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案例

教育

学生教育

儿童

不良习惯

育儿

分类: 咨询手记

    一位家长8周岁的孩子拿了同学的一个汽车模型玩具回家,家长发现了,问孩子东西是怎么来的,孩子开始不愿意说,后来承认是偷拿同学的。该家长知道应该引起重视,但苦于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接受教训,很着急,向咨询师咨询。

    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他喜欢什么东西,非常想拥有,在得不到时,可能会偷偷把它拿回家。对孩子来说开始也许是个无意识的行为,并没有意识到是偷窃行为,但如果听之任之,可能会养成偷盗习惯,所以要引起重视。开始在向孩子询问实情时,家长态度要严肃平和,过于严峻可能会让孩子惧怕,导致他撒谎说向同学借的、路上捡的等。

    发现孩子这种行为,要马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他事情严重性,会让别人看不起,以后绝不允许再发生。可以用将心比心的方法,让他体会失去心爱东西的同学的感受。在孩子偷拿的物品处理上,则要慎重对待,要想办法保住孩子的面子。把东西还回去时,最好家长预先与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配合一下,可以通过老师把东西还回去。如果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偷偷把东西放回去。让孩子秘密地把东西还回去,也给让孩子一个暗示,偷拿行为是很不光荣的。

&nb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案例

育儿

    仇女士带着5岁的女儿来咨询,说女儿常常会当众脱下自己的裤子,大人要追着要帮她穿上裤子,她缺光着屁股到处跑。两三年了,父母和爷爷奶奶一直告诉她不要这样,否则很那为情,会让别人笑话,她却总是听不进去,照脱不误,真是气人,不知道女儿是不是有病。

    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和关注,孩子也一样,天生喜欢被父母、老师等关注。开始可能是偶然事件,孩子因为脱下裤子(或者掉了裤子),引起了别人的关注,父母或者其他人放下自己的事情,转而来与孩子游戏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因此孩子获得了经验,以后在父母或其他人忙与其它事情而忽略了她时,她就会故伎重演。而父母每一次制止的行为,都成了对孩子的关注行为,反而强化了孩子不当行为,产生了反复制止无效的情况。

    消除孩子这种不良行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忽视这种不良行为,当孩子脱裤子引人注意时,故意不加理会,视而不见。一次两次没有效果,孩子就不会再采取这种行为。同时,父母家人要多关心孩子,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想办法留出时间与孩子说话,与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再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

标签:

奥巴马

和平奖

贴标签

心理

心理健康

健康

分类: 心理感悟

    10月9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奖评审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表示,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奥巴马,是表彰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这一结果,一下子引起了全球范围的争议,反对声也不绝于耳,连奥巴马本人也觉得惭愧和意外。好多人猜测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和平奖将给奥巴马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结果某人就会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当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表示其特点的词语时(即被贴标签),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我们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经常用这一招,比如老师让平时好动惹事的孩子当劳动委员,该孩子为了劳动委员这个荣誉就会注意自己的形象,管理自己的行为。再如,孩子出现懂礼貌行为时,妈妈就向别人宣布,我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为了保持自己的优点,时刻做到有礼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与自己的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案例

家庭

教育

育儿

亲子

叫人

分类: 咨询手记

  露露13岁了,长得眉清目秀,可就是不爱言语。在很小的时候还好,见人会叫“叔叔”、“阿姨”等,可后来慢慢变了,父母的朋友同事逗她玩,怎么哄她就是不愿喊“阿姨”'伯伯'。开始父母以为是怕生的缘故,可是越到后来越是严重,亲戚朋友到她家去时,她就像是见了陌生人似的,最多也只是点个头,就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父母总是责怪他:“怎么这么不懂礼貌?”

露露的问题产生,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关。露露开始见到人会很自然地叫“叔叔”、“阿姨”等,逐渐长大后,就有了自我意识,有了羞耻心。父母的教育使她知道,不叫人是没有礼貌的。有时,孩子偶然没有叫人,或者没有及时叫人,父母就会催促孩子叫人,此时,孩子就感觉父母是在批评自己不礼貌,就感到羞耻,就更加羞于启齿。如果父母当着客人面进一步批评孩子,孩子更是无地自容,以后遇到应该叫人情景更加害怕。有的父母常常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也会使孩子感到有失面子,见到人会有羞耻感,就不愿意叫人。

咨询师要告诉家长,对孩子有礼貌行为要多加鼓励;对孩子偶然没有叫人的情况,不要逼着孩子叫人,应该侧面提醒,如:“露露,阿姨来了!”、“露露,阿姨要走了!”,或者用轻拍孩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案例

人际

情感

家庭

教育

育儿

家长

婚姻

青少年

分类: 其他

    昨日偶尔看了一会儿电视,是宁波籍演员童蕾演的《谁懂我心》。童蕾演的主角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善于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人。昨日看到的故事是这样的:小女孩小明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过,妈妈一直拒绝她父亲见小明,并且妈妈为了发泄对小明父亲的不满,常常在小明面前说父亲的不是,甚至恶毒漫骂,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结在小明父亲身上。为了孩子心理健康,童蕾释演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做工作,带小明去见父亲,在见面时,小明就象她妈妈平时一样,愤怒地骂父亲“王八蛋”。对此,小明的妈妈说:骂得好,以后看见还要骂。

    不是每个婚姻能够一生相守的,离婚是一些无法相处下去的夫妻的最好处理方法,双方都可以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生活。但往往有不少夫妻虽然离婚了,还是怨气难解,他们阻碍孩子见对方,他们任意地在幼小的孩子面前发泄对对方甚至对方亲属的不满,任意漫骂、诋毁对方和对方亲属的形象。有的因为遭遇背叛离婚,他们就告诉孩子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或者是“女人都是水性扬花”。因为幼小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由于父母的这种敌视教育,在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仇恨敌视的种子。长大以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案例

青少年

育儿

教育

校园

家长

分类: 心理知识

    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结果某人就会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另一部分人则没有用标签。过一段时间再次要求他们捐献时,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儿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当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表示其特点的词语时(即被贴标签),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在未成年孩子中间尤其显著,因为他们对自己个性特点了解主要还是依靠别人评判,到成年后,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他们就能够自己对自己作出判断。

    但在我们孩子小时侯,他们更多听到的是家长负性的评判,孩子常常被父母认定为“胆小的”、“没有礼貌的”、“愚笨的”、“顽固的”、“懒惰的”、“不会说话的”等等,这无形之中给

标签:

心理

心理咨询

家长

学生

青少年

人际

育儿

亲自

沟通

教育

分类: 心理感悟

    最近有不少家长向我咨询,她们反映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困难,孩子对家长顶撞、冲突。她们的孩子多数是高中生,还有初中高年级学生,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叫孩子怎么做就怎么做,亲子关系的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到了青春期,他们开始走向独立,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需要获得尊重和理解。他们不愿再接受指责,不愿意再被“安排”,变得“不听妈妈的话”了。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变化相应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态度,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说话,但发现还是被孩子抵触,被孩子顶撞。有的家长感叹“我好话好说他就是听不进去,快把我气死了。”

    那么,怎样说话才能避免孩子的抵触呢?有一个窍门就是用“我”说话。

    我们家长对孩子从小就用“你……”对孩子说话,“你应该……”、“你必须……”、“你不能……”等等,这个“你”字会带有一种责备和支配的味道,我们家长多数一直习惯了用这种语句对孩子说话。受家长管教的经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这种味道能够敏锐地觉察

标签:

育儿

案例

心理

心理咨询

自卑

教育

青少年

人际

分类: 咨询手记
浩明是一个名牌大学学生,从小妈妈对他教育很严格,为了他成为优秀人才,让他学了很多东西,有油画、钢琴、书法、跆拳道等,都要求是最优秀的。最近一次与妈妈一起出门,遇见一位老邻居,他礼貌地叫了一声阿姨后站在旁边,那位阿姨问他大学情况,他简单作了回答。过后妈妈责怪他不热情,不像个名牌大学学生。为此他感到无地自容,想想大学一年,自己也是表现平平,所以求助心理咨询,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经咨询师详细询问了解,在大学里浩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同学师生之间并不比别人差,其实相比较能力上还算是上等的,但他还是不自信,总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进一步了解发现,他小时侯,妈妈对他学业上要求完美外,在平时的待人接物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稍有差错或者表现平淡,妈妈就不顾情面地数落他,要求近乎苛刻,常常让他无地自容。浩明这样有一个要求完美的妈妈,一方面造成了他优秀的才能,但也造成了他对自己苛求的个性,万事要求完美。就算他再优秀,也能够找出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并且再也看不到自己优秀的方面,或者对自己优秀品质不以为然。就算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遇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或者有什么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