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应霁的“醉翁之意”

(2010-04-02 19:54: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书评
   欧阳应霁这个人,在我读《两个人住》之前,闻所未闻。而在百万庄图书大厦的几排三联图书专柜里乱窜的当儿,不经意间被这本名为《两个人住》的书攫住了视线。这本书的全名是《两个人住:一切从家徒四壁开始》,书名本身够具体,让读者不必思考太多。打开书的封面,是图文相间的正文。欧阳应霁在书中虚拟了这样一种情景:“在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遇相识,从素昧平生到相亲相爱,最后决定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他们如何从家徒四壁开始,建构他们的家,营造他们的家居情调和氛围?从一把椅子、一只杯子、一幅窗帘的寻寻觅觅,到一盏灯、一只花瓶、一面镜子的挑挑拣拣,这中间还夹杂着两个人的口味和品位、争执与协调、恋物与超脱”,用简短的语言和画面捕捉现代都市人飘忽的心绪。说得不客气点儿,作者欧阳应霁在这个书中向读者呈现的完全是一种没有什么设计专业风格的设计理念,甚至有读者会说,这完全是一本没有任何逻辑的流水帐。

   但生活真的需要逻辑吗?正如同家居,非得有什么风格?当然不。这就是欧阳应霁的书之所以能让读者读来“热血澎湃”的原因。作为一名出版行业的新手,我对此充满了好奇——一本以懒散、简单语言风格见长的书,没有什么深度,也没有什么专业指导,却能让一个作者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急速积聚人气,粉丝无数。为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一口气又阅读了欧阳应霁“Home书系”的其它几本书:《回家真好》、《梦·想家》、《设计私生活》、《放大意大利》、《寻常放荡:我的回忆在旅行》、《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随着阅读的深入,作为读者的我,也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对欧阳应霁的极度崇拜之中——与两岸三地千千万万其他读者一样。带着阅读的好奇和粉丝的热忱,我开始从网络上寻找欧阳应霁的资料,而心中的疑团也随着数据和资料的日益增多而逐渐解开。

   作为漫画家和文字创作者的欧阳应霁,对生活家居设计充满热爱,曾在香港某杂志开辟专栏,行业和履历的日积月累,让他逐渐萌发出集结成书的念头。不管是从第一本实录自己生活的《两个人住:一切从家徒四壁开始》,还是后来源源不断摆上书架的《设计私生活》、《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等,并非每个家居细节都出自作者之手。事实上,“集腋成裘”才是欧阳应霁成功的原因之所在。例如,在撰写《回家真好》、《梦·想家》、《设计私生活》等几本家居设计图书时,作者就亲访无数丰富精彩、各成风景的朋友的家,不管是在香港、台湾,还是大陆的北京、上海,他只是“登堂入室访亲会友大做文章”而已;而在构思《寻常放荡》、《放大意大利》、《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等旅游、美食类的书之前,则要“离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荡终日”或大宴宾朋大快朵颐寻找灵感,这些生活体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成了这些书的基本素材。文字的灵动配上图片的诱人,那份细腻和体贴,对正在都市半空漂泊,却随时都想要内心安稳的读者,多少还有一层实用意义。当然,实用绝非本书系的主要目标,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此最为贴切。家是什么?作者谈的物质和空间层面的家,解读的却是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例如,在描写窗帘时,巧妙地用“帘卷东西风”这种文学加调侃的手法,带给作者的是阅读的愉悦和视觉的享受,两种收获都那么重要。

  或许,这就是作者的“醉翁之意”之所在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