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的颓势不容否认,南汽与菲亚特的斗争从未停息,一场关于南亚何去何从的暗战正在上演。。。。。。5月2日菲亚特新车Linea在土尔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仪式,这一切是否对复兴中的菲亚特改变在中国市场的现状有所帮助,南汽与菲亚特的结果难道只是曲终人散?
责任不在一方
5月2日,菲亚特新车Linea在土尔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仪式,而作为受邀的中国媒体,Linea在中国市场何时上市和南亚的合作事宜成为了核心关注的问题。菲亚特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尔乔内毫不隐晦的表示对南汽在新车Linea的准备并不满意。而且新车Linea起初是为中国汽车市场专门设计的,但时光荏苒,因为多方原因造成了今天的结果。
上述简单而直白的答复,传达了菲亚特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所作一切努力而没有结果的无奈。这个回复,不仅酸溜溜的,而且还直指南汽在南亚走到今天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走到今天的南亚不是任何一方的失误,是集体智慧的“不足”。“权斗”和“人事变动”是南亚在中国市场留下的最鲜明的形象。除此之外,业内似乎忘记了南亚的产品和菲亚特品牌本身。
南亚的合作似乎一直没有顺风顺水,人事斗争一直没有停止。看看南亚这么多年的人事变动和权利分配,就中知道菲亚特对南亚的强势控制,可以直白说南汽在南亚在的位置连代工厂的资格都没有。一汽大众市场部职位的调整,就被喻为是失去了销售和市场的控制权,而被沦为了代工厂。再看看南亚的发展,不管是技术、生产、销售、市场、品牌,哪个一个方面被中方所控制?在对等的汽车合资企业中,南亚是一个特例。
出现危机是迟早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和任何一个个人,会失去价值后还有存在的必要。权利和职能没有对等的分配,是形成南亚今天局面的必然结果。菲亚特太过理想化了,忽视了人事的因素,而进行管理,不合理的制度有再优秀的管理和协调人才都不行。企业的管理要靠制度和规范化的流程,而非个人出色的协调能力。
新车Linea是专门为中国设计的,为何没有早两年明确并且拿到中国来,为何没有在南汽的名爵项目还没有上马前就公开明确?当中国每年百余款新车频频上市时,南亚的新产品又在哪里?
菲亚特“逼宫”还是表诚意
2007年开始,菲亚特与奇瑞合作的消息一直没有停止,不管是南亚还是菲亚特本部,都对这一消息置之不理。在此期间,笔者也一度与南亚联系确认此事,但是回复一直是“没有此事”。另人不解之处在于一个“空穴来风”的消息,却没有任何一方面去澄清。直到4月上海车展的前一天,南亚才发布了不会放弃50%的股权。第二日菲亚特本部又发表了另一份不排除寻求其它合作伙伴的声明。两份相悖的声明,可以看出菲亚特的无奈和诚意。
菲亚特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尔乔内在新车发布仪式的直言不讳,是对南汽的一次公开逼宫,把问题的争议彻底公开化,但是方向依然是积极的,在寻求南汽的公开回复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菲亚特对南汽的相应不满,不能简单的说成是一种推卸责任,更是表示了继续合作的真诚。
对于强势的菲亚特来说,能公开做到这一点,已属不易。这也是南汽在南亚项目多年沉默和失去话语权后从心理和面子上必需要得到的。菲亚特的积极逼宫或许来得晚了些,当南汽有了名爵项目的支撑后,南亚受冷或许才让菲亚特作出了这个举动。经过这个即将走向边缘的阶段,双方的合作或许会柳暗花明?
菲亚特与南汽曲终人散?
南汽董事长王浩良在收获罗孚的政治智慧让人佩服,笔者不相信南亚的结果会是曲终人散,至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这样的瞄头。如果双方没有继续深入合作的可能,菲亚特不会通过媒体公开的要求南汽作出回应。菲亚特需要做出更积极的努力,王浩良或许正在等待一个这样积极的回复,等待在南京拥有自主品牌名爵后还会有理由再支持南亚深度合作及发展的时机,等待一个可以为南汽提升位置的最好时机。
据悉,马尔乔内5-6月份将在再来中国,为菲亚特在中国的前途作最后的努力,也许在那时事情会逐步明朗。这或许是王浩良等待的最后结果,也是南京政府需要看到的最后诚意。曲终人散是最坏的结果,南汽和菲亚特都不希望是这样的结果,南亚的销售商、南亚的客户也不希望,这是一个多输的结果。
对于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来说,刚刚复兴的菲亚特不会放弃,他们需要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选择新的合作伙伴,还需要更多时间,也包括更多的风险。只要双方都有诚意,只要项目有更好的前景,“谁”都会支持。
笔者与参加菲亚特新车发布的资深记者李潮沟通时表示:分手对大家都不是最好的结果,这样会伤害太多人的心,对菲亚特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合作比分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