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感悟随笔 |
“奥运我不看了。我们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何谈看奥运。”这是一位奥运建筑工人,发给广州美术学院一位叫苏坚老师的短信。
这位苏坚老师,曾经以5位奥运建筑工人为原型,创作了画作《他们》。当时曾有承诺,用卖画所得请5位农民工看奥运。可是,当画作以32008元成功卖出后,却接到了其中一位工人这样的短信。
奥运举办在自家门口,可谓机会难逢。也许此生只有一次,因此一票难求可以想见。奥运建筑工人,数以万计,有幸亲临现场观看比赛的,大概微乎其微。如今却有免费门票送上门,也不去看的。这其中除了遗憾,大概也能带来一点酸涩。
奥运建筑工人的工资,似乎能从苏坚老师的陈述中,略见端倪:“我问张艳群(画中工人之一),‘你猜画卖了多少钱’。他随口说‘5万到8万吧’。结果,当得知画真的卖出去后,他惊讶地说‘一幅画就卖(3万)这么多,我们一个月才能挣一千左右’。”
一个月一千左右,能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决定于家庭人口,子女读书,身心健康,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也许在这多种因素的制约下,这位工人希望能把这部分钱,用到养家糊口上;也许这位工人需要用这段时间,从新找到一份工作;也许这位工人在奥运期间,离不开家庭;也许还有好多也许吧,一言难尽。但汇聚出来的结论却是一个,“奥运我不看了。”
奥运意义重大。但对于一些生存在压力中的工人,大概很难感到重大。这样的想法,倘如用房地产大鳄、煤老板、企业白领的思维,也许觉得好笑。对于北京银行那些,身价千万的幼童股东,大概更是天方夜谭。但对于只能以食为天的奥运建筑工人,却只能选择“放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古老的疑问,大概在北京银行那些幼童股东面前,有些苍凉。因为富裕的人家,正在用自己种下的幼童种子,嘲弄这句话。平民没有种子可种,他们的改变命运,大约只能遵循经济学家的“教育改变命运。但教育的结果,却很可能给北京银行那些身价千万的幼童,打工。
打工的结果,便会出现“奥运我不看了”的现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指出,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下降12%。
占人口多数的劳动者的报酬占GDP比例却连年下降,表明不断增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朝着少数人集中。这既是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的信号,同时也发出了发展的成果越来越为少数人分享的警示。
在这种境况下,那位奥运建筑工人所发短信的内蕴,恐怕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