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2与M1差距缩小显示实体经济复苏

(2009-08-14 22:07:04)
标签:

经济

财经

m1

m2

环比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可以看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局面依然继续。
  M2增速趋缓,而M1增速加快,M2与M1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说明存款搬家现象明显,当前市场流动性仍在快速增加。这显示我国的实体经济复苏基础已经得到全面的加强,货币政策依然需要对过度的流动性保持警惕。
  去年底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措施,其中的一条主线是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增长,实现促内需稳外需。目前,十大产业 的振兴规划极其细则都已先后出台,房地产业快速回升,工业增加值的持续回升,都显示出目前我国的经济复苏基础正得到逐步的加强。另外7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持续稳定,也说明我国的复苏得到巩固。
  随着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充足的信贷在缓解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也不断的推高了资产的价格,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都出现了大幅的上涨。此外,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8%,连续六个月实现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8.2%;不过环比来看,我国7月份CPI基本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0.1%,7月份PPI环比上涨1.0%,已经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PPI的连续正增长,说明成本的压力正对国内企业形成新的压力。
  不过,在国际需求还是不足的形势下,我国外贸出口的下降同样持续。海关统计显示,7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002.1亿美元,同比下降19.4%,环比增长9.6%;其中出口值今年以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为1054.2亿美元,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10.4%;进口947.9亿美元,同比下降14.9%,环比增长8.7%。这表明,我国外贸进出口自去年10月份开始经过5个月下滑后,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经连续反弹达5个月,逐月回升趋势基本确立。持续的负增长也说明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风险依然很大,
  在一般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当前M1增速加快,M2与M1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已经显示出实体经济的复苏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从央行的具体数据来看,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03万亿元,同比增长28.54%,增幅比上年末高8.8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47个百分点。1-7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0.38万亿元,同比多增4.95万亿元。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99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减少192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43亿元;财政存款增加3736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减少450亿元。
  而中央确立的"保增长"的政治任务下,央行货币政策实际上处于一种"高空走钢丝"的状态,既要防止经济二次触底,又要忧虑通胀和银行坏账的风险。而上半年新增贷款超过7.3万亿的天量的背后是: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演变成了"极度宽松",但出于对新一轮通货膨胀和银行长期坏账风险的忧虑,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向"适度宽松"回归。
  我们可以看到,从7月份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显示,信贷冲动的局面已经得到基本控制,但是可以看到市场的流动性正在逐步的加快,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对目前的经济复苏将会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所以从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来看,流动性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关键需要进一步的引导资金进一步的进入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当中,尤其是民营投资领域。

  2009年8月12日发表《上海商报》,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