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今译:最大的德,是遵从自然之道。
道所说的物,似有似无。虽然似有似无,却也是有形的。虽然似有似无,却是客观存在的。幽暗深远中,有万物的本原。这种物质的本原是真实的存在,这种真实的存在是可以验证的。
从古到今,道所说的物是存在的,根据它可以察知万物的起源。我何以知道万物的起始状态?就是根据道所说的物。
注释:(1)孔:大也。德:道的约束。容:动作、运行。(2)物:存在。恍惚:不清楚,不明确,似有似无。象:有形的物象。(3)窈:通幽。冥:暗。精:精华,精气。极微小的物质。即第一章所说之元、妙。(4)真:真实。信:可靠。(5)名:指前句物之精。阅:认知。众甫:物之始也。
评述:所谓大德,所谓真正的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在通常的理解中,道德是人们之间的行为准则与规范。道德的含意是利他主义的或者是相互帮助的,道德是对损人利己行为的排斥。然而老子所说的德,与世俗理解的道德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老子之德,根本在于“唯道是从”。首先在于能够理解道,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理解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的必然结果。理解违背自然规律去行事所造成的必然的危害。不能理解道,不能理解客观规律,也就谈不上什么德。其次在于人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能按照自然规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仅仅按照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去决策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长期利益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样谈不上什么德。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竞争与合作必须协调,必须限制在一个社会系统可以接受的、适当的范围之内。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合作,强调利他,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是有损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的,并不科学,也行不通。因此所有单纯利他的行为是不可持久的,其结果必然失败并走向它的反面。单纯地极端地强调利己主义,也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它将导致人与人之间之间的憎恨与残杀。唯一的结果就是痛苦与失败。人与人之间必须客观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都必须客观地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带来混乱与灾难。极端的利己主义与极端的利他主义都必须受到制约。因为生命组织生存的基本法则就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片面地强调竞争或者合作,都是违背生命组织生存的基本法则的。
道是从客观事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德必须服从道。
因此老子再次描述道所反映物质对象。道作为客观的物质对象,似有似无,似无却有。在道之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有象之说,道之中包含具有空间占有的,有形的物质。客观的物质必然占有空间尺度,而不占有空间尺度的必然是非物质的。有物是有象的一个部分,是指道之中包含可见的物质,大到日月星辰,小到扬土飞砂,高山大海,草木牛羊。世间万象不可胜数。有精是有象的另一个方面,是指道中包含不可见的物质,“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都是看不见的意思。而不可见之处却有精,故所谓精就是看不见的物质,这些物质在老子的描述中具有夷、希、微的特征,视而不可见,听而不可闻,握而不可得,却又实实在在地有。故称其为精。用现代物理学的描述就是人眼不可见的微观粒子。
老子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世人有所谓眼见为实,看不见的东西,谁会相信它的存在呢?在老子所处的时代,除了一再强调这种看不见的物质存在的真实性之外,却难以用实验手段来证明。现代物理学家,却可以借助仪器来证明微观粒子的存在。当然也可以用一些常见的现象来加以说明。比如说隔锅煮水,在锅底下生火加热,锅里的水会逐步被加热至沸腾。火把热传导给水,热既是精。然而要证明热能既是组成万物之精,却必须借助物理学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物理学理论。当然还必须对于物理学理论加以发展和证明,所幸老子之道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或者说电磁学的宇宙空间。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装哉?以此。” 甫,初始的意思。众甫,万物之初始。以阅众甫,观察,认知万物之初始状态。以什么来认知万物的初始状态?以其精,道中有精即万物之精,精是万物的初始状态,是组成万物的本原。现代宇宙学说之一的大爆炸理论,说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后形成粒子云团,然后逐步凝聚成星系万物。在这一点上与老子之说是如此异曲同工。然而,与现代理论不同的是,老子说作为万物初始状态的精,或者说万物之元,与万物的终结状态是一样的。这就是老子的循环宇宙学说。更与现代大爆炸学说不同的是,现代物理学认为大大爆炸产生了构成万物的整个粒子族。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一种粒子,故称之为一,命名为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初始状态的呢?以此。以什么?以道中有精。这个精,既是老子一再强调的元,物质处于无名状态时的基本形式,或者说物质本源。物质在其起源与终结状态时就是处于本源态,这里是对第一章的基本框架的再次解释。
老子在本章中首先说明了德与道的关系。其次,说明了作为抽象规律的道与它所对应的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再次,说明了万物之精既是物质的初始状态。
组成万物的精是看不见的基本粒子,这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明,这些精确实具有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的特点,这些精确实具有夷、希、微的特征。不借助科学仪器,人们不可能观测到微观粒子的存在。而老子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些精既是物质的初始状态,是组成万物的元,是物质本源。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根据本章将老子之道理解为具有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的特征。认为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当然更加不可能实证。
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又何以为物,又何以知众甫之状?可见理解之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