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标签” 也可以是引导孩子有用方法

(2008-12-02 09:52:45)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案例

青少年

育儿

教育

校园

家长

分类: 心理知识

    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结果某人就会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另一部分人则没有用标签。过一段时间再次要求他们捐献时,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儿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当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表示其特点的词语时(即被贴标签),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在未成年孩子中间尤其显著,因为他们对自己个性特点了解主要还是依靠别人评判,到成年后,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他们就能够自己对自己作出判断。

    但在我们孩子小时侯,他们更多听到的是家长负性的评判,孩子常常被父母认定为“胆小的”、“没有礼貌的”、“愚笨的”、“顽固的”、“懒惰的”、“不会说话的”等等,这无形之中给孩子做了评判,被认为“胆小的”的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胆小的人,更加不能大胆起来,被认为“没有礼貌的”的孩子更加羞于与人打招呼。所以,我们多被告戒,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贴标签”效应,使用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标签”用一些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前进。有些特点虽然不明显,一旦出现好的行为时,家长给予一个正面的“标签”,孩子就能够按照“标签”的要求去做,逐渐成为有这个“标签”特点的人。比如“勇敢的”、“爱劳动的”、“爱卫生的”、“仔细的”、“会安排时间的”等等,说孩子“勇敢的”,他就能够不怕打针,说孩子“爱劳动的”,他就积极帮忙做家务。

    但在帖正面标签时要注意,贴“标签”要有具体的事实依据,不能用一些宽泛的词语,比如“好孩子”、“乖孩子”、“聪明的孩子”等,这样的“标签”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好。

 

                                宁波大山公益心理咨询博客(http://blog.sina.com.cn/dashanx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