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九 卷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版本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版本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版本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版本4)
【注释】
持而盈之(1),不如其已(2)。 揣而锐之(3),不可长保(4)。 金玉满堂(5),莫之能守(6)。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7)。功遂身退(8),天之道(9)。
(1)持而盈之:帛书本作“植而盈之”。持,拿、端等意思;盈,满。持而盈之,意思是手里拿着一容器,里面水已经盛满了。
(2)已:停止。
(3)揣而锐之:揣(zhuī),锤打的意思。锐之,使之锐,即使它又尖又利。
(4)不可长保:不能够长久保持(它的锋利)。
(5)金玉满堂:帛书本作“金玉 盈室”。
(6)莫之能守:没有能守得住的。
(7)自遗其咎:咎,灾祸。自己留下祸根。遗,若解为赠送(这时当读为wěi),自遗其咎就是自己招灾的意思,皆通。
(8)功遂身退:遂,完成,功成业就,应
当退位收敛。身退,可指从现有的职位上退出,亦可指收敛其锋芒。老子在这一章提出了适可而止的忠告。一般人的心理是知进不知退,尤其是当名利正盛之时,更是趋之若骛。老子以一系列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道出了知进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功成身退”尤其提得尖锐。他要求人在完成功业之后,不自恃,不据有,不锋芒毕露,不咄咄逼人。他所说的“身退”,并非要人做隐士,而是要人不自我膨胀。
(9)天之道:道,在这里指一种普遍规律。天之道,即自然的规律。
【译文】
自夸而又自满的人,不如适可而止。捶打得既尖又利的铁器,就不能常保锋利。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万世守住。富贵而又骄傲,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事业成功,生命顺遂,就该急流勇退,这才符合天道。(译文1)
水碗已盛满,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难保长久(必遭挫败)。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功成业就,退位收敛,是合于自然规律的。(译文2)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译文3)
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平时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是安全与名望的对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为他的安全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问题,超越了能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译文4)
【古文正解】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
道常无物而生不可息,动不可止。生动之中,不过和以中正。是以反者为动:有余损之,不足补之。棱出者磨,木秀者折,花盛则谢,独富则破。其失众之力也,和之基也,故为挫。
夫物长人生,唯厚己而厌与。功成徒居则为害,名遂空恃则为忌,尊爵厚禄则为嫉,而况骄乎?碍于人撄于心,故曰自遗其咎。
道隐无名。生万物而不失,以其无物;作天下而不去,以其不居。无私无争,无为无执。功成名遂,莫若身退,天之道。
【今文正解】
柔弱无为是道所取用,因此上善若水;反向发展是道所运动,因此要功成身退。为什么呢?
完满是不可以追求执著的。大道永远没有物象,而它的生作运动瞬息不停。这天地万物的生息运动过程中,不过是以中正和合状态作为常正。因此,反向发展是道的生动所在:把有余的损害掉,把不足的补充上。
把持盈满不如放弃,打磨锐利不可长保,棱角突出首先遭到磨损,树木高大首先折损,花开满枝也意味着凋谢的开始。而金玉满堂,独自富足,谁能够永远守的住?坏人会觊觎,子孙会败坏,迟早破落。这些挫败,就在于他们失去了群体的力量,没有了和谐的根基。
物的生长人的生活,都是极力的丰厚自己,厌恶施与。这不是天性所在,却是生存的社会状态。大功告成了还要徒自居功,只会妨害其他而遭到排斥;名份得到了空自依恃,只能是他人心里的多余而遭到否定;爵禄丰厚本身就是他人所嫉妒,何况还要骄横跋扈呢?妨碍他人生存搅扰他人内心,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埋下祸根。
大道隐藏无所名号。生万物却不曾消失,因为它没有物象;作万物却不曾被舍去,因为它一无所居。无私无争,也就无为无执。功成名遂,莫过于归退,才是合乎大道,才能够获得长久不殆。
【引语】
这一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评析】
本章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史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补充:功成身退 】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持:持有。盈之:充满且即将外溢。行事之功在于持而不盈,倘若盈之,不如停下来不做。否则劳而无功反而有祸。
“持而盈之”,反映的是功事已到了一定限度。“不若其己”,要求主观愿望应符合客观规律,应知及时自我收敛。
揣而棁之,不可常保。
揣:捶打。梲之:使之坚挺。借用外力使虚弱、疲软的东西坚强、挺拔,是不能保持长久的。
“揣而悦之”,是说只强调外因而不顾及内因。“不可常保”,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道德功的修练,正是强调内因作用,只有加强内在修养,蓄浩然正气,才能确保生命之树长青。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真气循任督脉运行,印堂为必经之地。练功时,真气穿印堂,透眼帘,过双目,有珠玉滚落之感,却不能守于印堂,守则气滞,气滞则有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金玉满堂”,是财富充实(精气充沛)的象征。“莫之能守”,说明金玉的价值在于流通,执着于守将会带来不安和危害。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社会上有些人,起初为人民的利益而尽心尽力,以至于富贵加身,本该得到人们敬仰的,却因其居功自傲,不可一世,以至于晚节不保,功亏一篑,身败名裂,成为人民的罪人。
功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功遂身退”是主动的、积极的。在圣人之治的社会里,不存在功高盖主,危及生命的现象。封建士大夫们所奉行的明哲保身,归隐山林,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本章的主题是讲功成身退之道。“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千古不变之观念。无论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招致祸患。
【英译】
It is better to restraint desire and stop where it should stop,
than to rigid in fame and gain and be insatiable; you can not long
save yourself from damage if you make a great show of your talents
and self-esteem.
When gold and jade fill the hall, their possessor cannot keep them
safe enduringly; when wealth and honors lead to arrogance, this
brings its evil on itself.
It’s the way accord with the standard of Tao’s that makes heart
being restraining, self-effacing after achievement is
accomplishe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