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难戛然关上间谍门
(2009-06-16 03:58:07)
标签:
杂谈 |
方静的间谍门,似乎应当随着方静露脸于央视《世界周刊》,该关上了。曾参杀人的谣传,虽然引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但随着曾参的复现,谣言便不攻自破了。
但是,曾参杀人的谣传,源于他的家乡确实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在外乡杀了人。而方静的间谍门,却有些空穴来风。仅凭阿忆6月9号在自家博客里的一句话:“时下,敬大姐太忙,小水又有《高端访谈》要主持,而那端庄大气的方静妹妹,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便沸沸扬扬起来,倒也有些让人不解。
“外泄”可能与“间谍”不尽相同。外泄,有不慎和故意之别,而间谍,却必须主动刺探。但审视阿忆原文,“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就显然是主观故意,主动打入内部了。这样的手段,这样的心机,不是间谍,也当是特务。当然,间谍和特务的分野,尚需专业人士注释。不过对于阿忆这段文字的理解,即使再巧舌如簧,似乎也难看成,由于语义理解不同而出现的乌龙事件。
阿忆者,北京大学副教授也。不是飞短流长、扯老婆舌的里巷闲人。有学问的人认为,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不轻易下笔的。即使下笔,也必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哪能信口开河,摇八卦、曝内幕,以换取一点纸上名声。因此,他这次为方静制造出的间谍门,难免给人一种不会是凭空想象,闹着玩的感觉。而阿忆对此的态度,竟然也是一句“恕俺守口如瓶,请不必再继续空拨电话。”这样的态度,大概只能更增加人们心中的疑窦。
狗尚且不咬空声,人哪能胡说八道。不解释的言外之意,大概内蕴出一点言之有据,绝非空穴来风。有学问的人大多愿意尊奉先师教诲,三思而后行。像阿忆这样的北大副教授,更不可能听风就是雨。那能一时心血来潮,不假思索,就给方静编造一把间谍门以解闷。因此,这次间谍门,虽不敢说是阿忆深思熟虑的产物,也不至于是匆忙下笔的结果。阿忆不说出消息的源头,也就难解人们心中的疑惑。
如果说,阿忆的副教授尚属黑板上的勾当,他在《实话实说》担当过主持人,却赢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取得了相当大的公信力。一个专门要求人实话实说的北大副教授,能够生猛海鲜地爆料自己原来的同事,有鼻子有眼地描述出一桩间谍案,很难不让人信以为真。然而,阿忆既不承认自己凭空编造,也不说明消息来源,只是用自己的无言,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不知方静能不能关上这扇间谍门。
方静者,央视著名主持人也。先时,阿忆让方静当了一段话的间谍,于方静也许只是一场“躲猫猫”。因此方静也便只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一个声明,说明自己不是间谍。阿忆也便很快地在自己博客上做出了道歉。这样的平反方式,难免让人有些目瞪口呆。好在凤凰网的主持人,小步慢颠地连线了一把方静。然而却不见官方的举动。
好在这会方静又露脸于央视了,曾参杀人的闹剧也该结束了。然而央视的反应迟钝,却也让人迷茫,这究竟是为央视自身的名誉,还是对方静负责。方静很长时间不出面央视,现在一个间谍门就撵了出来,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似乎应当让人们知道。央视不完全是商业化的,她还要担负着国家喉舌和阵地的重任。在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地方,居然出现了一个间谍,也太让这里的领导不好意思,也有点让国家的安全部门捎色吧。
也许大衙门对谣言的澄清,都是让事实说话。于是方静也便在匆忙间,拥抱了一把《世界周刊》。这种快刀斩乱麻式的复出,能不能戛然而止间谍门,留在阿忆博客上一段话,让人寻思:“这两天,媒介友人打不通电话,便纷纷来短信,劝俺说说话吧,否则方静就赢了,俺均无回答,在这里俺说一句,方静赢了有什么不好呢?”
究竟是双方本就在做一场游戏,还是阿忆一方在散布谣言,抑或方静虽不是间谍却也有点违纪,留给了人们模糊的空间。这样的表态,究竟是在考验公众的心理,戏弄公众的智商,还是对央视的黑色幽默,不好猜测。但内蕴的含义,大概方静想关上间谍门,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