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忘情
忘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097
  • 关注人气:2,8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fromgc:中国“房事”

(2016-03-17 08:50:07)
分类: 茶余饭后

新年伊始,大家又开始忙乎自己的生计。千方百计的努力,也只为了多挣一些钱,而挣钱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个朴素的理念,无论你的理想有多高远,不把衣食住行解决好,谈其他的似乎都有点空。那么在这日常生活中的四大项,住这个选项,也就是所谓的房子,已经成了我们的最重负担。若干年前,大家一提到房子,总想着单位无论好坏总有希望分一个,或者集资建一个。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商品房,已经成为我们安家置业的首选。但是房价的问题,也同步的困扰着我们。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一套房子。这个问题解决掉,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既然房子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所以关于它的任何动向也自然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从以前的房价飞涨,到后来的房价回落。无论涨跌,都是有喜有忧。不过,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使是现在各种喇叭喊着某些地方的房价在跌,可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真的跌到我们理想的价格区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解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明白另一个问题,房子到底是什么?首先,房子是作为居住使用的一个工具,他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他还会附加各种功能。从简单的居住到提供网络,能源等各种附加属性。一句话,一个房子能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多舒适的生活。而同时,房子还具有商品的特征。他是可以交易的,也就是说我们还能把他当作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从而获得利益。这就给房子附加了一个特殊属性,他不是纯粹的消耗品,而是一种具有持续交易性的产品。可是近些年让我们伤神的房价,真应了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好的,搞明白房子的这种交易和使用的双重属性后,我们就会发现房子的二次交易是可以影响到一手房价格的。已经存在房子的价格,对于新房子的价格制定是有很大影响力的。而反过来,新房价格制定是根据成本,利润,市场等一系列的影响所制定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如果二手房的价格坚挺,一手房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如果二手房价格上不去,一手房的价格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但是这里有一个底限,那就是成本。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房地产也是讲成本的。如果价格掉入成本区间,开发商无利可图,那么新房子就会越来越少,增长的动力也就消失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发现,房价之所以无法掉到我们想象的空间,这里还有一个成本的概念在管束。

 

商品对于市场的价格是水涨船高的。比如我们去旅游,明知道一些商品的价格会高一些,只要不高的离谱,我们也能理解。我们会明白,旅游商铺的成本肯定高于一般地方的商铺。那么对于房子也是一样的。一线城市的普涨,正是建立在这个水涨船高基础上的。一些列的政策,价格,需求的影响,导致出现供应弱于需求的局面。所以价格一路高涨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看到,虽然世界上所有大城市的房价都不低,如果一旦涨到老百姓不堪重负的地步,房价的崩塌也是一种存在的可能。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逻辑,任何价格的上涨,如果脱离了需求的理性,必将有一个回归的过程。这里股市中的股票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狂热气氛的烘托下,股价能涨到离它估值离谱地步。但是不管多么离谱,他终会回到他合理的价格区间。房价也是一样的,一旦狂热,必然有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

 

咱们国人有个毛病,干什么事情都爱扎堆。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人口在向中心城市聚集。对于年轻人而言,那里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施展自己的理想。再讲的明白点,挣的能多一些。这就是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的底层动力。而这个动力驱使的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房子的流动。肯定有小伙伴会喷楼主,房子还能流动啊。没见过一栋楼从一个城市挪到另一个城市的。别急,楼主给大家解释一下就会明白。首先我们看两个层面,第一进城务工这个层面。大概十年前开始在城市中干活的兄弟们,不是太窝囊的,大部分都能够买得起房子。这一点大家别有想法,楼主是有依据的。楼主见过很多人,来到城市的时候一无所有,但是几经奋斗,都能获得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是看你是否肯努力,头脑是否够灵活。另一个,现在工费比材料贵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拿和房子有关的装修而言,一个年轻的装修工人,只要不懒惰,月收入万元左右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以此为基础,十年的努力,付个首付在二线城市买个房子,是很普遍的事情。在这个层面,房子的搬家,已经从挣钱回老家盖房子,变成了挣钱在所在的城市买个房子。

 

第二个层面我们看城市人口的迁徙。一些年轻人在所在城市父母本身有房子。而当他们去更大的城市奋斗的时候,买房子就成了第一选项。那么一般而言,父母会卖掉所在城市的房子,来支持孩子在大城市买房。这种情况现在是越来越多,甚至有的父母整家转移,和孩子一起生活在另一个城市。这种情况,不就是房子搬家吗?把这两个情况说明白,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城市没有吸引力,或者说不能给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那么房价想涨上去似乎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把这两个问题搞明白后,我们就能清醒的看到一个现实,表面上房价的上涨,其实是人口流动带来的结果。如果说对于别的国家,形成几个中心城市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一种进步的象征,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而言,同样的事情往往引发量变到质变。刚才说我们爱扎堆,这个扎堆效应带来的结果是可怕的,因为我们的人太多了。大家一起涌向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城市再大,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早就发现这些城市已经不堪重负。所以耽误之急是,赶紧的多制造一些中心城市,形成各有特色的发展中心,从而把大家的眼光从为数不多的一线城市挪到更多的有前景,有发展的城市。如果说别的国家三五个,不得了七八个大中心就够用。但是对于我们,十几个刚刚够,二十个也不嫌多。。。

 

到了这个层面,一个城市的房价,似乎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活力象征。刨开那几个一线城市,哪个城市房价涨的快,对人口,尤其是有价值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所谓的有价值人口是能够创造更多财富的人,他们也更倾向于寻找更多的机会。既然创造的财富多,那么房价高,也就成了正常的选项。客观的来说,我们现在的房价走势,尚未走完一个大循环。那就是价格起始,价格高涨,价格回落,然后再起始。我们尚处在一个价格反复的过程中。如果用股票来说,那就是从普涨,走向结构行情。从大家一起涨,到有价值有概念的股票涨。在这个阶段,那些经济发展快的城市房价也会迅速拉起。尤其是那些起点低的城市,一旦获得发展的机会,房价很快就会从低位拉起。而在这些城市生活的小伙伴会吃惊的发现,家里的房子怎么就悄无声息的翻倍了呢?

 

说完好的咱们再说说差的。一些城市的吸引力下降后,房价会进入一个低位徘徊期。现在一直在说一个去库存的问题。有数据统计现在造的房子要多长时间才能消化。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这个问题,对于发展好的城市,库存的概念压力并不大。而且客观的说,房地产始终是存在库存的。如果没有足量的房子供应,房价会马上升天的。这是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的逻辑。但是对于发展没有太多吸引力的城市,这个库存问题可真的要是大问题了。一方面,房子作为一种商品,他是有成本的。如果房价持续低迷,销售量持续回落,对于盖房子的人而言,这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价格上不去,产品卖不出去,别说对于一个房企,对于任何一个工业企业而言,这都是要玩完的节奏。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些房地产发展过头的城市,烂尾楼随处可见。这就是死循环的结果。

 

所以,一个城市,回归其本身的价值,在某些程度上,也体现在房价上。当狂热退去,作为一种商品,房子也会回归其正常的价值。不过这个事情和股票一样,某种共识形成,是会有延续性的。比如房价低迷,开发商跑路,烂尾楼一堆,会在某些地方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大家都认为房价不会上去,所以交易也不会火热。不过好在刚需还在,对于市场还能起到基础的支撑作用。如果是普通的工业产品,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死亡,走向逃离该产业的现象。但是我们反过来说,物极必反。当大家都跑路之后,干的人少了,库存也消化的差不多了。嗯,这价格又有上涨的余地。这个对于大家应该不难理解。

 

房价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面远远不止我们刚才谈的那么简单。今天我们谈的方向是抓住一条主线,那就是人的方向。人口流动到哪里,所产生的需求是一系列的,这其中也包括了房子。而需求的产生是支撑一种产品的基础动力。持续的需求高涨,也是产品价格上涨的源发力。所以我们抛开其他的东西,单独看人口的增减,我们就能对我们所在地的房价做出一个大致的评估。客观的说,一线城市的房价是不会跌多少的。虽然当家的在用各种方式来平衡,但是出去多少,也会进来多少。这个事情在全世界都差不多。而对于后面崛起的城市,我们只要看看这些年人口的增减,就能对房价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如果你所在城市的人在持续的增多,那么这个房价你要指望跌多少似乎是不现实的。如果你所在城市的人口在持续的减少,你买房子的时候最好买现房。哪怕贵点也求个安心。如果去买期房,碰上开发商跑路,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客观的来说,我们现在的整体的房价,正在进入一个差异化发展阶段。这个和咱们大脑袋们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一致的。中心城市,新兴活力城市,需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是不需要驱赶的。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机会在哪里,有想法的人自然会奔着有希望的地方去。制造出越来越多这样的城市,我们的发展才有希望。那些发展困难的城市,也不能就这么扔着。现在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人口流出的情况,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为大家都觉得出去有希望,所以就像现在村里面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一样,青壮年都奔着希望跑了。面对这种局面,如何把自己的城市活力重新激活,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这个事情,我们都能看到,当家人正在想办法,我们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