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永远鲜活的话题。不仅是因为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薄弱,更是因为自主创新是永恒不变的,是任何行业的核心所在。没有自主,就永远没有话语权。
从近来罗孚商标案的收购就可见一斑,为何一个没落的罗孚品牌,在破产后依然被如此众多的跨国巨头所关注,纷纷出重金收购。根本原因在于罗孚品牌的价值,这就是品牌自主的魅力。
从近来罗孚商标案的收购就可见一斑,为何一个没落的罗孚品牌,在破产后依然被如此众多的跨国巨头所关注,纷纷出重金收购。根本原因在于罗孚品牌的价值,这就是品牌自主的魅力。
反观之,中国汽车行业目前的自主品牌企业,如果出现没落,谁后有罗孚的身价,谁又后得到如此多的汽车巨头的关注?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会!因为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品牌相比,差距依然悬殊。
自主创新,远没有沾沾自喜的资本。但是,近来我们却可以发现一些不好的苗头,表象化、口号化、政治化正在影响着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
表象化
自主创新,虽然新车型推出不断。但是车型背后缺乏真正的技术支持,自主创新依然在停留在初级阶段。仿制、模仿还是汽车创新的主旋律,我们缺乏真正的决心和魄力,没有把自主创新做到实处。自主创新,目前仅停留在消化和吸收外国多年前淘汰的技术和产品,这样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又怎样会迅速提高?
声音大 差距更大
创新产品的背后,存在更大的技术差距。虽然我们自主创新的声音越来越大,产品越来多,但是吉利、奇瑞、华晨等自主品牌的代表,哪一款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级别车型可相提并论。除了所谓的价格优势,自主品牌还有哪些可以值得标榜,值得信赖?
工艺、技术、装配、稳定性等等诸多方面,自主品牌依然面临诸多短板。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仅在30%以下,自主品牌的产品全在中低端。低价=低质=低品牌,自主品牌一直没有突破这个怪圈。当我们埋怨汽车消费者对合资品牌情有独钟而对自主品牌缺乏信赖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差距背后的真正原因。
合资品牌的价格一直在下调,自主品牌仅有的价格优势也不复存在。自主品牌,如何再突破,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泛政治化
自主创新,自主企业和合资企业一哄而上。从先前合资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冷遇,到目前所有合资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热衷。如此大相径庭的表现,让人怀疑是为所谓的自主创新业绩搞政治化,还是务实的做自主创新?
一汽的奔腾是自主创新吗?一汽海马2代算是自主创新吗?拿了别人的产品平台,只简单换了标识,就成为了自主创新吗?自主创新虚热的背后,泛政治化的因素难脱其咎。
点评
谈自主创新的不足,并不是否定自主创新。谈自主创新的不足,不仅仅是泼泼冷水。谈自创新,是迫切希望自主创新。谈自主创新,是希望自主创新有所作为。谈自主创新,希望将来在国际市场听到中国创造的声音,而不是在国内市场再用中国式捷达、中国式宝马、中国式甲壳虫等称谓,来粉饰自主品牌!
声明: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前一篇:随笔杂记:用心体悟
后一篇:随笔杂记:自信+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