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三卷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注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知足者富。强行(3)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4)者寿。
(1)明:高明、聪明的意思。
(2)强:这是老子使用的特殊概念,含有果决的意思,与五十二章"守柔日强"的"强"字用法相同。
(3)强行:有人认为,"强行"为"勤行"之误;也有人认为,"强"和"勤"在古代是通假字。由此,"强行"就是努力不懈的意思。
(4)死而不亡:身体已经死亡,但其精神依然被世人遵循。这一章阐述了老子自我修养的观点;他认为,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知己、自胜更重要;而只有达到"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才可能使自己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超越死亡,成为长久的存在。
【译文】
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才算做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才能持久。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译文1)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译文2)
能了解别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人,是一个具有洞察力的智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明智的表现;能战胜别人,他必然有大力气;永不满足已有的业绩,能战胜自己的自满、畏怯心态,必然是一个好强的人;能知足的人,他总觉眼下的生活已经心满意足了;对事业追求不止,是具有远大理想的表现;具备赖以安身立命的长处,他的寿命也必然长久;那些死了还不会被别人忘怀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译文3)
能够正确的认识别人是智慧,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是高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能战胜自己是刚强。知道满足就是富有。能够努力不懈才算是真正的有志向。不离失根基就能够长久。身死而不被遗忘是真正的长寿。(译文4)
【备注】
老子善用排比,形式美,气势美,道理更美。如果现代人以本章的内容对照自己,严格地说,大多数人一条也不能真正做到,能够领悟这个“道”确实不容易啊。这也就是“强行者有志”所强调的内容。老子所提到的“强行”(努力不懈)和我们现在的理解不同,不是指对事业、金钱、物质等等的追求,而是针对个人内心之“朴”的追求和磨练。也就是对“道”修证。
[古文正解]
善知从常,善成从全,善守从久,善治从安,没身不殆,是谓抱而从一。
道者,其不在物,故能遍也;不在为,故能周也。是以从事而道者,克于一己而不求穷于万物,故能应物无方而不可殆之。是为双用而两全。
故,知人者不尽,自知者不弊;胜人者不极,自胜者不败;多得者不厌,知足者不缺;强人者有威,强己者有志。自知自胜自足自行,知行相济而并一也。
是以,圣人执一而御万矣,守己而载众矣,以无为之易而无不为矣。与道相得而莫殆,不失其所,故曰久也;与德相建而莫拔,万世而不忘,故曰寿也!
【今文正解】
最好的认识在于永恒,最好的成功在于周全,最好的守护在于长久,最好的治理在于平安,终其一生不会衰败,这就叫做保守并服从于混元大道。
大道,因为不在于成为实物,所以才普遍;不在于一一操控,所以才周全。所以以道行事的,在于恪守住自己而不求穷尽于万物,所以能够以没有方式作为方式应对万物而不会衰殆。这就是既用大道的方式又用大道的功用,既成全于物又成全于自己,“双用而两全”。
所以,知道别人不可穷尽,知道自己才没缺失;战胜别人不能到顶,战胜自己才不失败;谋求过多永远无法满足,知道适可而止才不缺乏;强行于别人不过是威力,坚定自己行动才是真正志气。自知自胜自足自行,意识与行动相互辅助且相互符合。
因此,圣人只要执守大道就可驾驭一切,把持自己就能承载众人,用无为的简易却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与永恒至上的大道相互得到,没有什么让他衰败,不失去人民根基,所以叫做长久;与大德相互建立,没有什么可以拔倒,人们万世不忘记他,才是真正长寿。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死而不亡者寿”中“亡”乃“忘”字讹谬,按帛书订为“死而不忘者寿”。
后文对此有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引语】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评析】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任继愈说,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补充:自知自胜自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英译】
He who knows other men is discerning; he who knows himself is
advisable.
He who overcomes others is strong; he who overcomes himself is
doughty.
He who is satisfied with his lot is rich.
He who goes on acting with energy has a firm
will.
He who does lose his duty and groundwork continues
long.
He who dies yet his spirit remains has
longevity.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