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北行·6·西宁风情

(2009-06-07 21:56:11)
标签:

房东

纪实影像

关联文字

西北系列

西宁市区

旅游

分类: 【那里】

2009年5月16日至21日,青海省西宁市内。其中两天分别去了青海湖和塔尔寺。

说是扫街也行,共39图。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我住在西宁市五四路的一家酒店,对面是青海师范大学,校区后面是横亘的祁连山。

 

■西北行·6·西宁风情

↑不大的西宁火车站,青藏铁路的起点。

 

■西北行·6·西宁风情

↑穿城而过的泱泱湟水和伊斯兰建筑。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整洁的新宁广场,与概念中内地城市广场没有不同。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新宁广场美艳的郁金香。

 

■西北行·6·西宁风情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喇嘛,西宁市独特的一景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西北著名的东关清真大寺,日均礼拜人数7000余人,最多时12万人。我在这里拍了一下午。

 

■西北行·6·西宁风情

↑东关清真大寺院内等待礼拜的穆斯林。

 

■西北行·6·西宁风情

↑东关清真大寺教室,外埠穆斯林学员和阿拉伯文的《古兰经》。

 

■西北行·6·西宁风情

↑商铺中的穆斯林小白帽,正规叫法为“号帽”。

 

■西北行·6·西宁风情

↑穆斯林面食,很诱人。

 

■西北行·6·西宁风情

↑下南关街的穆斯林居民。

 

■西北行·6·西宁风情

↑穆斯林的锔补店,生意很好,反映了穆斯林群众检朴的生活态度。

 

■西北行·6·西宁风情

↑东关大街的穆斯林。

 

■西北行·6·西宁风情

↑不能不说西宁的清真食品,太美味了,这是驰名西北的“青海老酸奶”2.5元,见着就吃,不是喝,稠。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这种碗装的酸奶更是一绝,在水井巷和莫家街有卖,看着就咽口水哈。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这是酸奶小店的招牌,也时兴“农家”。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这是另一家品牌的酸奶,味道更浓郁,当地人喜欢吃。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我在莫家街吃的羊杂和羊脑,羊脑首次吃,在内蒙古没见过这种吃法。

 

■西北行·6·西宁风情

↑羊杂是纯粹的羊肉、羊肚,与内地有很大不同。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水井巷著名的“马林汉羊排”,是我今生吃到的最美味的羊排,右为咸味大麦粥。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莫家街的羊肉串,1元一串。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水井巷的老外,很有型。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水井巷的流动商贩。

 

■西北行·6·西宁风情

↑清真面点。

 

■西北行·6·西宁风情

↑穆斯林粳皮店。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莫家街的泡菜店。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莫家街的特色清真店。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莫家街的蔬菜店,市场的蔬菜相当丰富,超出想象。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这家店位于中南街口,抓面和羊排也是一绝。吃了一次,离开西宁前日又专门打的去吃,可惜关门了。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这也是西宁的特色。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这种商业画拙了些,但很美。

 

■西北行·6·西宁风情

↑市场上出售的印刷唐卡。

 

■西北行·6·西宁风情

↑青海博物馆展出的真正唐卡,天然矿植物原料和金粉绘制的。

 

■西北行·6·西宁风情

↑青海博物馆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展厅,很认真的看了一圈。

 

■西北行·6·西宁风情

↑青海博物馆展出的唐代羽人瓦当,太令我喜欢了。

 

■西北行·6·西宁风情

↑在东关清真大寺附近书店淘得张承志的《心灵史》,欣喜。

 

■西北行·6·西宁风情

↑从塔尔寺回来的包车司机小马,驴友。

 

■西北行·6·西宁风情

↑西宁长江路拱辰门夜景,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2008年12月重新修葺。

 

■西宁概况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湟水上游,东经101°49′17″,北纬36°34′13″。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西宁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商贸中心,迄今为止有着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国家级西宁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5年末常住人口209.50万,市区常住人口102.94万人。

 

西宁市区平均海拔2295米,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年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由汉、回、土、藏、蒙、满、撒拉等36个民族组成,是黄河上游第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历史

 

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公元前121-111年间,西汉霍去病将军在今西宁设立了西平亭,标志着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

 

两汉以来,地处湟水谷地的西宁等地生产得到了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西宁及其周边地区在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公元220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222年,魏在今西宁市修筑了西平郡城。公元265年,西晋在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辖西都(今西宁市)等地。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公元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镇(今西宁)。公元526年(北魏孝吕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今西宁市)等地。

 

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角厮哕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取西方安宁之意),隶属于陇西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公元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西宁州,西宁并入元朝统治。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西宁州改为西宁卫(今西宁)。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动工修建西宁卫城。现西宁七一路南侧保留的古城墙就是明西宁卫城的遗迹。公元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进入西宁。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公元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西宁是道府所在地。

 

1927年(民国十六年)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9年,南京政府设立青海省,以西宁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解放西宁,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