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12·1红丝带承诺 |
分类: 流年备忘 |
http://bbs.ynutx.net/attachments/month_0611/hfxWW_Yl9jfqBazjrq.jpg
女:路有点长/有些忧伤/心情迷迷惘惘/和寂寞交换凄凉
男:天边星辰/哪一颗能照亮心房/梦和理想/坚持不忘
女:梦中是否绽放曙光/有了希望/一切将变得不一样
男:青春的钟声一样敲响/沉沉撞击我的胸膛
女:生命的呼啸穿越迷茫/我还有我未来的方向
男:也许/旅途满是寒霜/旅途/纵然布满荆棘和失望
女:痛和伤/风和浪/一切可以遗忘
男:没有人/没有人能比我更坚强
女:告诉我/有一种失去叫拥有/拥有爱的目光/就拥有希望
男:告诉你/有一种陨落叫飞翔/飞翔吧
男女(合):诅咒沉沦和沮丧/飞翔生命的力量
男:兄弟/不要忘记/有我和你结伴同行/相伴的日子/挽手搏击洪流/拥抱抵御寒风
女:我的姐妹/每一个寒冷的冬季/这里都有你们渴望的火焰和温情
男:疫病肆虐/从不曾让我们退缩
女:在这里/你不需要恐惧/你也不会孤寂
男:背负着圣洁的红十字/直面疾病/是我们的天职/与危难和死神抗衡/我们别无选择
女:在这里/绝望和忧伤/被我们燃烧成斗志/激情/和生生不息的梦想
男:希波克拉底/这里有磐石一样的承诺
女:我愿尽我力之所能与判断力之所及/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男女老幼/无论高贵卑贱
男女(合):我之惟一目的/是为病患者谋永恒之幸福
男:谁让希望停留?
女:是不求回报的那双温暖的手/是彷徨时一声轻轻的问候
男:是夜色迷途中一抹滋润孤独的笑容
女:谁让奇迹殒灭?
男:是对恐惧的恐惧/是对宽容的吝啬
女:是漠然眼神/是那一颗颗冰冷的心
男:我的兄弟姐妹/不要忘记/有黑夜就有天明/有坚持就有希望
女:希望的天空/总有那根轻舞飞扬的红丝带/不要忘记/有爱就有温暖
男女(合):有爱/就有奇迹/有梦/就能飞翔
http://images13.51.com/17/a/03/da/cici4552/640_480_dd0dc57b607df6eb.jpg
我如何感动自己
在我的“触电”生涯里,有一种类型的节目占据着相当特殊的位置——它们也许很“糙”,“正”,很没有艺术的灵动感和创造性(甚至与艺术毫无瓜葛),但它们给予我的欣慰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它们让我经常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和感动:作为一名平庸的专以“务虚”为己任的文字从业者,终于,也能够诉诸“坐实”的方式为身在都市或村野、经受迷惘和艰难的大众尽到一点点微薄的力量。
我所说的“类型”,便是艾滋病宣传和防治节目。原谅我没有办法准确表述我面对这一类题材时的心理状态和创作状态——就像两年前的夏天,我在四川乐山岷江边与一位共用针具吸毒HIV感染者对话时的情景——从当时的相片上来看,面对摄像机镜头,我似乎正投入一场尴尬的沉默。这样的沉默,完全不需要言语和思想的慰藉。
那个孩子是《绿色的希望》里的主角之一。十八岁,他和我班里的孩子们一样,正值灿烂无边的青春年少。他的父亲早逝,家里有一位慈祥得令人心疼的妈妈。由于长期吸毒,这个孩子很早就被周围的邻居孤立起来。当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死死隐瞒着这个孩子感染HIV的事实,他们只能这么做。而谁都知道:这样的秘密,当然没有可能永久瞒下去。他长发飘飘,走路的姿势像极了以前我在邵阳红旗路或长沙解放路常见的“街痞”和“混混”,他经常为了获取吸食毒品的钱在乐山的大街上诓骗行人的钱物,他像家常便饭一样地数十次进出于强制戒毒所。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剥夺他生命的权力,不足以换回一张死亡列车的坐席。交流的时候,他时常流露出孩子般澄澈的目光。他十分卖力地配合着我们的要求,在镜头面前一遍遍重复着简单的动作。他的床头摆着一本自考教材《法律基础》,一个月前,他开始自学法律。除了每天按时去服用替代治疗药品美砂酮,他现在已经很少出门,在那间阴冷狭窄的小屋,和慈祥的母亲静静地坐着,等待不知所终的明天。
这些年,为疾病控制中心撰写过一组内参资料片,专门放映给全国基层领导干部观看。很大意义上,这些掌握着行政资源的人物决定或制约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的进程。希望河南的覆辙不要在中国重蹈,更希望看到这些短片的“干部”们不再为了维护所谓“政绩”,去愚蠢地编造万劫不复的谎言。记不得在哪个片子里我写下了这样一句台词——“与这种疾病的抗争,没有固定的时间表,更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真正的奇迹,必须用爱、承诺和信念来完成。”
感谢中国疾控中心的朋友对我近乎执拗的信任。我是幸运的。并不是每个文字和影像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机遇,能如此直接地见证生命的创痛和死亡,能用你编织的词语和画面,去改变一个沉浮于苦难渊薮的庞大人群面对生活的态度。所以,每次来到安贞里,途经木偶剧院步入疾控中心那座深灰色并不起眼的楼房,每次和景军、李楯、濮存昕这些艾滋防治的象征性人物交往,往往意味着又一项“沉重”的任务已经到来。那些时候,我的心情和脚步反而变得格外轻松。迄今为止,这也许是我所从事的最有“意义”的事业。我一直提醒自己,也告诫我的学生们:在一个只有韩剧《蓝色生死恋》和《知音》杂志才能唤来泪水的时代,我们需要适度的精神洁癖,去找寻更多让自己感动的理由。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