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行记(二)
(2023-06-20 16:33:07)
标签:
青海湖、茶卡盐湖、ta |
分类: 个人文章 |
第二天:游览塔尔寺再往青海湖
第二天早晨8点钟准时出发,乘一个来小时的车到达塔尔寺附近,然后跟着导游步行20多分钟,一路上就是我紧跟着导游,了解到他结婚时间不长,老婆也是藏民,有一个2岁多的孩子,他本身也是有宗教的,因为父母开明所以供他读到大学,能够大学毕业的藏民属于学历比较高的,在藏民意识里读书无用论比较突出。而且他说藏民除了放牧是不擅长做生意的,在当地做生意的绝大多数都是汉民或回民。他家里以前曾经养过500多头牦牛,藏民没有存钱的习惯,一般挣钱后留下足够的家庭生活开支就会把剩余的钱捐给当地寺院。这一点和云南傣族把家财捐给寺院的想法和方式极其相像。
西宁市是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其中藏民、汉民居多,回民等其他民族也人数众多,但是路两侧门店以及各个指示牌上只有汉字,即便是环卫工人、保安等服装上也只有汉字。可能有考虑汉语普及的初衷,但对于一些不懂汉字的少数民族老人来说可能确实不太方便。但转念一想,作为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用哪一种少数民族文字可能都会引起异议,索性就统一汉字,这样就会更加相对合理,因为汉字是国人使用的官方文字。
塔尔寺远远望去就能看得出来,一排排金黄色的建筑由下而上很有层次感,现在看起来都是那么雄伟壮观。据导游说整座寺院建筑面积超过600亩地,建筑也是陆陆续续建起来的,但绝大多数都有200百年以上了,作为几百年前建造的建筑,这在当年在当地绝对是一项宏大工程,这也是当地民众执着信仰所产生的结果,因为这些寺院是由当地信众不断地捐款,不管是财力还是寺院设计构造都是众生(民众和僧人等)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的信仰产生力量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
寺院内部的导游首先带我们进了一座不大的独立院落,高僧的雕像正对着大门,很多信众在虔诚地跪拜高僧。印象深刻的是几百年前由高僧画的壁画,画像栩栩如生,不管游客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是各个壁画上面人物的眼睛都在盯着自己,据导游说画像材料都是由珍珠粉、矿物染料等各种高端画材制成的,所以历经几百年都不会褪色、掉色。壁画对面二楼摆放了众多的牦牛、鹿等野生动物的干尸,干尸是通过藏药处理的结果,,摆放这些动物干尸也都是为了保护院落中圆寂后的高僧的。
由于被寺院内导游严辞告知:寺院规定绝对不能在寺院里面小院里拍照。遵从寺规,我们在所有院子里都没有留下照片。不过倒是偷偷地把导游的讲解录了下来。录音时被导游知道,他说没必要录音,网上一搜都有的。
接下来,参观了僧人们留下来的药包以及药手术器械的房间,各种药品、器具都是用布包包裹着,看不到里面具体是什么东西,但是惊叹于寺院内僧人们对藏医藏药的研究到了非凡的成就。
里面的讲经堂显得比较大,每位僧人有一个用羊毛做成的具有精美图案的坐垫,粗略算了一下,整个讲经堂大概能坐400-500僧众。据说每年要在众多僧众里面经过层层考试、答辩,选拔优秀僧人,被选拔出来的僧人专业程度相当于社会上的博士水平。讲经堂也是大学堂而且涵盖了天文、地理、雕塑、宗教、医学等等很多学科,出家的人远离尘世,更加能够静下心来潜心钻研,能够在僧人里面选拔出优秀的学者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50多岁的男性导游,带着我们围着讲经堂转了一圈,每到一处他都会摘下帽子后用头碰一下每尊佛像前的柱子,我好奇地问了导游为什么这么做?答曰:这相当于磕头,是对高僧、神灵的尊敬。
在塔尔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立体刺绣和酥油花。所谓的立体刺绣实际名称是堆绣,是通过刺绣或者剪绣的方式在里面填充羊毛等使绣出来的制品具有很好的立体感,塔尔寺里18罗汉堆绣据说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寺里的酥油花是僧人们用当地的酥油制作而成,虽说叫酥油花,但不限于花,也有罗汉等人物造型,造型精湛、别具一格,我们观赏的酥油花里面有一尊罗汉塑像的手指缺少了四个,导游说也许是室内气温变高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