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北阴阳营

标签:
北阴阳营北阴阳营遗址新石器时代南京古人类街道 |
分类: 览金陵 |
寻常巷陌:北阴阳营
北阴阳营是南京市区内一条街道名称,位于北京西路和云南路交会处的西北部。
在北阴阳营向南直线距离500米左右,还有一条街巷叫“南阴阳营”。据说这里曾经是明代初年京城驻军鹰扬营卫队的驻地,故名“鹰扬营”,后讹传为“阴阳营”,分南北二巷,即南阴阳营和北阴阳营。
明朝皇帝朱元璋创立上十二卫是明朝时期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后设侍卫上直亲军,侍卫上直亲军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包括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等,其中就有鹰扬卫。根据洪武《京城图志》和同治《上江两县志》中的记载,当时在京各卫均驻扎于城西北一带,原金陵大学所在地即为鹰扬卫的营房驻地,故称鹰扬营。明清时期称“鹰扬营”,清末民国由于音同字讹而嬗变为“阴阳营”(其实这两者的音并不相同,或许是因为当地方言的缘故)。 1966年~1976年期间曾更名为“向阳南巷”和“向阳北巷”,1981年恢复了“南阴阳营”和“北阴阳营”的名字。现在的南阴阳营上还有人在用着“鹰扬营”的名字。
无论是“南阴阳营”还是“北阴阳营”,现在都已经是一片片静谧的居民小区。南阴阳营里有一家菜市场的后门,因而临街便开出了不少小店铺以及占道经营的摊贩,显得十分热闹和杂乱;相比南阴阳营来说,北阴阳营则更加显得安静,街巷的两侧大都是居民小区的围墙,即使在白天,街巷中也很少能够见到行人。
就是这样一片宁静且十分陈旧的地方,而在5000多年前,这里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个古人类居住地,南京的城市雏形就在这里,南京的文化起点就在这里。
1954年至1958年期间,考古专家们在北阴阳营地区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其中最核心的是一个高出地面若干米的椭圆形土墩。在当年的遗址片区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上百座墓葬,上千件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碳化稻等,甚至还有龟背甲和鹿下颌骨。北阴阳营遗址的核心区域,就是今天的北阴阳营8号。
在北阴阳营8号小区的进门处,右侧墙上有一块石牌,上面刻有“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的字样,是1984年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立的“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铭牌。
位于北阴阳营的“北阴阳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在南京博物院内,展出了当时“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一部分文物。所有242座墓葬均位于氏族公共墓地中,随葬品一般为3-5件,少数墓葬的随葬品达到30多件,其中有些比较精美的玉器和石器。
北阴阳营遗址是1954年9月某基建工程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当时遗址内的部分文化遗物暴露出来,在现场调查之后确认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调查时遗址面积尚有7100多平方米,文化层保存较好的有3000余平方米。
1955年春季配合南京大学建房工程时,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时间从1955年2月23日起至3月30日结束,发掘区域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第二次发掘时间从1956年5月2日起至6月17日结束,主要在遗址的西部区域;第三次发掘区域位于遗址的中部和东部,时间从1957年10月16日开始至1958年1月12日结束;第四次发掘在1958年4月1日起至7月20日结束,将遗址的生于部分发掘完毕。先后四次发掘的总面积为3132平方米。
四次清理挖掘,按土质土色分为四层:一层为表土层,夹杂着古代和近现代的陶瓷碎片等遗物;二层为黄灰土,出土遗物具有西周早期文化的特征;三层为深灰土,遗物具有商代早期的特征;四层为黄褐土,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年代约为距今6000-5000年,四次发掘共清理了271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及灰坑三座、灶坑一座。墓葬分布在约7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这是遗址最主要的发现。墓葬中绝大多数随葬遗物的放置位置并无一定制度,且分布密集,盛行单人一次葬,习惯用石器随葬,是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墓葬的特点之一,在有随葬遗物的240座墓中,随葬有石器的就有162座。全部随葬遗物共有1580件,其中陶制生活器皿537件,石制生产工具554件,陶制工具(纺轮、弹丸等)98件,骨角工具2件,玉石饰品371件,牙质饰品4件,猪下颌等自然遗物14件,随葬品以陶制器皿、石制生产工具和玉石饰品为主。
陶器的制作均为手制和手制轮休,夹砂陶系中以红陶为主,泥制陶系中,碗、钵之类多为红陶,罐、豆之类以灰陶居多,代表性器形有罐式鼎、双耳罐、三足、高柄豆、圜底钵、圈足碗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习惯风尚。陶器中有彩陶28件,彩陶所施颜色一般为红、黑、白三色,间有褐色和橙黄色,陶器的彩绘多施于外壁,最常见的纹样是在口、腹、圈足等部位绘1-3周红色或黑色宽带纹,少数加绘连续的菱形网格纹。钵形器的彩绘多施于内壁,有宽带纹、卷曲纹、网格纹以及十字、圆圈等简单纹样,彩绘的颜料可能取自自然矿石。
石器几乎全为磨制,有穿孔石斧、穿孔石锄、穿孔石刀、石锛和凿等。不同用途的石器选用不同的石料,如石斧和穿孔斧主要选用辉绿岩、辉长岩和凝灰岩等石材,锛、凿主要选用页岩,砺石和磨石用砂岩,石纺轮主要用凝灰岩等。穿孔石器的孔多为管钻法旋成。
玉石饰品的质地主要的阳起石、透闪石等软玉及叶蛇纹石(岫玉)和玉髓等,常见玦、璜、管、珠类玉石饰物。玉器的加工十分精细,表面光洁度很高,玉的硬度很高,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已完全掌握了解剖玉材、琢磨成形、抛光、钻孔等技术。
北阴阳营遗址发掘时尚存7000平方米,加上被工程破坏部分原面积应有10000余平方米,以发现墓葬的数量测算,估计当时此处的居民应在300人以上,大致相当于一个氏族的人数。
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和第二层的年代,分别属于商代和西周两个历史时期。这两层的出土遗物中一部分分别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和西周文化有着形同或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着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在第二层内发现的遗迹现象有烧土堆积、灰坑、火塘等;第三层发现的遗迹现象较多,除了烧土堆积外,还发现灶穴4个、火塘22个、灰坑63个、陶窑5座。火塘是当时人们用来烧火取暖或烧煮食物的场所,多系面积较大的浅穴;灶穴是人么烧煮食物时在地面上挖成的圆形小凹坑,其上可以放置陶制的炊器。
第二、三层还发现7座墓葬,但均未发现葬具和随葬品。发现的用石、陶、铜、骨角等质料制作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1036件,其中主要是石器,有753件,其他陶器139件、铜器80件、角器20件、骨器44件。农业生产工具包括有石斧、穿孔石斧、铜斧、角斧、石锛、石凿、角镐、石刀、石镰、石杵、角杵等;渔猎工具和武器包括有石矛、角矛、石球、石镞、骨镞等。二、三层的陶器纹饰均以素面为主,最常见的纹饰为绳纹,硬陶和釉陶也以素面为主,最常见的纹饰为一种细密的雷纹。陶器主要有炊器、饮食用具和盛贮器。在第二、三层还出土了相当多的动物遗骸和炭化了的植物杆茎和种子。
第二、三层的文化遗存虽然不是十分丰富但在宁镇地区还是属于发掘规模较大、文化内涵比较典型的一处,其最具商代早期文化特征的遗物是陶鬲和陶甗。
北阴阳营遗址中的墓地清理出墓葬两百多座,分布密集,上下叠压多达四层,不见墓穴和葬具,盛行仰身直肢葬,个别为屈肢葬,随葬品一般不超过10件,以石锛、斧、陶鼎、钵和玉璜、玉管最为常见。
根据北阴阳营遗址挖掘后呈现的场景,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南京城市原始生活图景: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鼓楼岗往东,丘陵逶迤,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穿流而过的金川河,河水清澈,智慧的先民们居住在这里,不远处便是他们氏族先人的墓地。在在近水且地势较高的土岗上,建造了自己的住房,居住面经过拍打和焙烧,使之坚硬并可防潮,墙壁是先用植物杆茎编成箔篱,表面在涂草拌泥,并铺盖草顶,这样的用竹子、树皮编成篱笆建成的房屋大则超过几十平方米,小则不足十平方米。每日农耕渔猎,其乐融融。屋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屋边砌有火塘,每当日落西山,村村炊烟缭绕,食物飘香……,这或许就是今人所向往的生活?
1974年至1978年,北阴阳营遗址上建起了14栋居民楼,而且当年考古发掘,就是为了南京大学建宿舍楼。今时今日遗址已经找不到了,只知道一个大致的方位。从这里每天经过的人们,或许其中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6000年前的人类遗址,城市古人类一直生活的居住区,甚至可能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传承地。
让我们记住这里吧:北阴阳营,安静的居民小区,破旧带着沧桑,静谧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