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夜论语(五):觉悟的智识者

(2006-06-20 23:23:35)
分类: 流年备忘
子夜论语(五):觉悟的智识者
 
 
[题记]今日草就一篇不具名的序言,节选如下:
 

学术当为大学“立身之本”。北师大中文学科之所以常葆生机,与自觉的学术意识和学术追求不无关系。上世纪30年代,北师大中文学科成立国学研究所之时,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黎锦熙先生就曾严厉而中肯地告诫道:大学者,具有创造力之学府也,“研究所为师大之生命线”;倘若学术不兴,则师大“终将不能成其为‘大’”。如果说,学术兴盛与否是衡量大学能否“成其为‘大’”的标准的话,那么学术传统的有无与深浅则多少与大学的积淀和“魅力”有关。说起北师大中文学科的“学统”,尚有这样一桩趣话。旧社会,普通人家视上大学如畏途。当时就读师范科的学生大多家境不济。“北大老,师大穷,惟有清华可通融”,甚至一度成为二三十年代北平学界广为传播的口头禅。正因为师大学子多出身寒门,自褪不尽一个“朴”字:生活上清贫而朴素,学业上质朴而自励。刻苦攻书、勤奋治学、务实严谨,于是蔚成风气。北师大过去曾有四字校训,曰“诚”(诚笃力行)、“敬”(敬业乐群)、“勤”(勤勉奋发)、“朴”(朴实创新),精辟概括了北师大一以贯之的学术风气;而其中“诚”、“朴”二字,更是百年师大中文学科学术传统的生动写照。笃实求真不务虚华,质朴勤勉锐意创新;朴学与创新兼容,学术与思想并举;既捍卫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既恪守育才与“树人”之宗旨,又积极担当中华文化建设之大任——百年间,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厄,无论历经怎样的时代变迁,北师大中文学科以“诚朴”为核心的学术传统始终不曾断绝,薪尽火传般代代相承至今。

 

当今时代,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导致人们从生存方式到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型,进而撼动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根柢。大学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身处精神追求被物质欲望“悬置”的文化语境,在计算机、金融、外语、法律等“实学”的挤兑下,中文学科日渐边缘化更是不争之实。对莘莘学子来说,领略中国语言文学的奥秘,显然没有背外文单词、熟悉一种计算机软件来得“实际”和“有用”;对埋首书斋的中文系教师来说,学问的高低和奖金的多寡,居然都和核心期刊文章发表数量挂上了钩;对象牙塔外的大众来说,他们曾经对诗歌和文学的热情,如今也毫不吝惜地洒向了电视“真人秀”和长篇连续剧。于是,“失去轰动效应”的中文学科,不得不面临一连串沉重的话题——中文学科的发展,如何面向这个陌生的“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革新诉求,如何不被功利浮躁的世风所裹挟?“诚朴”的学术追求和学术传统,如何在喧嚣中传承和坚守?

 

这套丛书建构了一方精神守望者的家园。在这里,一群甘于寂寞的思想者,用静思来与飞逝的岁月和骤变的时代抗衡。他们身处喧哗之中,迷恋的却是心灵的沉静。他们也许没有显赫的声名和地位,但他们能享受到精神的富足。作为百年师大中文学科悠久学术传统的又一批“代言者”,他们以其传承和光大中国文化的热望,以其诚信质朴、不懈求索之精神,为后学者树立了治学与为人的楷模。鲁迅先师尝言:“人多是‘生命之川’之中的一滴,承着过去,向着未来”;在文明传承和学术进化的链条中,真正“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的“觉悟的智识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