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本山高调收徒是戏曲界的一桩盛事

(2008-02-16 06:36:20)
标签:

娱乐

大年初五,赵本山旧徒35人,行拜师大跪礼。此事张扬于媒体,传扬于社会,成为一时之焦点。这样的动静,大概在戏曲界不多,应当算一桩盛事吧。

 

这桩盛事的出现,应是顺应了二人转艺术发展的大势,顺时而动。当今二人转已经火红了东北,走出了省界,踏出了国门,进入大发展时期。以赵本山这桩收徒之举引来的震撼,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推动二人转艺术的发展。

 

戏曲界收徒传艺,渊源古老,从未间断。即使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学校教育,组织领导传艺的时候,个人收徒,也有媒体记录出现,艺术家回忆文字记载。二人转作为一种乡土艺术,更有些特殊技巧,为学校教育所不能传承。因此收徒传艺,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二人转艺人,便成了当务之急。

 

以赵本山的个人声望,艺术功力,担当起这样一个责任,实在恰如其分。赵本山固然不是万能的。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好的师傅,也终究要把学习还给学生。但赵本山绝对能在艺术指导的同时,给弟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只有实践,才是二人转艺人成长和成熟的真正课堂。长江后浪推前浪,当赵本山的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时候,二人转艺术,也必将进入一个更辉煌时期。

 

赵本山高调收徒这件事,本来有助于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当是一件好事,一件戏曲界的盛事。然而却有人以丑陋、陋俗、封建进行攻击。不要说这些人的心术,只讲这习俗的优劣,当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检验,而不应当以人为的划界为准。丑陋和高雅,陋俗和新风,封建和先进的裁判员,大概脸再大,也不应当自封。

 

虽然赵本山高调收徒,行拜师跪礼,但这属于行规,不是学院教育。固然民国曾用法律的形式,废除了跪拜礼,但那是针对公共生活中的废除。民间的礼仪,生活中的跪拜,大概无从干涉。因此人们对李阳鼓动“全体学生跪下给老师们磕头”,便感到不解和愤怒。而对于民间丧事,拜年磕头,并没想过要移风易俗。

 

近些年,曲艺界名家名人收徒的消息,连绵不绝。赵本山的收徒,不过是其中的延续。其行为属于民间,程序也属于行规。有些人却偏偏要给予新风和陋俗的裁判。这种缘木求鱼,以尺称重的作为,除了表明认识的缺陷,似乎也显露了一点心术的不当。

 

“一个没有伟大人物产生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邦。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道尊敬、拥戴和纪念的民族,则是一个没了希望的堕落之邦。”赵本山固然比不得鲁迅,也称不起伟大人物,但他对二人转发展的居功至伟,却是应当铭刻于艺术史的。

 

二人转艺术,也曾一度萧条。那时在她的起源地东北,也是“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赵本山,汇聚了一些有志之士,复兴了二人转。此次大型拜师仪式,赵本山以推动二人转发展为目的的拳拳之心,依然可昭天地。拜师仪式上,只有他给徒弟摆宴赠礼,徒弟分文不动。这无疑对那些心怀阴暗,踹度经济利益和帮会的人一个讽刺。赵本山不缺的就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缺的是推动二人转发展的力量。

 

赵本山正是为凝聚发展二人转的力量,而召开了这次拜师会。对于这样的民间艺术家,理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爱护。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延续民间艺术的根本。也许二人转的历史有限,但如今唐玄宗时期梨园的声音,舞台的身段,早已湮灭。没有那门艺术,敢于追根溯源自己为正宗。也许在二人转的民间延续中,保留了一两句乐府雅音呢。

 

哪门艺术,都应当流传延续,而不应当消亡于当代。倘使赵本山一类民间艺术家多一些,艺术园地的百花,定会齐放得更繁荣。但愿民间艺术家们,能以赵本山的这次高调收徒盛事为契机,广开大门,收徒传艺,为中华民族的艺术传承和繁荣,做出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