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篇名为《忧伤的大提琴》源自于我一个月以前看的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入殓师》,那是一个周日的晚上,我一个人在家观看这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和所有人一样,最开始看的时候充满恐惧,但又非常好奇。带着阴森、恐怖的心情,与影片的主人公一起经历失业、求职、实习、工作、成长的过程,渐渐地,随着主人公心情的豁然开朗而轻松起来。
看完影片,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因而也理解了它之所以入选获奖影片的原因。
记得那天深夜正为第二天要提交的每月书评而发愁,看完之后即有了为它写影评的念头,怎奈当时时间已相当紧迫,而我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悸动实在是无法用简短的1000多字能够表达的,所以,当时就从电脑上找到了一篇读研时的学期论文去滥竽充数,而这篇我决定了要非写不可的影评就暂时记在心里了。一周之后,我开始在日志梳理整个故事的脉络,分为三次,将整个故事叙述完。当然,这显然称不上什么影评,至多,也就是对整个故事的重述。不管怎样,就当作一篇叙事性记叙文练笔,坦然地冒充书评提交到编辑部博客上去——让他们批评吧!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熟悉了这份工作的流程,也开始对这个职业产生了不同于常人的认识。入殓师的工作仪式感十足,在这个看似繁琐的工作流程中,死亡的静美和神圣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明白,原来,庄重、神圣不只是可以通过豪华的乐队演奏来表现,也可以用充满慈悲、怜悯与爱的双手体现出来。
而这一切,没有真正理解死亡含义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很快,妻子就得知了真相。于是,哀求、威胁、说服,全部经历一遍:辞掉这个工作。——这怎么可能呢?且不说工作难找,即便有其他的选择,这份工作确实关乎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难道死亡也可以像逃避一份工作一样的吗?
双方僵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妻子的负气出走。悲伤的大提琴手,来到小村的荒垄上,久久弹奏着大提琴,悲怆的音乐传遍整个荒野。
不久,发现了身孕的妻子回来。两人和好如初,一起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就在这时,多年来杳无音信、恩断义绝的父亲去世了。消息传来,内心五味杂陈,儿时无依无傍的怨恨再次涌上心头。对父亲的所有记忆,仅存海滩上互送石头的片刻温馨。父亲给儿子的石头,表明他对儿子很牵挂;而儿子给父亲的石头,表明儿子很开心。
多少年过去了,当亲情再次浮现的时候,已经是阴阳两隔,而儿子内心深处,仍然留着创伤带来的经久不散的——痛。几经纠葛和挣扎,最终接受了妻子的劝解,去异乡为漂泊了大半生的父亲送终。
父亲的身后,无限凄凉。他乡离世,在贫困中饱尝思念和愧疚的折磨,最终仍没有放下对儿子的牵挂——他把那象征了对儿子的牵挂的石头握在手心,直到入殓时不经意地被儿子发现。
直到这时,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生活中所有的结,终于被一一打开。假如死亡都可以如此坦然、从容、无畏地面对,还有什么可逃避的?反过来,没有了亲情、爱情、友情,即便活着,又有何欢?
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很神圣。当悲伤演化为静美,这世间便有了永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