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杂记:从与朋友的谈话 想到了80后“凹造型”

(2006-06-04 10:26:54)
本来不喜欢争论,尤其是在媒体面前的公开争论。怕误入媒体布下的“营销圈套”,通过争论和概念的炒作,最终端达到传播自己的目的。
 
但是,创新还是有相当的杀伤力的。只要你敢说,敢做,不管对错,即使是悖理,只要你找到可支撑悖理的论据,就可以扬名立万。
 
比如昨天新浪博客推出的80后“凹造型”的概念,只一眼,笔者还久久不能忘却,即使在昨晚与朋友的谈话中,还隐隐想起这个概念。
 
我的朋友也非等闲之辈,年纪轻轻的就在南方周末做过资深的记者,现在依然笔耕不辍,对事物皆有独特的观点。昨日谈到我们阅读的习惯后,都大吃了一惊,有些惊人的相似。我们共同喜欢诸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曾国藩全集》、《管椎篇》、《宋诗选抄》、《资治通鉴》、孔孟、庄老等等一系列的古书。
 
或许朋友没有发现80后“凹造型”的概念,由于一时兴起,与朋友谈起了古书。80后的这个概念却刺得我隐隐作痛,自己读这些古书,不成了所谓的不伦不类的怪物。与时代完全的不合拍了,诸如学者余秋雨在点评今年的青歌赛时,也对古文学的继承方面略有微词。
 
这是一个否定一切,再创造一切的时代。我们善长的不再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发展观。打造这么一个新概念,其意义又何在?80后的真正价值又何在?
 
我想,读古书的不止我一人。我们的国学大师,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一直孜孜不倦的在研究,他是我们国学的一个百科全书。故去的钱钟书先生《管椎篇》对国学的贡献等等。
 
你可以打造一个超女的粉丝圈,为何不可以打造一个季羡林的粉丝圈。超女的粉丝圈可以炒作,可是国学大师却不容你亵渎和践踏。我们大可换个形式,想想对我们优秀的、可为今用的国学进行推广一下。
 
我和朋友都倍加推崇曾国藩的家书,而且从他的家书和奏折中,你可以获得更多。诸如写作、评论等各方技巧和立论方式。还可获得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不要轻易的去否定什么,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时相对于永远,悖论之于真理、小丑与大家,我们有很多的东西要甄别,只有经得住时间考虑的,才是可取的。昙花一现的概念炒作,毫无裨益,只可误入别人的阴谋和圈套。
 
记得杨绛先生(钱钟书夫人)曾经翻译过这么一段文字: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昨晚朋友在侃古书时,自己脑海里80后概念一直抹不到。希望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不是80后)。我想,借用杨绛先生翻译的那几句话,是再好不过的写照。
 
只要活得像自己,活出自己的特色来就是成功。昨晚临睡前,我又拿出了李清照的一本全词,翻看了数首,才慢慢的睡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