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老加 一路走好
(2010-01-21 22:36:06)
标签:
杂谈 |
武汉的1月7日,虽不冰天雪地,却也冷飕飕的。这一天的《楚天都市报》报道 汉正街,一名五旬“扁担”刚刚搬运完1500公斤大米,感到有些疲惫,便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板车上打个盹——谁知,他再也没有醒来。
时值下午4时30分许,行将落山的太阳,使天空更加阴冷。凝住的空气,低泣的嘤声,给这里增添了些许悲伤,也给人们的后背带来冰冷。这名“扁担”姓加,随州人。带着谋生的勇气,他奔波在这条古老而又极尽繁华的商业街,又带着失望和疲惫,在这里永远地闭上了眼。
“扁担”的起名,应当源于他们的谋生工具。劳动属性,大约属于“苦力”的一种。新潮的起名,或叫“民工”或叫“灵活就业人员”。名称当然还可以起得更好一些,比如“下岗工人”、“劳务工”。事实却依旧是靠肩挑背扛给人干活,为自己谋生的人。
拖着板车,搬运1500公斤大米,是不是超过了一名五旬“扁担”的负荷,因为没有医疗机构鉴定,也便无从知道。所能知道的只是,他在板车上躺了许久,竟没有动弹。附近药店员工发现他脸色惨白,上前一摸,才发现“扁担”已经停止了呼吸。有人便说,“他是累死的!”
累,属于“扁担”。“扁担”,也只是城市庞大民工群体的一部分。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干着牛马活,吃着猪狗食,住着鸡鸭棚,便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也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奠基了城市的繁荣,涵养了城市的奢华。五十岁的“扁担”老加,也就是在这样的累中,把最后一滴汗水,留给了城市。
“扁担”老加,也确曾感到过累,还担心往后身体吃不消,盘算着买辆电动车改行。但这累,究竟源于年龄的老化,还是身体的变故,他不知道。他只是一个“扁担”,城里人享有的社会保障,他没有。自己掏不起钱到医院检查身体,也舍不得时间去检查。于是,也便带着莫名抛下的躯体,买辆电动车改行的期望,诀别了这座城市。
阴冷的天气,在催促着汉正街人们匆匆的脚步,很少有人愿意多留一眼给这具老“扁担”的遗体。避寒在酒店中的人们,沉浸在觥筹交错的喧哗中,没人关注一个老“扁担”逝去的消息。只有他的那些“扁担”同行,围在他身边,眼睛里露出茫然无措的光,不知道怎样处理他的遗体。
老“扁担”的遗体,大约只能交给他的亲属打理了。他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单位,全部社会保障也就是他自己。除了一张死亡证明,他不可能获得任何赔偿和援助。武汉有多少他这类的打工者,湖北有多少,全国又有多少,大概永远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谜。然而生活的真实,却在给这群人留下永远的痛,永远的悲。
“扁担”老加离去了,别的“扁担”却还要肩挑背扛。生活总得继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便在这继续的生活中,继续。事情已经过去几天了,旧历年的钟声行将敲响。行走在天路上的“扁担”老加,不知一路走得累否!
愿“扁担”老加,一路走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