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二卷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道常无名,曰朴。虽小,天下莫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若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归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江海之于川谷。
【注释】
道常无名(1)、朴(2)。虽小,天下莫能臣(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始制有名(6),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7),知止可以不殆(8)。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9)。
(1)道常无名:帛书本常作"恒"。"道"永远是没有名称的。
(2)朴:质朴。这是用来指称"道"的。"这一句还有一种读法:"道常无名。朴虽小?
."意思相同。
(3)天下莫能臣:臣,名词作动词用,"使? .为臣"、"使?
.服从"的意思。天下没有能使它服从的。
(4)自宾:自将宾服于"道"。宾,宾服、服从。
(5)民莫之令而自均: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均匀。老子认为"道"的动用是均调普及,具有一种平等精神。
(6)始制有名:始,指天地万物的开始;制,作的意思。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这与二十八章所说的"朴散则为器"是同一个意思。
(7)止:止境、限度。
(8)可以不殆:帛书乙本"可以"作"所以"。
(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句是以江海比喻道,以川谷比喻天下万物,说明道的统领性,意即:"道"为天下所归,正如江海为一切小河流所归一样。
【译文】
“道”永远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保有它,万物将会自动地服从。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均匀。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产生,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道”为天下所归,正如江海为一切小河流所归一样。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由于道是一种抽象的自然规律,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总不知道给它一个什么名称为好。它纯粹又摸不着,但天下无不在它的掌握之中。王侯们一旦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各类生灵将会臣服于你。天地若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它们就会相互交融,降下适宜的雨露。民众若能遵循道的规律,也用不着法令之类,会自动达到一种均衡。始创各类法律制度,各自都有一个名称。一旦具备各类名目,就会明白哪些属禁止范围的,就会避免违法的危险。各类法律制度就如同自然之道,是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也像百川归大海一样,行动上能寻找一个正确方向。
道永远是不可名状而质朴的。它虽不可见,却没有任何事物能脱离、违背它。王侯若能遵循它的规律来治理天下,百姓就自然会归从于他。天地间气息相合,降下甘雨,它无需人为的干涉,就自然会均匀地滋润大地万物。世间万物从诞生的那一刻就依据道的法则产生了各自的角色和价值,角色已经制定,就要根据各自的角色顺任自然的规律去发展,知道遵循规律,就可以避免危险。道对于天下来说,就象大海对于河川一样。
【古文正解】
名可名,非常名。道为万物尊而常无名,故曰:朴;无名之朴者,未可器也。虽无名之小,天下莫敢臣也。曾不见其大而善者也,虽天地而均雨露。故天地有大美,侯王守道则道亦得之矣。
夫承始制而有侯王之名者,可谓若贵乎大道也,奈何岌岌乎不知止耶!知止守道之所以可以不殆者,犹若海之善下江河,江河自宾而海是以不可穷竭焉!
【今文正解】
可以命名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大道作为万物之尊却总是无名无称,所以叫做“朴”。没有名称的朴木,不成器物之用而无可高贵啊。虽然小的没有名称,天下却没有敢臣贱它的。难道没有看见道的大而美好吗:即使天地也会把雨露均匀降洒天下。所以天地之间自有莫大的美好,侯王如果守住大道,那么道也会让他有莫大收获。
承袭最初的建制而有了侯王之名,可以说比那无名的大道还高贵啊,为什么还追求无度不知道止步呢?!知道适可而止归守大道,之所以不会衰败
,就好比是大海善于卑下于江河,江河就会自己投奔,而大海因此才得以永不干涸。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道常无名朴虽小”订正为“道常无名,曰朴。虽小”。
古文字竖写,“名”若书写不工,则“名曰”易讹谬为“名”。
后文对此有注解“无名之朴”。
【引语】
这一章讲了“无名”、“有名”、“知止”,“无名”、“有名”不是第一章中以“无”名、以“有”名的“无”和“有”的概念。“无名”指完全作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称之为“朴”。所以,本章表达了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那样,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争端的重要根源。
【评析】
任继愈认为“老子的哲学,无论在世界观方面或在辩证法方面,都具有这种素朴的、直观的特点,老子的书中也是用直观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老子对世界的本原,说‘无以名之,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朴’(通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有时把道叫做‘无名’(一章,“无名,天下之始”。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三十七章,“……镇之以无名之朴”。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从这些例子可以证明老子书中的道,实在是混然一体‘无’名或‘朴’。把老子的道看做纯精神的客观实在为绝对理念,与老子的原意不合。”(引自《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0页)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所讲的“道”,就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道”是永恒的,既如无名之朴,是极幽微的;而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运动的客观规律。张松如说,老子的所谓“道”,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道”又是具有最大共性的“无名、朴”,并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在整个“大、逝、远、反”的进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以及动静、因果等等关系性的辩证范畴。
【补充:法律与道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大道属于心灵的世界,是人的外部感官无法感觉到的,故说“无名”。朴,是灵魂的化身,是自我之“法身”;朴是闪电,可以劈开乌云,驱逐黑暗,迎来光明;朴是惊雷,可以斩除一切妖魔鬼怪。朴为“婴儿”,既真实而由虚幻,可由天门自由出入,故说“小”。“朴虽小”,却能聚能散,聚则成朴,散则为器,变化无穷,奥妙莫测。朴一旦修成,自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之人没有谁能够使她臣服。修道之人若能去妄守朴,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将宾服。
由治身之道扩展到治国之道,治身之朴,就是治国之法,“朴虽小”,是就法律文本而言。朴是自然的、纯真的,社会法律也必须是正义而神圣的。她是全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居于法律之上——“天下莫能臣”。统治者如果能够真正以法治国,天下人民将自然宾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修炼道德功,火候达到地天交泰、水火既济之时,舌根下的廉泉穴,随着骨节百脉的开通而打开,其水如泉,咽纳不及,名曰“甘露”,又名“长生酒”。其味香甜,胜过糖蜜。甘露周流全身,泽被每个细胞。
“天地相和
,以降甘露”,对应的是“政通人和,物阜民丰”。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如果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愿,物质文明自然水到渠成。“民莫之令而自均”,反映的是人类向往不已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的到来,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结果。超越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主观地搞平均主义是不会实现大同世界的。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名:朴之名。得朴之初,始知有真我、自我之分,欲守真我,必须克制自我,稍有放松则真我不现。要想常守真我,就应该彻底消除自我意识,使自我和真我熔为一炉,时日既久,自我与真我就保持一致、融为一体了。这样,终身也就没有危害了。
法律的制订之初,具有详细、具体的内容条款。通过宣传学习,人们就具备了法治观念。那些不能遵纪守法的人,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法律的制订,并不是以惩罚为目的,而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去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维护社会安定。立法是手段,止法才是目的,只有让法律和道德统一起来,并最终以道德代替法律,社会才有真正太平。止法的具体措施就是“行不言之教”。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如果天下有道,道不求人,人自然遵道而行,如同川谷与江海,江海不求川谷之水而川谷之水自然流归江海一样。这是强调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小气侯与大气候的相互关系。
本章以治身之道印证治国之道,辨证地说明了道与法的关系。天下有道,法虽立而人无犯;天下无道,则“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二章)。这如同治水,立法是堵,修德是疏。堵与疏必须相结合,只堵不疏,堤坝必垮。
【英译】
Tao is inexpressible and unvarnished forever. There is nothing can
disobey and disengage its rule although the Tao is sightless. The
emperor who manages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ao’s rules would make
all people submit themselves to him.
Heaven and Earth under its guidance unite together and send down
the sweet dew, which, without the directions of men, reaches
equally everywhere.
All things (includes human) has his own role and value as soon as
he was brought to this metagalaxy. When he once has that role and
value, he should know to act as the standard of his own role
according to the Tao’s rul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his value. Then,
he be free from all risk of failure and error.
The relation of the Tao to all the world is like that of the great
oceans to the rivers and streams from the
valley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