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卷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版本1)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版本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版本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版本4)
【注释】
企者不立(1);跨者不行(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代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
(1)企者不立:企,抬起脚后跟、踮起脚。踮起脚(想站得高点)的,反而站不稳。这一章再次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急功近利、躁进自炫的反自然行为的思想。
(2)跨者不行:跨,跃,越的意思。跨步行进的人,反而走不快。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五句的意思在二十二章已阐明,是老子以退为进的辩证、思想的具体化。
(4)余食赘行:剩饭、赘瘤。行,即形,赘长出、凸现在外的东西,故称赘形。
(5)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处,处世行事。
【译文】
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自我显示的人,反而不能显闻;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会被认为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从“道”的观点来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
(译文1)
踮起脚虽然能高一些,但不可久立;跨大步虽然走得快些,但不可远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虽然能增强自信,但并不是开明的表现;自以为是,不愿接受别人意见,虽然显得有主见,但不能接纳雅言,易固步自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虽然有自知之明,是谦逊的表现,但不能取得大的成就;过分谨慎,缺乏判断力,虽然能防患未然,但事业难以有长进、提高。那些行为符合自然法则的人,他们认为多余的粮食都是一种累赘,个别人甚至厌恶这些多余的身外之物。因此,了解自然法则的有道之士,他们也从不注重这些财物,只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正是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译文2)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译文3)
踮起脚跟是站不稳的;大跨步行进是不能持久的;自我表现是不能被人瞩目的;自以为是是不能得到认可的;自我夸耀是不能建立功勋的;自命不凡是不会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矫饰的行为好像剩饭赘肉一样,是招人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译文4)
【古文正解】
多为之弊,肆道趱正。
夫物生而秉道,畜而被德。道常无有,长之于物自长,成之于物自成,是谓自然,性也。步而行,实而立,饱而食,便而衣,是谓适可,正也。余而食之,赘而行之,虽物或恶之,而况于人乎?
生乎其性,止乎其正。自见则有昧于民,而民昧之矣;自是则有非于民,而民非之矣;自伐则有贱于民,而民贱之矣;自矜则有轻于民,而民轻之矣。撄也。
是非存乎天下,功名在乎民心。夫道,不在物,故能遍;不在为,故能周。是以圣人守己抱一而不求穷于不穷,故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谓同于混沌之道。
【今文正解】
多行妄为的弊病,在于违背大道脱离常规。
万物禀赋着大道生成,被泽着大德成长。道总是无物之物啊,让万物自己生息而生息万物,让万物自己成熟而成熟万物,这就叫做任其自在而然,这是大道养就的生命的天性。脚踏实地的站立,以从容的步伐行走,以吃饱作为饮食的分寸,以轻暖简约作为穿衣的尺度,这就叫做适从于恰好,这是万物生命和谐的常规。吃饱了还要喂它,背负重物行走,连动物都会厌恶,更何况是人呢?
让生命顺其天性,让自己停留在常正。自我见解等于无视众人,反而为众人所无视;自我肯定等于否定众人,反而为众人所否定;自我夸赞等于鄙视众人,反而为众人所鄙视;自我高标矜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等于轻贱众人,反而为众人所轻贱。这是让人心不自然。
是非不存在于自我臆度,而存在于天下;功名不来自于自我加封,而来自于民心。大道不在于成为具体的物体,所以能够普遍存在;不在于有为于具体物体,所以能够周全。因此圣人恪守自己抱守大道,而不是希求于穷尽那不可穷尽的外物。所以看重自我了解,而不自我见解于人;看重自我珍惜,而不自我高贵于民。方正而不会有棱角割伤于人,锐利而不会有锋刃切伤于人,正直而不会趱越于人,光亮而不会刺眼于人。这就叫做与混沌的大道相一致。
【订正与辨析】
帛书“余食赘衣,物或恶之”,个别版本“余食赘形,物或恶之”,今订为“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古体文字书写字体,“行”“衣”形似,容易讹谬。然而,考察上下文,“物或恶之”,意思是“动物都厌恶”,而动物是不会穿衣服的,倒是常“驮负重物行走”。
“行”“形”同音,可以通假,然而“赘”字从“贝”,本义乃“多余货物”。
“赘行”意思即“负赘而行”。与此同时,“余食”意思是“吃饱之余的再进食”。如此切合本章含义:不要多为妄为。
【引语】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评析】
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补充:量变质变规律】
信不足,有不信。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
“信不足,有不信”,是承上启下之句。有些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在得与失之间心思不定,信心不足。“信不足”者,缺乏的是诚心;“有不信”者,是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以下五句就是具体说明不信者的主观行为和结果。
企:用脚尖站着。虽有一时之高,但决不会持久。跨:跨大步行走。虽有一时之快,但是走不了多久必定要停下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能顺其自然而急于求成,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不明:修道者存自我,则不能明于大道;行道者存自我,则丧失民心。
自是者,不彰:修道者自以为是,道的境界得不到彰显;行道者自以为是,施政方针就得不到推广。
自伐者,无功:修道者自我炫耀,没有功德;行道者自我炫耀,名利之心抵消了功德。
自矜者,不长:修道者骄傲自满,功力就不会长进;行道者骄傲自满,就不可能取得新的成就。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其:上文所列举的行为。物:代词,在经文中有多处出现,有多重含义,当区别对待。这里指常人。
这些行为,对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多余的、无用的,因而也是有害的。对此,常人都会感到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采取这些方式。
本章揭示了量变质变规律,旨在说明,一切形式的主观、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遵循由量变质变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具有诚心和恒心,才能达到目的。
附:河上公、王弼本以“有不信”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今从魏源本。盖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述“从事于道者”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后半部分则从反面加以论证。
【英译】
He who stands on his tiptoes can not stand firm; he who stretches
his legs can not walk easily. So, self-expression
will not be focused; self-righteous behavior will not be
recognized; self-display will not be regarded as contribution;
self-glorification will make people stop.
These kind of behavior, viewe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Tao, are
like remnants of food, or a tumour on the body, which all dislike.
So those who pursue the course of the Tao do not adopt and allow
the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