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弘光政权。相传某年中秋,弘光皇帝和一群臣子到乌龙潭赏月,在潭中赏月亭赏月时,弘光皇帝问周围臣子们,可知人间有多少种对月亮的美称?众臣七嘴八舌地说出:玉盘、玉钩、玉镜、玉兔、冰轮、玉蟾、婵娟、银盘……,等等。未等众臣将月亮的美称说完,弘光皇帝便说,月亮最美时是满月和月牙,所以应称满月为“肥月”,月牙为“瘦月”,众臣喝彩不绝。从此,乌龙潭的赏月亭便被改名为“肥月亭”了。
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即将离任的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为了表彰薛时雨教书育人的精神,在乌龙潭原址上已经废弃的“肥月亭”基础之上,重建新亭,该亭为双层重檐,六角飞舞,名曰“宛在亭”。此名取自《诗经·秦风·兼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意为亭阁绿水环绕。亭径以堤,为小桥通波,山光岚影,掩映如画。宛在亭立于潭中小岛之上,古朴典雅,宛若妙龄少女伫立于一池春水之中,倒影婀娜多姿,如梦似幻。
至于为何名为“宛在亭”,还有一种说法是,刘坤一在重建的肥月亭中赏月时,目睹大清国风雨飘摇,想起当年弘光皇帝曾在此赏月,继而又联想到当年风雨飘摇的南明朝廷,不禁喟然长叹:旧景宛在!故名。
宛在亭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前仍在,后毁废。1989年,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在原址上又重新复建。
顾云著《盋山志》中记载,“小卷阿魏氏墅也。……其外水木明瑟,邪与乌龙潭直,蛇山祠宇,植其左右,则宛在亭在焉。倚扉小立,得岚影波馨为多。”
顾云著《深柳读书堂记》记述堂中情景时也有描述,“深柳读书堂,昔人云尔,而吾因之。堂之胜,大抵如斯:左文襄公所植柳五,使立堂下短垣外,与半壁池、宛在亭之柳相深无际。亭、刘岘庄尚书为桑根先生建。池、先生别墅也……”
陈迺勋、杜福堃编著的《新京备乘》中记载,“龙蟠里之侧有乌龙潭,风景为西城冠。山水清澈,花木扶疏,郡人夙号为小西湖。……光绪七年,制府刘忠诚公,又为桑根先生建宛在亭,或曰,即明肥月亭址。先生题今名,亭在乌龙潭前,有木坊,榜曰何必西湖。后即其地改薛祠,其后裔虽托居,然颓敝荒凉……”
陈诒绂撰《石城山志》中记载,“……颜鲁公祠则在乌龙潭上焉。潭为鲁公放生池,中有宛在亭,旧名肥月亭。沿堤种以桃柳,春时风景尤佳,真不愧小西湖之目也……”
倪锡英著《南京》中记载,“……潭的中心有座六角亭,亭前有一条小路通到东岸,循着路进去,路旁有一座小木坊,题着‘何必西湖’四字,再过去,便到亭前,亭建在潭心的一块沙岛上,是个二层重檐式的建筑,有一块小额上面写着‘宛在亭’三字,从亭西有梯可以爬到二层楼上去,凭栏眺望,全潭的风景,尽在眼底。”
朱锲著《金陵古今名胜影集》中记载,“乌龙潭宛在亭,乌龙潭在小仓山麓,旧说晋时有乌龙现,故名。唐颜鲁公置为放生池,潭上旧有放生庵,乃祀公处。后邵阳魏源居金陵,筑为别墅,曰小卷阿,有宛在亭,岚影波光,风景胜绝。”
据说朱锲先生还曾描述过当年的宛在亭,宛在亭在抗战前尚存无恙,是在战时被毁的,亭基仍残存在潭水之下。是亭为六角飞檐,雕饰精美,阳光下亭顶琉璃瓦闪着熠熠金光,粼粼碧波闪动着亭的倒影,人立亭中,顾盼周遭,峰峦叠翠,林木竞秀,修竹婀娜,眼界拓展;水面堤畔,清波送爽,荷香四溢,暑意全消。身临其境,犹如在绚丽迷人的巨幅山水画中漫游。
宛在亭曾经是建在位于潭心的沙岛之上,岛是一个环湖岛,没有陆地可以通达,登临宛在亭,需要借助于舟楫。三五好友乘舟上岛,宛在亭内,或沏壶清茶,或对弈残局,或弹琴奏曲,亭中小憩,恍若仙境。
宛在亭曾经是一座二层重檐式亭阁,可以登临二楼,环顾乌龙潭周边的风景,或极目远眺,或吟诗诵词,美景小亭,山水交映,风景尽收眼底。
乌龙潭中宛在亭,数次复建,数次被毁,上世纪80年代,整治乌龙潭附近环境时再次重建宛在亭,但其建筑风格与民国时期的宛在亭略有差别,沙岛不再是湖心岛,有小桥通道与岸边相连,亭子由原先的重檐二层改为六角二层小亭,实为单层。2006年出版的《金陵文脉》中“乌龙潭”一节有这样的描述,“循潭西北行,经潺潺闸,绕过名木古树,即见‘何必西湖’牌坊,潭中有亭名‘肥月亭’。亭边一联写道:‘潭水无心留月影,秋风着意送荷香。’据《石城山志》载,潭中原有苑在亭,旧名‘肥月亭’,亭为双层六角飞檐,毁于抗日战争胜利之时。1989年3月筑新亭时,将古亭基清出水面,始知原为单层六角飞檐之亭。站亭下观荷,阵阵凉风习习,游客情醉神怡。唯此时方能悟出‘何必西湖’四字之妙处。”只是所叙述的亭之景观与如今乌龙潭中的宛在亭亦不相同。
宛在亭,一直以来都是乌龙潭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在很多绘画或摄影作品中,都有宛在亭的身影。如旧时乌龙潭的风景明信片上就有“乌龙潭,潭在龙蟠里,中为宛在亭,有土埂可通,建于晋时,旧说潭见乌龙故名”的描述。
刘海粟先生曾经有一幅题为《金陵乌龙潭》的画作刊于《大共和画报》,画中为乌龙潭的宛在亭,画上还有题跋,内容为:乌龙见首到江南,千尺澄波涨一潭。王气销止亭尚在,白门衰柳锁烟峦。海粟绘金陵乌龙潭图,紫瑚题。
今日宛在亭,仍是乌龙潭中的小亭,虽然四周建筑林立,但在此赏月,也应该别有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