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卷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版本1)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版本2)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版本3)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天)者,同于失(天)。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天)者,失(天)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版本4)
【注释】
希言自然(1)。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5)。
(1)希言自然:希言,即稀言,少说话。其深一层的意思是少施加政令。这句是说,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的。在十七章中,老子就阐发过"贵言"的思想,希望统治者放弃严峻的高压政策,使老百姓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或者对统治者"亲之誉之",而不是"畏之侮之"。在这一章中,老子又提出"希言"的政治主张。"希言"就是"少声教法令",就是"清静无为",以不搅扰人民为原则,百姓安适自在,这才合于自然。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帛书本"骤雨"作"暴雨",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狂风、暴雨,比喻暴政。老子警告说,以法戒令禁捆缚人民,以苛捐杂税压榨人民的政治,是不会长久的。
(3)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求"道"的人,就与"道"相同。
(4)失亦乐得之:失,指夫道、失德,也就是指"飘风"、"骤雨"式的暴政。这几句("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的意思是,与真理一致的人,真理也愿意得到他;和错误一致的人,错误也愿意得到他。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两句已见于十七章。
【译文】
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就与“德”相同;表现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就不信任他。(译文1)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译文2)
人生最稀贵的是要顺其自然
。这是因为狂风不可能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可能下一整天,谁能做到永远属于你这一方面呢?天地间的自然现象尚且不能持久,何况是人类呢?因此,从事自然规律之道研究的人专门与道的研究捆在一起,研究与天的悟性和理性相一致的人就专门研究悟性和理性的贯通,而研究天文的人,就专门研究天文。总之,他们能顺其自然,正是由于他们明白这些道理,才可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成就。对这些道理,有人相信,有人模棱两可,有人则完全不信。(译文3)
(统治阶层)应顺应自然之道,减少政令不扰民,让民众自我发展。狂风不会持续整个白昼,暴雨不会终日不停。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天地使然。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更何况人呢(统治者)?所以依‘道’行事的人,其行为符合‘道’的规律;依德行事的人,其行为符合德的规范;违背道的规律和德的规范,就会失势于天下。行为符合道的规律的人,道就会亲近他;行为符合德之规范的人,德就会亲近他;违背道的规律、德的规范的人,失败就离他不远了。统治者没有足够的诚信,失信于民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译文4)
【古文正解】
守道无欲,用道无为。夫唯无所号令,是归大道牧物自然。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譬若飘风之不可终朝,暴雨之不可终日。虽天地之大尚不能为且久,而况于人乎?莫若以静,是道在天地之正。
是以,从事而道者同于道焉。得者同于得,是以道亦得之;失者同于失,是以道亦失之。
夫飘风骤雨之所以早已者,非以其不道耶!
顺之者昌矣,逆之者亡矣。道之规,莫之违。
【今文正解】
抱守大道在于没有欲望,使用大道在于无所作为。只有对百姓不加号令,才是回归大道,畜养苍生于任其自在生息,自得安泰。
妄为的注定失败,把持的注定失去,就好比是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即使以天地如此之大尚且不能持久作为,更何况是人呢?都不如保持清静而不躁动,这才是大道赋予天地万物的常正状态。
所以,依据大道而行事的,在于与道一致。得到大道也就处在与大道一致的状态中,那么大道也会保养他;失去大道也就处在与大道脱离的状态中,那么大道也会抛弃他。
那暴风骤雨之所以早早消亡,不正是因为不合乎大道吗!
顺着它就会昌盛,逆着它就会灭亡。大道的规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违背。
【订正与说明】
通行本“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今依据帛书订为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含义是“脱离于常正状态难以长久”,帛书本正切合此意。
其次,老子理论中“道”是单独的存在,而“德”“失”都是概念词,作为动词主语难以成立。
该句白话翻译为:
所以,依据道来行事者在于与道相一致(照应:玄同):‘得道者’一致于‘与道相得’,‘失道者’一致于‘与道相失’;‘与道相得’则道也会使其有莫大获得,‘与道相失’则道也会使其有莫大失去(照应: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引语】
这一章和十七章都是相对应的。十七章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因而希望统治者加以改变。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类似的话,本章一开始便继续阐述“希言自然”的道理。这几个“言”字,按字面解释,是说话,内含的意思都是指政教法令。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诫统治者少以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静无为”之政,才符合于自然规律,才能使百姓安然畅适。倘若以法令戒律强制人民,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那么人民就会以背戾抗拒的行动对待统治者,暴政将不会持久。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得道的圣人(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他说,只要相信道,照着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在本章里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施苛政、虐害百姓呢?这个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暴政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的是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对百姓们发号施令,强制人民缴粮纳税,那么这个社会就比较符合自然,就比较清明纯朴、统治者与老百姓相安无事,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补充:量变质变规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希:“听之不闻曰希”。大自然的语言虽然不能用耳朵听到,但它却能用事实讲话。
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我们必定有所启发。所以,大自然的语言是至理之言。飘风:龙卷风。终朝:一早晨的时间。龙卷风来去匆匆,一般从开始到结束,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长时间不过几个小时。暴风骤雨虽然来势凶猛,却不会超过一天就消失了。这种自然现象,虽天地所为,但不会长久。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这一节旨在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决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求道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欲求证大道,须作长期持之不懈地努力,既要有诚心,又要有恒心。行道也是这样,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决不是靠几个运动就能实现的。大搞暴风骤雨式的形式主义,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事业(悟道和行道)的人:所遵循的路线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应该得到的东西要随着正确思想的获得而获得,应该抛弃的东西也要随着错误观念的消失而消失。你的人生道路和大道保持一致,道也乐意接纳你;你所取得的成果合乎客观规律,成果也正是你乐意得到的;你所抛弃的东西合乎自然法则,那么失去的东西也正是你乐意失去的。
这一节是说,不论修道行道,思想意识必须和大道保持一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得到,不合于道的事物要乐于抛弃。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得与失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
【英译】
(The governor) To obey the principle of Tao’s, do not disorder
people with multifarious government order and help them in
self-development.
The most violent wind can not last for a whole morning; rainstorm
can not last for all day long. What’s the reason for that? Heaven
and earth cause it like that.
Heaven and earth can not be so ruthless and cruel for long time,
how much less can human.
Therefore the man who acts as the rules of Tao’s, his behaviors
accord with Tao, and
then, Tao will favor him; the man who acts as criterion of virtue,
his behaviors accord with virtue, then, virtue will favor him; the
man who violates above two principles, he will leads himself to
lose at last.
Breaks promise to people make it be inevitable that the governor
have no sufficient good faith.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