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他山之石 |
文化批评不仅是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反映,而且浸透着批评主体的心灵感悟和哲理思考。新锐批评家梁振华将自己的文化触觉放置于时尚现象的深层,探询令人目眩的时尚背景之后的不易为人察觉的时代症候以及人们置身其中时的精神状态,进而为当代知识者们寻求可能的精神支点,《时尚的谎言与魅惑》(梁振华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8月版)正是作者对这一领域持续关注和思考的成果。
面对时尚无处不在的裹挟与诱惑,文化批评家们的任务已经不再是高谈依附抑或拒斥的种种理由,而应该思考凭借怎样的话语方式、依据怎样的立场来展开自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言说。对于梁振华而言,他更为重要的思考是在这一体察过程中究竟是真正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思想还是迷恋于悲天悯人的话语姿态。《时尚的谎言与魅惑》一书中或可作为作者面对斑驳陆离的当代时尚文化所作的真诚思考,它的关注点或许是零散或断裂的,甚至连它的精神立场也可能是游移的,然而面对这些真诚的思考和内心体验,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其批评中所透露出的单纯、清澈的自我世界和一股直逼存在的真实力量。在“肯定性”或是“否定性”的批评中,梁振华将自己的哲理思考与感性的生命体验交织在一起,透过时尚话题的华丽表层发出一位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呐喊。
诚如随笔集《时尚的谎言与魅惑》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梁振华的文学批评具有穿透岁月迷雾、审视种种表象的冷峻意象。面对“时尚”表象中的“谎言与魅惑”,作者保持着充分的清醒和认识,而其文章最让人怦然心动之处恰恰在于揭示时尚生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某些特质。时尚的繁复与纷乱会让最清醒的头脑陷入迷乱,批评家们面对时尚生活的表象经常会在不同程度削弱自己观察生活、进行思考的深度和价值。梁振华的文化批评巧妙地避免了这一陷阱,他在对时尚现象进行抽象提纯的过程中以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旨趣为聚焦点,在对流行文化的审视中的发现显然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历史情境,而成为一种叩问存在真谛的心灵对话。
在这个对话里,有对“所有的喧哗和歌颂”、“一切的光新和唯美”的诡谲命运的怀疑与警惕(《一个男人和三个片段》),有对中华民族“牢记历史教训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中国青年:何必等候炬火?——SARS唤醒的忧患与沉思》)的厉声召唤,也有“在认同所谓的理想之前”、“继续在迷茫重奔逐,在疑惑中流浪”的清醒(《70年代气质》),以及对贫乏时代里“知识分子们究竟还剩下多大的精神生长空间”的精神诘问和时代哀叹(《彷徨者的归途与哀痛——读<沧浪之水>随想》)……这些对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的体验与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于时尚话题的范畴之外而成为栖居于象牙塔里的学者观照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立场。
陈平原先生提倡知识分子“在从事学术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读书人应该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面对变革中的社会现象,知识分子应该而且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既热情地介入又清醒地超然。梁振华的时尚文化批评很好地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尺度,他将介入现实的热情与冷峻的思考融合为一,在对时尚文化的思考与人生意义的追问中保留着一份可贵的人间情怀。从这个层面上看,梁振华的创作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创作,而且也是知识分子在文学日益边缘化处境下返观自身、寻觅新的话语空间的努力,其着眼点乃在于“省思每一位生命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承担和责任,省思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和前途”(梁振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