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2016-06-03 10:58:20)
标签:

古四眼井

汉中门

井水

文物

分类: 览金陵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沿着汉中路西至汉中门广场,广场的东门外沿汉西门大街西侧,有一处四眼古井。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古水井中,也是甚为奇特。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古井位于汉中门广场的边缘,边上靠着一棵大树,紧挨着的汉西门大街道路十分狭窄。这处古四眼井,井口是由石头砌成,呈字形状分布四个眼,别具一格,十分罕见。井是用条石砌成,井栏上刻着古四眼井等铭文,其中一眼古井的铭文还多出了一个上款“光绪二年桂月里人立”。(“光绪二年”是公元1876年,“桂月”为农历八月,“里人”则是附近居民的意思)。井的井口没有遮盖物,其中一只井上有一个明显的豁口外,其他部分基本上保存完整。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在古井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标明此井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610日公布。古井的周围有八根水泥桩,每根桩上穿着铁链,靠近路边的两根柱子已经有些损坏,歪歪斜斜。井里的水黑乎乎的,阴暗潮湿,有水以及水上漂浮的各种生活垃圾和杂物,虽然看不清楚井到底有多深,但应该是水比较浅。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这处古四眼井,在南京城内是独一无二的,但关于井的身世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有的说法是明代工匠建汉西门的时候用来镇门的,本来是一眼井,后来用的人多了,另外挖了三眼泉;有的说法是该古四眼井建于南唐,最初只有一眼单井,守城的官兵都用这井水,后来因为城中所驻兵卒较多,为方便他们饮水,又在旁边增挖了三眼井,到了明代又重建。1876年清代,江宁府又派人修葺。还有的说法说,古四眼井建于清代,本来位于衙缺巷11号门前,伴随历史的变迁,古四眼井旁的老民居已经搬迁,而它却保留了下来,从来没有移动过位置。总之,该井后来与其他古井一样,因井水污染等原因被弃用。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中记载,“城中人烟辐辏,食井不可胜计。汉西门侧有四眼井,北门桥东有三眼井,进香河尽处有九眼井,红纸廊转北有三道高井,小英府后街有方井,颜料坊内有凤凰井,四象桥转东有邀贵井,江宁县署后有金沙井,皆以井著名。”

2011年出版的《南京市白下区志》中记载,“古四眼井,位于汉西门大街31号旁汉西门城墙东外侧,是南京今存唯一的四眼古井。南唐时城中驻有兵卒,为解决就近饮水,特凿此井。井内四壁用青砖、青瓦垒砌而成,井口上覆盖着两块平行的大青石板,板上凿有4个圆孔,4只青石方型井栏分别置放在孔口上,故称四眼井。明代重建。清光绪二年(1876),江宁府派人修砌,井栏上刻有‘古四眼井’及桂月里人重修的碑记。新中国成立后,1986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苏文物古迹通览》中记载,“衙缺巷古井,位于南京市白下区衙缺巷11号门前,清筑,19831月公布为白下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井原来据说有石板覆盖着,后被一些人当成了野餐饭桌,时常有垃圾丢弃在上面,再后来随着这里的房子拆迁,石板也就不翼而飞了。时常有的人往井里扔垃圾,有的可能是为了试探井水的深浅,而有的就是故意恶作剧了。至于损坏的水泥护栏,则可能是被过往车辆撞的。由于这些井无遮拦,因此也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曾经在20105月的一天晚上8点多钟,一名9岁男孩在井口玩耍时,不慎掉进井里,后来在市民和110民警的协助下,挤进细小的井口,从污水中将孩子救了上来。

在离古四眼井不远的汉中门广场里面,也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四周被石栏围住,石栏和古井都保存得比较完好。古四眼井的周边环境不是很整洁,但据说很快将会针对此井制定保护方案并得以实施。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南京古井的井台大多以青砖砌成,井栏多为石质,但形状多样,有圆形、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腰鼓形等。此外,除单眼井外,还有双眼、三眼、四眼井。一些古井上不但刻有井名、掘井年代、掘井人名,还刻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根据文物专家介绍,东汉时期的古井,多为陶井,六朝后至宋代,则以砖井为主。宋代以后的古井,井壁多由青砖或者条石垒筑,但井栏大多为石质。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在中国的成语里有许多与井有关的词汇,如: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市井之徒,井井有条,背井离乡,井然有序等等。而地名中也有许多与井相关的名称,如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包括南京的杨公井、金沙井、同乡共井、大沙井、凤凰井、古耳井、太平井、六角井、琵琶井、贲家井等有26处带“井”字的地名。

关于“古四眼井”还有一些民间传说。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曾偕同军师刘基登临紫金山高处,俯视南京城的风水地脉,看到城内四处地方有“九龙串顶”之势,倘若有人逝后葬于此处,子孙便有成为“真龙天子”的可能。因此决定在这四处分别挖凿四口井,用来镇压“龙脉”。这四口井中,一眼井在中华门旁六角井不远处,井栏高粗,刻有花纹;二眼井在城西南的来凤街;三眼井在城北的北门桥一带;四眼井便在此处。如今,这一、二、三眼井已经无迹可寻,只有四眼井尚在汉西门大街,虽然只是传说,但可见“古四眼井”的历史之悠久。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发展和水有着重要的关系。史前人类,应对自然的能力还不足,所以远古先民都是傍水而居的。而井是生存的必然条件,也是组成村落的内在基础,是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场所,也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在农村的老房子中间,往往会有个天井;天上有个星宿,中国人叫井宿;中国最早的农耕制度叫井田制。中国的许许多多传统,都是和“井”字相关的。

金陵拾遗:古四眼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