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译:三十根辐条聚于轮毂,因为符合造车的规律,才有车用。揉合粘土烧制陶器,因为符合制陶的规律性,才有陶器使用。凿木成门窗以营造房屋,因为符合营造的规律,才有房屋使用。 之所以有各种器物以供使用,是因为掌握其内在规律的缘故。 注释:(1)辐:车轮上连接轮毂与轮圈的支撑部件,辐条。毂:车轮上凑辐插轴的部件。(2)无:本章中无是指抽象的规律,自有形致形而上。当其无:符合其规律。有:获得。有车之用:得到可以使用的车。(3)埏:用水和土。埴:黏土。器:陶器。埏埴以为器:以水和粘土以烧制陶器。(4)凿:打孔,打洞。户;门。牖:窗户。凿户牖以为室:凿木制成门窗以营造房屋。(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各种事物给人们带来使用价值,而制造各种事物的规律可以指导事物的营造。 评述:本章老子说明有与无的相互关系。有与无是老子学说的主要概念之一。《道德经》五千言的核心,就是围绕道、德、有、无这几个概念。五千言的学说,就是这几个概念的展开。 古来多将老子之无训着空。这显然是从思维到思维,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解。如此解老则是玄学。如果用实践来检验一下,则根本经不起推敲,可谓不堪一用。又何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之有是有形的客观存在。老子之无是对有形的客观存在进行抽象归纳所得到的规律。因此有是形而下的实在,无是形而上的规律。有是实践,无是理论。老子本章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掌握了事物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掌握了造车的规律,有车之用。掌握了制陶的规律,有器之用。掌握了营造的规律,有屋之用。人类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与共存。而不是愚蠢地征服自然。 无,作为客观规律有数学、哲学、科学、技术、技艺的层次之分。 有,作为客观对象有宏观到微观的范畴之分崩离析,有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的模式之分。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之分。 人们在不同时空范畴内对客观事物不同层次的认识,都会改变人们在涉及这些领域时的行为决策。我们也可称之为由知到用的过程。 数学,研究纯抽象空间的规律。 哲学,研究一切客观存在的时空的规律,是包含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的共同规律。 科学,研究具体时空范畴内客观对象的规律。科学发展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了基础的可能性。科学之“无”,是社会生产与发展之“有”的原动力。科学本身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实践。而实践中所发现的规律,又被人们反过来改进其实践行为。 技术,是人类操纵物质与信息对象并能够重复预期结果的能力。通常人们总是将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科学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学发现就谈不上技术上的实现。没有技术的积累与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就缺少必要的手段。然而,科学与技术仍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就科学规律而言,人类可以发现物质对象的规律,但是人类不一定能够利用这些规律来操纵物质对象。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太阳系诸星球运行的规律,然而人类不能改变这些星球的运转。人类掌握了大量的有关天气变化的规律,人类却不能改变全球天气的变化。技术则不同。人们掌握了动力机械的规律,进而制造出蒸汽机和内燃机。人们掌握了电磁学的规律,进而制造出整个电气化的物质世界。 技艺,是人们拥有的不可完全重复预期结果的操纵物质与信息对象的能力。诸如运动技能,艺术才能,手艺等等。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客观对象有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分。二者存在及运动的规律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共同之处二者都是存在的时空运动。其不同之处是二者系统结构中有无信息流的系统结构。 在现代学科中,通常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区分。从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来划分,形成有关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由于学科研究的方向,人为地割裂了自然与社会,使的二者之间的研究形成人为的鸿沟。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社会系统应当归类到生命系统中去。用生命系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研究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才能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就其系统类型划分的理由如下:首先,社会是由生命组成的组织系统。其次,社会系统生存的必要条件符合我们有关生命系统的定义。社会系统是既有物质流与信息流双重约束的组织系统。再次,社会系统具有明显的生命特征,如生命历程,新陈代谢机制,行为决策与执行机制等。 从生命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真正从自然的、科学的和必然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们通常用生产力来说明社会发展的程度。那么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从生命系统的角度来说,一是生存的环境。环境所提供的物质与信息资源。二是社会系统的结构与流程。社会系统的制度结构和程序对物质流与信息流运转效率的促进与制约。 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合天下之人力物力,当其无,有民富国强之用。 |
前一篇:你开天门了吗
后一篇: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