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对手

(2008-06-28 23:51:49)
标签:

房产

 

在今天的神仙派举办了“地产大讲堂之房地产融资与投资的故事”。汉能投资副总经理宗小莉给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投融资内容培训,在她的培训中举了一个小例子,很有意思,大概内容是这样:

在2004年,由于分众传媒、聚众传媒的崛起,引起了一轮楼宇广告的投资高潮。有众多企业看中了电梯内的框架广告,一时间全国出现了几十家做同一业务的公司,由于产品的同质化严重,这一行业迅速成为过度竞争的细分行业!

对同一楼宇,多家公司去谈资源,最后是谁给的价高,谁得到该楼宇的发布权;而对于同一客户,那争夺更是激烈,因为这涉及公司的利润来源和市场占有率,不得有失,最后谁能要求的价格最低,谁得到合同。如此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几十家公司只剩下7、8家,而且也都在微薄的利润空间里步履维艰。

汉能投资的投资人之一江先生的太太就在这样的一家框架公司工作,为了公司发展,江太太就找自己的先生,想为公司融点资,以度难关。

做为职业投资人的江先生敏感的发现了投资点。他构建了一个大的框架公司,并通过各种方式与行业里生存下来的7、8家公司分别谈判,采取换股、现金收购或换股加现金收购的方式,将他们全部并购到大的“框架广告”中,也就是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框架广告。这样一来,行业里的激烈竞争被消除了。楼宇的管理公司只能有做还是不做框架的选择,资源的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而想发布广告的客户,也只有了是否在框架上投放广告的选择,广告发布的收入自然就提升。在整合的第一年,公司的业绩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增长,公司的价值迅速提升。在整合后两年,分众就以1.8亿多美元收购了“框架广告”。汉能投资实现退出,并在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六十多倍的收益!

 

听完这个例子,我既为汉能的敏锐眼光而钦佩,又引起了我对“对手”一词的思考。

 

从几十家框架广告到7、8家框架广告,竞争惨烈。能活下来的就更是红了眼,有你没我;你夺取一座楼宇,我就少了一座,我一定想办法挖来;你多一个客户,我就少一个,我一定要撬过来。大家玩的是一个零和的游戏,甚至是负和的游戏。但是经过汉能的资本整合,将行业内的小而多变成了大而一,顿时成为了一种共赢!我们房地产难道不值得借鉴吗?

 

房地产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北京的房地产与其它城市差异很大,甚至北京内的不同局域都有明显差异,所以房地产的竞争更多的是区域内的竞争。在同一区域内的开发商进行着零和的游戏!

让我们看看“框架广告”,看看汉能投资,同一区域的房地产就不能整合营销吗?我们在竞争的同时也是朋友,任何一个区域的成熟都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的!虽然我们不可能指望有人通过资本运作来整合整个区域的房地产项目,但我们项目自身可以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彼此的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努力,来实现整个区域价值的提升,从而达到多方的共赢。

 

我能想到的配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项目定位上

与同区域的项目实现差别定位,尽量不要出现同质的产品。比如大小户型的差异,产品档次的差异等。

2、  在产品公共配套上

多项目实现相互补充,丰满整个区域。随着北京房地产的发展,大规模的造城开发会越来越少,而政府对配套的规划有很不到位,所以也就更需要开发企业要相互配合,而且配套的产品必须有规模才能有效益(这里的规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要有规模,二是客户群要有规模)。比如,A项目配了大型的会所,B项目就多配一些商业,C项目就引进一个好的学校,这些资源对于A、B、C三个小区的客户均等使用。

3、  在产品营销上

同地区的不同公司的多项目可以联合进行区域推广;同价格档次不同区域的项目可以联合推广;同价格档次的不同产品类型项目可以联合推广。项目没有好坏之分,只因个人喜好而会选择不同,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项目与客户的接触,使客户与产品形成共鸣。

 

对手是什么?对手就是你对面竞争的人,他和你有着同样的流程,有着一样的思维,如果你和他不再面对面,而改为肩并肩,岂不是更能共同面对行业发展的问题,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你和他,我们就都能走的更远!

 

站得高一点,就看得远一点,四海皆朋友,哪里来对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博客预告
后一篇:REITs之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