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听与守望——李湘斌

(2002-08-01 23:12:32)
分类: 他山之石

                          

     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习惯用一句老话来形容:I如潮水,E无止境。高科技和新传媒对文学领域的冲击和对人们阅读视线的侵掠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已无意也无暇去顾及那形形色色堆砌如山的砖著。而在由崇尚理想、坚持信念到躲避崇高、告别英勇、疏离忧患意识的文学理念的嬗变转型过程中,鱼龙混杂的诸多文学形式让我们的阅读惯性在逐渐地钝化。
    
校园内的出书热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无可置疑的,这些书籍的出版代表了校园文学在现今所能到达的某种高度,校园才子们也用他们的才情和追求表达着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但是,这一现象所孳生的痼疾也是显而易见的。生活经历的匮乏导致了这些作品内容的轻飘无力,并不为过地说,无病呻吟的迹象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
    
重新点燃渐已漠然凝滞的视线的是湖南师大中文系研究生梁振华君于近期付梓成书的文艺随笔集《枫林冷雨》。冬日的麓山之下,已是寒意袭人,而读《枫林冷雨》,却似能感受到丝丝暖意。这是一种舒畅的阅读,一种让蛰伏的心灵获得清新呼吸的阅读。

    
《枫林冷雨》中收录的作品,涵盖了作者在学术论文、电影评论、小说剧本以及散文诸多方面的作品,其中的各个章节均各有特色,充分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个多面手型写作者的才情与学识。

    
在时下的散文中,最大的通病便是为文造情,由此孽生的伪浪漫主义之风流毒甚广。对的内在关联,《文心雕龙》有过鞭辟入里的评述: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并非每一个年轻的校园写作者都能认识这一点,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或深陷于私人的情感纠葛和一惊一乍的心灵波动,自我抚摸与自我陶醉,或盲目地对所谓的前卫先锋文学趋之若鹜,任凭他们真正赖以栖身的精神家园荒芜得野草萋萋。

    
《枫林冷雨》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跳出了个人的浅吟低唱的狭小圈子,并本着一种自发的责任性和使命感,将笔触探向了更为深远的人文层面。无论是作者的忧思还是欢欣,缄默还是呐喊,都穿插并渗透了作者的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对正义、责任和良知的诘问(《我仍这样说》),对历史、现实及未来的反思(《丑陋的屈辱者》),以及对人类尤其是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的观照与剖析(《返观与重塑》、《宿命与承担》)。也正因为此,他的作品一洗时下校园散文和随笔萎靡、轻浮、空洞的痼疾,而具有了青年学人现诸于文字中的深度与厚度。在这个玩后学后后学玩得忘乎所以的年代,读一读来自心灵的本真和焕发着思索光芒的文字,的确有一种如品香茗的酣畅和惬意。

    
作者的文笔不乏犀利的锋芒,而又始终保持着沉稳的理智,做到了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据我所知,作者的为文态度也是堪称严谨的。为了写一篇寥寥数千字的《七十年代气质》(这是一篇针对六十年代生之说,具有立言意义的文章),作者专门查找并阅读了几本相关的著作。正是基于对原始材料充分的占有以及更高层次的把握,作者才做到了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在行文中举重若轻。

    
生于1977年的梁振华正值年轻,但他在他的路上已跋涉许久,走过了远远的一段路程。在喧哗嚣攘的众生之中,梁振华在扮演着倾听者和守望者的双重角色,他在倾听着来自时代心脏与脉搏的跳动,守望着精神高地上珍贵的阳光,而且,这种倾听和守望将是丰实而充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