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两名女子因小摩擦,用中英法日4种语言在飞机上对骂了。便有人评论说:“会3种外语的人也算是高素质了,就为一点小事在公众场所大动肝火,实在不该。”
为一点小事对骂,确实不该。为大事对骂,大概也不该。但骂人就是骂人,这和会3种外语,和素质,似乎没有必然联系。
骂人,大概就是一种宣泄的方法。人都有喜怒哀乐,都会遇到生气的事,尤其当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的时候,一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难免发出几句骂人的话。即使是孔子,这位中国人的万世师表,有时也会发出“小人”、“斗筲之人”的愤怒。
上至总统,下至草民,能够一生不骂人的,大概少之又少。不过有些人骂得科技含量高一些,有些人直言不讳,出口成“脏”罢了。孔子用“其无后乎”,骂人断子绝孙;用“老而不死”代替老不死的。这样的骂法,高雅则高雅矣,宣泄的情绪,却比直骂,还气人。
骂人的话,因各地的风俗不同,而充填的内容不同。而对这些内容的体会,引起的愤怒,却也只有使用母语的人,能够体会深刻。法国总统那句“白痴”大概就等于中国人的“王八犊子”、“混蛋”一类。否则,仅仅脱口而出一句“傻瓜”,大概不会引起如许的法国人愤怒。
中国人有“国骂”,外国大概也有。民族习俗的不同,语言沿革的不同,可能用他们的“国骂”,刺激中国人,反应不会激烈。但骂人就是骂人,带不带脏字,都是骂人。骂人没好话,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因为语感不同,理解不同,甚或洋人崇拜,而对骂人做出文野之分,才应当是一种没素质。
素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大概只能从词典上弄明白。但自从教育界针对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后,素质一词便泛化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几乎形成了一股“素质迷信”或曰“素质崇拜”。相伴而生的,便是一个带有羞辱性的词汇:“没素质”。
会三种外语的人骂人了,“没素质”。教授骂人了,“没素质”。总统骂人了,“没素质”。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一言而定终身。因为一次骂人,便没了素质,这样的定位,却不知道什么人可以称之为“有素质”。以骂人而论素质,大概只有家里的老猫,有素质吧。
素质,大概包含很多内容。骂人,也只能是一时感情冲动下,不理智的产物,充其量只能是道德的一时缺失。因为没有人会终生骂人的。而因为骂人,便进行全盘否定,上升到没素质的高度,却也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一个自律性很强的人,也许从不骂人;一个窝窝囊囊的人,也可能从不骂人,但那也只能受到道德的赞誉,却绝不能说明素质的超群。没有一个国家的干部推荐,科学家的聘用,运动员的选拔,需要进行是否有过骂人记录的审查。更不可能出现,因为有过骂人记录,而被淘汰出局的。
发泄情绪,人之天性。从不骂人的人,也是会宣泄愤怒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匹夫之怒,以头抢地耳。以伏尸百万的方式宣泄愤怒,似乎不一定比以头抢地的宣泄方式素质高。以骂人的方式宣泄愤怒,更不可与伏尸百万同日而语。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要愿意找,大概每个人身上,都会找到一点没素质的地方。即使伟大人物,透过他们的晕轮效应,也会看到不是完人的地方。因此,总愿意拿素质说事,动则给别人授予“没素质”头衔的人,大概自己,也不一定有素质。
语言本就是人类的一种最重要交流工具,会3门外语并不代表就不可以骂人,甚至还可以骂得文雅一些。八国联军说的都是外语,却在北京干出了烧杀抢掠的勾当。语言与文凭无关,文凭高不等于道德修养高,道德修养高,不等于素质高。说别人没素质的人,不等于自己就有了素质。
当然,骂人无论如何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不雅现象,尤其脏口骂人,更应当杜绝。但骂人就是骂人,这和会3种外语,和素质,没有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