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出版换玩法了 当当还有“护城河”吗?
(2014-03-21 11:09:04)
标签:
京东出版出版众筹当当亚马逊it |
分类: 互联网 |
图书出版这个行当,一直是当当的“地盘”,即使在2010年后的京东、苏宁等宣布大举进军这个市场时,还是毫无悬念地遭遇了当当的“封杀”,出版机构被“绑”的死死的,价格战将几方拖进了泥潭。这也是为什么当当至今利比纸薄、股价不温不火的原因。但一直有一个疑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社交等概念风起云涌多年,互联网化正在重构金融、家电、手机、房地产等多个产业,但图书电商似乎十年来没任何改变。
关键是,图书不可能一直我行我素,对于这个硬骨头,与当当硬碰硬,或许捞不到什么好处。但如果换一种思路来玩,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就在昨天,京东打出了自主出版品牌的牌,并推出了第一本力作贝克汉姆执笔的自传《大卫?贝克汉姆》,京东这个架势,看来要在自主出版,深度改变传统出版流程上动真格的了。一旦这样,其实就好玩了,不再是价格战上的肉搏,出版也该换个面貌了。
对传统出版有哪些影响
先来看下,京东出版给自己的定位,“京东出版是自出版图书品牌,该品牌系列图书主要是应用京东自身的数据积累和用户消费习惯来进行分析,从而与出版机构深度合作,打造符合京东读者需求的优质图书作品。”可以看得出,京东这次不想继续纠缠在做线上的“书贩子”了,而是要动上游出版商的主意。这意味着啥?游戏规则要改变了!
话说,其实出版行业需要有新的思维和力量注入进来,因为这个行业太老气横秋了,还沿用着多年来的招式,弊端也很突出。熟悉这个领域的都明白,线下的出版机构,养了一大帮的编辑和策划人员,每天都挖空心思找题材,在“畅销书图书榜”上大动脑筋。但出版的链条相对封闭,能够畅销的图书毕竟是少数的,结果导致大量的图书资源被浪费、积压,读者抱怨没好书,出版机构投机盛行,精品越来越少,作者也都穷的叮当响。
为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匹配效率低,全产业收益少,打价格战的空间都没有。当当在销售环节充当了“搬箱子”的角色,但并没有改变出版业的症结,反而加剧了这种矛盾。这个瓶颈怎么突破?理想状态是生产用户需要的书,不同定位、内容的图书找到匹配的读者,甚至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决定图书的情节和走向,而不是作者闭门造车出来。
京东这次跳出来走“自出版图书品牌”的模式,盯的就是一直困扰出版业的“死穴”。
出版业的利益放大了
可能你会担心,京东这么搞,这不是抢了传统出版机构的饭碗了么!会不会惹众怒?实际上,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京东渗透到图书出版的上游,并不是完全取而代之,而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来优化业务流程,在图书选题策划、编辑,甚至是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都可以更接地气地与读者沟通,了解阅读的人正在想什么,什么样的情节更容易达成共鸣,这往往决定了销量。出版机构也不用冥思苦想搜罗情报,天天猜用户喜欢看啥。
粗略来看,这么搞有三个好处,一是能力的输出,是倒逼传统出版机构加速“互联网化”的转变,帮助出版机构更契合新读者群需求;二、大数据和用户需求分析,让一本书从起始点,都是持续优化、可控,销售可预测的,不用为书卖不出去苦恼;营销传播环节上,也避免走广撒网的方式,更准确地推送给目标受众;三是出版商、作者与读者间具备了强的连接性,过去这个链条是断裂的,只能通过签售和见面会来对接,而非实时的;四、可以探索出新的业务和收入模式。
所以说,京东是帮助出版机构更高效的赚钱,减少过去的无用功。当然,对于京东来说,也有回报。一是与出版商绑定的更紧了,由于一些图书在策划期,就与用户展开了互动,所以出版商更愿意放在“孵化”的平台上销售;二是由于参与深度足够,不会是简单的帮走量的佣金那么薄,能拿到更多的收益;三是打破了原有的图书电商的竞争法则,过去出版机构看的是你的销量,然后决定价格,和是不是和你玩,现在规则变了,双方合作更像一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臭味相投。
关键是,图书不可能一直我行我素,对于这个硬骨头,与当当硬碰硬,或许捞不到什么好处。但如果换一种思路来玩,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就在昨天,京东打出了自主出版品牌的牌,并推出了第一本力作贝克汉姆执笔的自传《大卫?贝克汉姆》,京东这个架势,看来要在自主出版,深度改变传统出版流程上动真格的了。一旦这样,其实就好玩了,不再是价格战上的肉搏,出版也该换个面貌了。
对传统出版有哪些影响
先来看下,京东出版给自己的定位,“京东出版是自出版图书品牌,该品牌系列图书主要是应用京东自身的数据积累和用户消费习惯来进行分析,从而与出版机构深度合作,打造符合京东读者需求的优质图书作品。”可以看得出,京东这次不想继续纠缠在做线上的“书贩子”了,而是要动上游出版商的主意。这意味着啥?游戏规则要改变了!
话说,其实出版行业需要有新的思维和力量注入进来,因为这个行业太老气横秋了,还沿用着多年来的招式,弊端也很突出。熟悉这个领域的都明白,线下的出版机构,养了一大帮的编辑和策划人员,每天都挖空心思找题材,在“畅销书图书榜”上大动脑筋。但出版的链条相对封闭,能够畅销的图书毕竟是少数的,结果导致大量的图书资源被浪费、积压,读者抱怨没好书,出版机构投机盛行,精品越来越少,作者也都穷的叮当响。
为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匹配效率低,全产业收益少,打价格战的空间都没有。当当在销售环节充当了“搬箱子”的角色,但并没有改变出版业的症结,反而加剧了这种矛盾。这个瓶颈怎么突破?理想状态是生产用户需要的书,不同定位、内容的图书找到匹配的读者,甚至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决定图书的情节和走向,而不是作者闭门造车出来。
京东这次跳出来走“自出版图书品牌”的模式,盯的就是一直困扰出版业的“死穴”。
出版业的利益放大了
可能你会担心,京东这么搞,这不是抢了传统出版机构的饭碗了么!会不会惹众怒?实际上,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京东渗透到图书出版的上游,并不是完全取而代之,而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来优化业务流程,在图书选题策划、编辑,甚至是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都可以更接地气地与读者沟通,了解阅读的人正在想什么,什么样的情节更容易达成共鸣,这往往决定了销量。出版机构也不用冥思苦想搜罗情报,天天猜用户喜欢看啥。
粗略来看,这么搞有三个好处,一是能力的输出,是倒逼传统出版机构加速“互联网化”的转变,帮助出版机构更契合新读者群需求;二、大数据和用户需求分析,让一本书从起始点,都是持续优化、可控,销售可预测的,不用为书卖不出去苦恼;营销传播环节上,也避免走广撒网的方式,更准确地推送给目标受众;三是出版商、作者与读者间具备了强的连接性,过去这个链条是断裂的,只能通过签售和见面会来对接,而非实时的;四、可以探索出新的业务和收入模式。
所以说,京东是帮助出版机构更高效的赚钱,减少过去的无用功。当然,对于京东来说,也有回报。一是与出版商绑定的更紧了,由于一些图书在策划期,就与用户展开了互动,所以出版商更愿意放在“孵化”的平台上销售;二是由于参与深度足够,不会是简单的帮走量的佣金那么薄,能拿到更多的收益;三是打破了原有的图书电商的竞争法则,过去出版机构看的是你的销量,然后决定价格,和是不是和你玩,现在规则变了,双方合作更像一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臭味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