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缘尽人散德云社不会消亡

(2008-09-26 01:37:30)
标签:

杂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话谁都会说,理也都懂。可偏偏德云社的徐德亮和王文林退出,便引来了议论纷纷。甚至还引出了相声前景不妙,郭德纲信任危机的预测。

 

人各有志。无论为了谋求高薪,还是为了谋求新的平台发展自己,甚或其他原因,离职、跳槽,都是一件可以理解,也很现实的事。徐德亮和王文林大概不愿在一棵树上吊死,因此选择离开,重新发展自己,也是他们的权利,别人不应妄加猜测,更不可以嫁祸于另一方。如果说德云社和徐德亮、王文林是一双手,那么响亮声音地出现,也应在两个巴掌中。单方面地责难郭德纲,便有些令人费解。

 

郭德纲不是神,自然也不是足赤的金。可他再有瑕疵,能在默默无闻中,历经十余年打造出一个德云社品牌,也该值得尊敬吧。德云社这个品牌的出现,历尽多少磨难,可以不计,但仅就为振兴相声艺术作出的贡献,也该值得尊敬吧。

 

相声作为一门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曾经兴隆过。但前些年不知何故,竟然迈步挺进了低谷,以至只能点缀于大型节目的演出中,而淡出了民间。幸亏有郭德纲一类的坚守,磨练出了一个德云社,才使相声艺术又走入了民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今仅仅因为徐德亮和王文林的退出,便要非议德云社和郭德纲,无论怎么看,也有些不公。

 

德云社能够坚守到今天,不容易。如果说在他的初创期,尚能在默默无闻中前行,可自从有了点声望,便开始受到了一些体制化人物的责难。什么“野路子”,“灰色文化”不一而足。是郭德纲的坚持,顶住了压力,才使德云社取得了现在的辉煌。如果说这不是一个奇迹,大概也有一点悲壮吧。就为了这点悲壮,给予一点同情和赞誉,也应当不算多余,更不应当给予诋毁和诅咒。

 

德云社的悲壮,大概是建筑在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上吧。倘不如此,初创时期的艰难,也就不可理解了。不要什么事都往钱上靠,徐德亮虽然是以钱为由头,退出了德云社,但这位北大中文系才子步入德云社的初始,大概不仅仅是为了钱。以他的才华,似乎谋生不难,挣钱也不会辛苦。他的投身于相声界,也应当如德云社的初始,内蕴有热爱的成分。

 

热爱作为一种动力,成就了德云社,也红火了相声艺术。作为众多民族艺术中的一种,相声,自然也滋生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他应当,也必须与时俱进。但这种与时俱进是发展和创新,而不是沉沦和退出历史舞台。文艺不能也不应当,如熊瞎子掰苞米,走一路丢一路,最后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在振兴相声艺术上,郭德纲和德云社做到了。

 

郭德纲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团结了德云社一干同仁,整理和发掘出了许多传统段子,使其红火在小剧场中,而没有湮没在历史的大潮中。他也培养和锤炼出了一些年轻演员,为相声的未来,积淀了厚重的力量。因此有人说,徐德亮和王文林的离开德云社,预示了相声艺术进入了秋寒。大概有点言过其实,危言耸听。

 

秋寒之于德云社,不是没有。因为他没有官方背景,摒弃于体制之外。其生存,完全在自负盈亏间。这种文化体制,决定了他不可能吃大锅饭,也不可能随意发红包,而只能在疲劳演出和精打细算中生存。因此出现一些经济上的摩擦,也难免。但就艺术而言,如今的德云社已经走出了秋寒,进入了春季,却也是事实。他们的演出,不再局限于京华一隅,而是走出了京城,出现在许多地方的舞台上。郭德纲更是出了封杀的传闻,频频出现在央视的屏幕上。

 

何况徐德亮和王文林的离开德云社,并不等于离开了相声舞台。也许他们的重新创业,会再造出一个别的什么社,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这也应当是人们的一种期待吧。德云社也许会借这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磨合团队,重新组阁调整,让更多的演员有发挥的机会,使之更加有利于自身和相声艺术的发展。

 

“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歌词中说的这些事,大概还在于缘分。缘尽人散,虽夫妻也难免。徐德亮和王文林离开德云社,尽管内幕深深,毕竟也只是一种缘尽人散。外人可以议论纷纷,但倘若由此而及于相声前景不妙,郭德纲信任危机,便有些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了。

 

德云社不会因徐德亮和王文林的离去而湮灭,相声也不会因德云社的湮灭而消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