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水有源,树有根”。这样的老话,遇到了新问题。“蓝藻是七月五日被发现的,”似乎也只是发现,却不是源。这恰也如前些时候江苏沭阳水源遭到的污染。是来自境外的客水污染团。而这样的“客水”说,却也受到了上游山东省环保局的坚决否认。于是“客水”,也便只能在“发现”中,不了了之。
这样的发现,在太湖寻到了源头。那一次也是因为蓝藻泛滥,搅得无锡人喝不上自来水。而寻求蓝藻暴发的原因,有关部门说,主要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加之4月份降水量偏低所致。这样的源,大概不令人瞠目结舌也难,因为全球的勾当本就不好追究,老天不降雨,更无法问责。于是蓝藻也便只能在来无影去无踪里,充当被发现的角色。
天上的勾当,不好管;地上的勾当,弄不明白。于是长春的蓝藻,也便在暴雨中肆虐;太湖的蓝藻,也便在雨量偏低中泛滥。涝也污染,旱也污染。唯独江苏沭阳的污染,来自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客水”。这样的结果,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污源之水”,在无源中出现了。
解决“污源之水”的办法,便是急调长江水冲刷。据说前些时候巢湖暴发蓝藻,便是用这个办法解决的。于是无锡人也开始了引进滚滚长江水,冲刷了蓝藻,过上了再吃武昌鱼的日子。江苏沭阳城区,也在长江水的微波荡漾中,全面恢复了正常供水。
恢复了正常供水,自然皆大欢喜。自是这裹挟着客水污染团和“蓝藻”的水,重注长江后,会不会造成长江污染,却也让人担忧。一次两次还好,多次循环后,经过泥沙的沉淀,时间的培育,能不能也生成出“客水污染团”和“蓝藻”,却也难说。
只是这次长春的蓝藻,似乎借不上长江的力。不过时当雨季,经过几次大雨的冲刷,大概蓝藻也会顺流而下,“乘桴桴于海”吧。只是要小心,不要让残留积淀到河底。人说除恶不尽,必生后患。说不定那天沉渣泛起,再遇到连降暴雨,水源又要岌岌可危矣。
寻不到“污源之水”的源头,也就只能“区域限批”。因为蓝藻爆发的源头,确是连小孩子都知道是污染所致。而污染的源头,又是来自于企业的排污,农田的化肥,生活的废水。法不责众的结果,便是“区域限批”。然而,这种一棍子打倒一大片的方法,虽有效,却难于治本。
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应当成为当务之急了。因为它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似乎也引起了国外的关注。据说,国外一些媒体鼓吹的“中国环境威胁论”,也将攻击的主题从空气的污染转移到水的污染,从饮水问题到水污染造成的地下水过度开采,甚至提出中国江河的污染造成对海洋环境更大的威胁。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有关部门应当有一个说法,找出那污染的源头了。治污水当寻源,否则,也只能是治,却难于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