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 三十一卷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2010-10-15 13:06:17)
标签:

道德经

国学

老子

生活

文化

休闲

杂谈

分类: 民族文化

 

【道德经】 <wbr>三十一卷 <wbr> <wbr>夫兵者 <wbr>不祥之器 <wbr>物或恶之 <wbr>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一卷


    【原文】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多,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版本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版本2)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版本3)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版本4)


    【注释】


    夫唯兵者(1),不祥之器,物或恶之(2),故有道者不处(3)。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4)。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5)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6)。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7)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8)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夫唯兵者:帛书本无"唯"字,王弼本作"夫佳兵者",王念孙校定为"夫唯兵者"。兵,兵器,也指兵事、战争。


(2)物或恶之:大家都厌恶它。物,指人。


(3)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不接近它。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反战思想,是从人道立场出发的,正如在三十章他指出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但老子又并非二个完全愤世嫉俗、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注,使他不能对战争进行全盘否定,只得以"不得已而用之"进行自我安慰,从而提出以"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以丧礼处之"等折衷办法,以解决人性与政治的矛盾和冲突。


(4)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后面的所谓"贵左"、"贵右"、"尚左"、"尚右"、"居左"、"居右"等,都是古时的礼仪。


(5)恬淡:淡然、安静。老子以此代表有道的人在发动或进行"不得已"的战争时所应当表现出的迫不得已、并不喜欢战争的无可奈何心态,这种心态与尚武、好战者在战争中兴奋、激昂的精神状态是迥乎不同的。

 
(6)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如果胜利之后)肾以为了不起,这是以杀人为快乐。这是老子对尚武者心理状态的精妙概括。


(7)不可得志于天下: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


(8)泣:一说哭泣。一说位为莅的误写,今从后者,莅临、到场、参加的意思。

 

    【译文】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译文1)

 

    战争呵,这是不吉利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去接近它的。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战争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是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了不起,如果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能在天下取得成功。吉庆的事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就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战争杀伤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参加,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译文2)

 

    兵器属不吉祥器械,几乎每一种生命都厌恶它,所以懂得自然法则之道的人不以它为伴。有远大抱负的君子对待兵器的态度有两种:当安居乐业时,将它放在次要位置,一旦爆发战争,又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是不祥之物 ,在万不得已的时才去利用它,他们愿意过着恬静、安然的生活。即便战胜了,也认为不是一件好事。而那些赞美战争、喜爱战争的人,其实是以杀人为乐的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应把吉利的事情看得寻常些,对凶恶的事看要考虑多一些。指挥战争的将领应把功名的事情看得寻常些,统摄将领的帝王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看得非常重要,说是把战争视为一场葬礼:当战争中死伤惨重时,能亲自参加一些葬礼,当战争赢得了胜利时,还是以举行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译文3)

 

    兵戈是不祥的东西,为世人所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去使用它。君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武力,对其淡然,即便取得战争的胜利也不得意洋洋,因战胜而得意洋洋的人,是嗜杀为乐。嗜杀为乐,是不会得志于天下的。因为战争伤人众多,所以出兵打仗应该用丧礼的仪式和心态。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应对迫不得已的战争,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译文4)

 

  【古文正解】

 
  佳兵杀生,生物者或莫不恶而远之,是以有道者不处而君子以为哀礼。  


  天道贵生,故有道者不处乎杀伐也,不得已而用之。乐兵者,美胜者,是与乐杀人而无异也,道德其尽丧矣,安可以得志于天下苍生哉?!  


  夫朝阳而南面贵,是以东升而贵左,西落而贱右,喻物生生也。故吉祥尚左,凶丧尚右。是以行兵而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曰:以丧礼处之。  


  佳兵哀礼。嘻!虽先王之仪,犹常存道置德焉!意处兵者不可不时省之也。  


  【今文正解】


  好的兵器是用来屠杀生命的,生物之类况且无不恶而远之,因此有道的人不处乎它,而有德君子则以丧礼对待它。  


  上天大道的宝贵在于养育生命,所以有道的人不处乎杀戮伤害,不得已才会使用它。喜好军事,崇尚胜利,这等于是跟喜欢杀人没什么区别,天道人德丧失殆尽,又怎么能以此谋取天下信服苍生呢?

  
  面对太阳坐北朝南,是人们以之为尊贵的方位。以此,左侧因太阳东升而贵,右侧因太阳西落而贱,也是寓意着让生命蓬勃啊。所以礼仪于吉祥尚左,于凶丧尚右。因此行军打仗时副将居左,主将居右,说的是用丧礼来对待。  


  好的军事却用丧礼。哎呀!即使先王定下的礼仪,犹且无不保存着大道大德,那是希望置身军事的人不可不时刻提醒啊。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杀人众多,以悲哀泣(哭泣)之”按帛书本订为“杀人众多,以悲哀莅(面临)之”。  


  本章在于论述“有道者不得已而进行战争的态度”。针对场合乃是战场上。有道者在战争中“杀人众多”而“悲哀”针对的是普通生命本身的殒亡,不在于区分敌我,“泣”之则稍嫌过迂。若“泣之”的对象是己方,则不切合“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的心态。  


  因此,“泣”当为“莅”字讹谬。     

 

    【引语】 

 

    历来在解释《道德经》的学者中,有一派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书,这个问题在本章评析中再作论述,但老子具有反战思想则是无疑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大小战争此伏彼起,给国家带来破坏,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灾难。老子反对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本章里,老子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老子主张反战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评析】

 

    在《道德经》的这一章和下一章里老子都讲到用兵问题。但必须重申,《道德经》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不是兵书,他论兵是从哲学的角度,而不是军事学的角度。讲到许多哲学问题时,也涉及到军事,因为哲学与军事虽非属于同一学科,但有许多内在相通之处。他着重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是从反对战争这一角度出发的。因为战争是人类最残酷最愚昧的行为。本章中所讲“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就是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唐代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说,“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认为《道德经》可为“言兵者师之”。近人章太炎说,《道德经》一书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他指出,“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故事,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訄书·儒道》)当代学者张松如认为,八十一章中直接谈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讲哲理偶以兵事取喻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经》不是兵书,例如从军事学角度讲,它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哲学家、思想家们对这些社会实际问题并不会熟视无睹。他们从这些战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分析研究,寻找到包括战争在内的一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物壮则老”等,这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补充:交战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那些优良的兵器,都是不吉祥的,有些常人都感到厌恶,所以,有道之士不去使用。

 

    越是性能优良的兵器,越富有杀伤力。喜欢那些兵器的人,都是不知爱惜生命的人。有道之士爱人如己,故不去使用。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是修道之士。因其道未成,故功夫上次于有道之士。君子平时占据位置贵左侧,用兵之时则贵右侧。古人以左为上位,以右为下位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佳兵,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所以,兵器不是君子可以经常使用的东西 。佳兵,更是不祥之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们。即便是迫不得已,也应该以恬静平淡之心来对待,千万不可以此为美事。若视此为美事,就是乐于杀人的人。乐于杀人的人,他的天地之志向是不会实现的。

 

    自古仁者得天下,乐于杀人的人,是不会得到天下人拥护的。得不到天下人的拥护,其宏伟志向就不会实现。

 

    是以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所以,吉祥之事崇尚左侧,凶险之事崇尚右侧;交战时偏将军居于左侧,上将军居于右侧,这就是说,要用丧礼的形式对待战争。众多的人被杀,必定要以哀悲之心来哭泣他们;如欲战胜对方,必定以丧礼的形式来对待对方。


    之所以把用兵之道当作凶事来对待,并采用相应的措施,目的是以慈悲为怀,,尽量避免杀伤。这体现了用兵者的仁德。有仁德者,可以得志于天下。

 

    本章论述的是用兵之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兵器是凶器,有道者不使用它们。第二部分说明修道之君子,用兵若无仁德,不可得志于天下。第三部分则强调了用兵的策略和心态,体现了仁慈之德,这是得志于天下的必要条件。


        【英译】


    War is evil, hated by common people. So the man who acts accord with the principle of Tao will not employ it.


    The sage uses the arm cautiously and calmly till it's no alternative. He won't be high-blown even in victory. The man who indulges in war and victory is bloodthirsty. The bloodthirsty one can not achieve his ambition in the world.


    To join the battle in funeral rite because the war will kills multitudes of men. The victor in battle has his place rightly in ruth.

 

 

【道德经】 <wbr>三十一卷 <wbr> <wbr>夫兵者 <wbr>不祥之器 <wbr>物或恶之 <wbr>故有道者不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