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商业金融用地房地产地王调控 |
今天,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发布公告:“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要求,稳定市场预期,现停止以下10宗地挂牌(招标)出让活动。待调整出让方案后,市国土资源局将重新组织以下宗地入市交易。”这10宗地分布在大兴、丰台、怀柔、通州、亦庄开发区,性质分别为多功能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涉及到建筑面积共计140.8449平方米。再加上9月18号叫停的“朝阳区来广营土地储备项目A2地块二类居住用地(交易编号:京土整储挂(朝)〔2012〕051号)”,建筑面积为119200平方米;9月19日叫停的“石景山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F地块商业金融用地(交易编号:京土整储挂(石)〔2012〕034号)”,建筑面积为38850平方米。一周之内叫停的土地交易涉及建筑面积已经达到156万平米,是一个足以对市场形成重大影响的数量了。
其实,对于北京的土地供应,政府一直就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不供应土地,会形成供给不足,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必然会形成未来的房价上涨,对整体调控不利。所以就需要大量供地。
大量的供应土地,是提高供给,再结合限购,控制需求;按说是最好的房地产调控手段,绝对的符合经济学的原理。但是不幸的是,在这个供地的问题上,北京政府却屡屡被“地王”所累。今年以来,4月16号的香河园地块,19.15亿元的总价,25749元的楼面地价,就让刚刚结束两会不久的北京市政府感受到中央关注的压力;而7月10的万柳地块,尽管央企全体“被缺席”,26.3亿元的总价,41500元的楼面地价,还是将北京政府放在聚光灯下炙烤。
只是地王,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高地价的出现,改变购房者的预期,又开始推动房价的止跌,转而上涨。
可以说,4月16号的香河园地块出让是一个分水岭,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价量齐升的局面,而7月10日的万柳地块出让,更是成为了高潮,导致国务院7月24日高调的派出了“房地产督察组”,来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决心。
北京不愿因地王而成为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的反面典型。
作为土地资源稀缺的首都,北京出现地王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政治中心,北京的样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又要推地,又不能出现地王,这是对北京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