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时评文化健康疫苗 |
分类: 热点话题 |
非法疫苗事件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
文/吴其伦
这几天,非法疫苗事件触动了大众的神经,对非法疫苗经营者的痛骂,对监管部门的斥责,对办案机关的质疑,在各社交工具刷屏。各种非法疫苗事件揭批文章频现各类媒体。
此事件也引起了高层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要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同时,抓紧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监管责任,堵塞漏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可以说,总理的批示尽管用词略显温和,却也切中要害,相信接下来的亡羊补牢将令疫苗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此处事件而对疫苗产生恐惧。
透过这次非法疫苗事件,我们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相关制度、市场监管、灰色链条等,很多时评人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分析评论。可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表象,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教育层面。此处非法疫苗事件的主犯是一对母女,女儿是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本应走上医疗岗位,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疗工作者,却在利益诱使下走上犯罪道路;一个在医学院读了几年书的大学毕业生,更应懂得非法疫苗对人的危害,可她竟然加入害人的行列;作为一个母亲,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应该是让她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却亲手把她拖入泥潭。这些,是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继续教育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二是法律层面。此次涉案的庞某,早在2009年就因非法贩卖疫苗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在缓刑期内,她不但没有收手,重操旧业,变本加厉,把疫苗生意越做越大,制造了这起案值更大、范围更广、持续时间长达6年之久的疫苗非法经营案。笔者不禁有些疑惑,2009年的判决是否适当?缓刑5年有何依据?是否存在花钱摆平官司的黑幕?缓刑期间,司法机关对于犯人可以不闻不问吗?这些,是值真正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我们的司法机关,有没有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没有真正负起对缓刑犯人的监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