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评论:北京车展看什么?

(2006-11-05 11:16:52)
北京国际车展将于本月中旬开幕,与往界车展的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和媒体提前的造势宣传,把北京国展的关注度推到了最高点。北京车展,作为世界顶级的汽车展会,我们究竟看什么,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北京车展谁去看
 
作为全球顶级的汽车展会,吸引的受众群体可谓千差万别,笔者认为,北京车展的最大受益者为:国内外汽车企业、国内外汽车媒体、汽车专业人士、潜在消费者、摄影人士、模特公司、展览公司等,涉及汽车展会经济的每个环节。展会不同的主体,在北京国展分别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北京车展能得到什么
 
北京车展,作为顶级汽车展会,聚集更多目光。在这次汽车盛会上,参与者究竟能得到什么呢?
 
国外汽车企业
 
从几万元的经济型轿车,到上千万元的豪华车,中国汽车市场都有一定的消费潜力。而且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和在世界汽车市场的影响力,国外的汽车企业需要在中国认真的调研一下。

外国汽车企业,把全球的首发车型放在中国,除了展示自己的品牌,更多是调查中国市场的潜力,决定切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虽然中国市场一年来有近百款的新车上市,但是那些没有泊来的汽车精品,还数不胜数。

国外汽车企业参会,更多是得到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和中国对汽车市场的本土化改造的方向。

走近中国不是国外汽车的专利,走向世界是中国汽车的必然。近来年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外国汽车企业需要在中国本土,了解一下中国汽车的真正水平,认识中国汽车这个最具杀伤力的潜在对手。汽车的升级有规可循,亚洲的韩国、日本汽车走向了世界,下一步走向世界的就是中国汽车!外国企业,需要对中国汽车未雨绸缪了。
 
国内汽车企业
 
北京车展是一个最好的平台,让世界的汽车巨头齐聚中国。国内汽车企业,虽然比国外汽车企业更了解中国市场,但是自主品牌需要在这个平台上,认真的总结一下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差距,谦虚的补补课。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中国汽车与国际汽车还有相当的差距,远未达到引领某个汽车时代的程度。中国汽车要想走向世界,需要认真的对待和调查国外汽车。通过北京车展的平台,国内汽车企业可以得到汽车近期的发展趋势,可以分析出国外汽车在车型的研发方向和消费趋势。

中国汽车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强大了,正在由量变向质变的阶段转变。北京车展,是中国汽车向世界树立品牌形象的最佳时机。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汽车,将是此次展会的最大受益者。
 
汽车媒体
 
2002年以前,我们很少注意到国内外媒体对北京车展如此全面、详实的报道。从平面、杂志,到网络、电视,各种媒媒体全面参与,向更多汽车消费者传达汽车信息。媒体,是汽车消费者传播的最好载体,他们让更多人认识了中国汽车、世界汽车。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同样存在竞争。从报道的形式、报道的内容,都在创新。在媒体竞争的时代,车展成为媒体最好的舞台。在传播车展的同时,打造了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

汽车专业人士
 
有那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对汽车爱的深沉,他们对汽车,尤其是对中国汽车充满激情。他们关注着汽车的最新发展方向,他们研究最新的概念车,他们为自主品牌的发展献言献策。

汽车专业人士,他们把车展看得最透彻。这个群体是中国汽车进步的中流砥柱。在展会上的淘宝过程,这个专业的群体会得到更多汽车的最新知识。
 
汽车消费者
 
汽车展会,究竟为谁展?答案是为中国汽车的消费者。即使不同的群体在汽车展会中均有收获。但是汽车消费者在展会中的作用,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汽车消费者,没有专业人士的眼光。但是,他们是最终的消费者,他们的发言代表着对汽车的认识。即使他们的要求没有理由,甚至有些苛刻。但是汽车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并且持续改进,因为这个群体者是最终的埋单者。

展示技术和展示品牌等等作用不一而足,最终的目的是了市场为了消费者。这是所有汽车企业参会的最直接目的。

消费者在这场汽车的盛宴中都会有所收获,首先是一个汽车知识学习的好平台,其次可以享受汽车的文化,第三可以选选自己喜欢的车,第四为自己的用车生活做好准备。汽车正在步入生活,通过一次顶级的汽车展会,消费者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制一款车型,规划自己的有车生活。
 
摄影人士
 
当有人质疑模特影响了亮车时,摄影人士并不那么认为。不管是车还是模特,都会成为摄影人士重点关注的对象。车本来就是一件艺术品,那些汽车设计大师的精典作品,摄影人士自有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点评
 
笔者认为,北京车展,是一个综合的汽车竞技舞台,不同的受众群体,都会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如果把北京车展的作用仅局限在一点,就显得有些偏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