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四卷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版本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版本2)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版本3)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版本4)
【注释】
大道泛兮(1),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2)生而不辞(3),功成而不有(4)。衣养(5)万物而不为主(6)。常无欲(7),可名于小(8);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9)。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10)。
(1)大道泛兮:泛,水向四处漫流,叫做泛滥。帛书乙本,泛字作"渊"。大道泛兮,大道象河水泛滥一样(无所不至)。
(2)以:王弼本作"而"字。傅奕本、景龙本、苏辙本、林希逸本、范应元本及众多古本均作“以”字。
(3)辞:有几种解释。一说推辞。一说言辞,称说的意思。一说当读为"司",管理、干涉的意思。今从最后一解。
(4)功成而不有:王弼本原作"功成不名有",有人认为"名"是衍文。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老子在此借描述"道"的性质(生养万物,却不加以丝毫的主宰)来阐述他顺任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崇高的、伟大的。
(5)衣养:养育。
(6)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7)常无欲:有些古本无此三字。有人怀疑是衍文。
(8)可名于小:可以称它为小。由于道生养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也就是说,万物由道生养,却不知道是由道所生养,好象这个"道"是不存在的一样,因此可以说它是"小"。
(9)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归附于"道"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因此可以说它是伟大的。
(10)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以,由于,因为;成,成就、成全。由于"道"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这一句说出了"伟大"的品格,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有大成。而这种不自以为是,并非故作谦逊,而是自然品性的流露。
【译文】
大“道”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译文1)
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无一例外,有如此伟大的造化却不居功。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它是多么谦退;万物都归附它,遵循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它又是多么伟大。就是因为它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译文2)
最为博大的自然规律,它广泛地渗透在天地万物之中,既可主宰万物,又可协助万物。万物正是倚仗着道的法则赖以生存发展,虽然它造就了万物,但人类从不说它是客观的实在。它给万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它从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是对自身地位的弱化;尽管万物都要归属于道这一法则,然而它又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的胸怀非常博大。正是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高居主宰地位。(译文3)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译文4)
【古文正解】
大道泛兮,洪流万物。
恢恢乎大象,左右而若无可存焉。往来遐迩,莫让其行;物我人众,莫辞其作。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也,可谓之卑微;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谓之广博。
而俗之谓大则富贵,小则贫贱,其于大小之见,亦可谓陋矣。小则大也,大则小也。故,海下则大海,道微则大道,圣人不自大则成其大。
奈何人君而以一己小天下邪?慎道无己,天下致之。
【今文正解】
大道像广阔的河流的一样,运载万物于其中。形象渺茫无际,无处不在却又像无处存在。过去未来,远方近周,它都不会避开;万物与我,个人大众,它都不会推辞。
蔽养万物而不自为主宰,永远没有欲求啊,可谓是卑微之至;万物无不归向它却不知道主宰何物,又可谓是广博至极。
而俗人称大则指富贵,称小则指贫贱,这样认识大小的关系,也可谓是浅陋。小反而会大,大反而会小。所以,海处低下才成为大海,道静默希微才成为大道,圣人不自大才成为高大的圣人。
为什么君主却以一己而藐视天下呢?!慎守大道无我无欲,天下将主动奔向他。
【订正与辨析】
本章帛书本有“功成而不名有”中“名有”系“居”字讹谬,故而而未作采用。
从文字考订上,“名有”实际是“居”的金文手写体疏松而分离为“尸古”从而讹谬为帛书本的“名有”。
另外,若按“不名有”则与下文“可名于小……可名于大”这种“可名”观点不仅叙述欠文采,逻辑也稍嫌抵触。
对此,前文有照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可见“居功”是当时习惯的词组搭配。
【引语】
这一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圣”、“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评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补充: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性。氾( 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精至微,其性至静至虚、至真至纯、至诚至信。万物无不生成于道,万物在,大道在,因此,大道充满宇宙,遍布天地,无处不有,无所不在,可以说是大道在左右着万物。万物依赖它生长壮大,它却不推辞职责。万物生长有成,它却不认为自己有功。泽被万物却不做万物的主宰。
天覆为衣,地载为养,天覆地载,万物化生。大道衣养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万物的命运全靠自己来把握,顺道则生,违道则亡。人为万物之灵,应该发挥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去认识大道,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道隐形匿迹,从不自我炫耀以求显赫和伟大,而是默默无闻。尽管功成万物,衣养万物,却不为万物所知,这可以说是形体的微小。也正因为守小、无欲,才得以永保纯真;万物有成皆归功于大道,大道却不主宰万物,而是给万物以平等和自由。这种无私精神,可以说是形象的伟大。也正因为无私,才显示道性的伟大。这是宇宙万物和谐有序的根源。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成就他的伟大形象,就在于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成就了他的伟大。
圣人的伟大在于效法大道,甘守无为,永保纯真,诚信有加,无私无欲,志在奉献,不图回报。总之,圣人以大道之性为德,才有了圣人的伟大。
本章以大道之性印证圣人之德,论证了小与大的辨证关系。说明统治者只有不自高自大,甘守平凡,一切效法大道,才能够成就他的伟大。
【英译】
All-pervading is the Great Tao! It may be found
on the left hand and on the right.
All
things depend on Tao for their production, which it gives to them,
no one is exceptive. Tao never takes credit to itself as the
greatest creator.
Tao uprears universe and makes no assumption of being their lord,
how modest it is; all things submit to it and act according to its
rules, but, Tao makes no assumption of being their lord either. How
great it is.
Because to the end it does not claim greatness, its greatness is
achieve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