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真逗,吃两天饱饭,连年都不会过了。竟然把年味的寡淡,归结到吃得太饱、吃得太好上了。仿佛数千年来,中国人就从没有赶上那么十年二十年,吃饱饭的时候。
不至于吧。即使这代人吃得再好,再饱,也不可能吃尽天下的美食,连年都不会过了吧。撑的,撑懵了?
据说,中国古代,也曾经有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候,如果那种景象,不是因为饿得走不动了,便是衣食无忧的结果。虽然那样的年头很短,区域也有限,但也能证明,吃得好,年也能过得有味。
吃得好,便不会过年了,是不是有点猪的思维,不知道。但中国年的初始,却本和吃,没多大关系。因此无论灾荒严重,还是人寿年丰,年味总是火辣辣的。这恰也如外国人的奔牛节,即使每年都有人受伤甚至丧命,却也依旧火辣。西红柿节的狂欢,狂欢节的震撼、似乎也都不是饥饿后的疯狂。
猪在过年中的地位,只是祭品。但祭品不能丢,最终还是给人吃。可人吃了以后,产生了猪的思维,便值得警惕。
节日是构筑在文化基础上的。无论奔牛节的血腥、还是狂欢节的火爆,都是文化的使然。中国年的文化,不仅内容丰富,时间之长,也远非外国节日可比。过去东北人说:“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这样长时间的过年,大概没点文化内涵,只靠吃,很难度过吧。猪不懂文化,哪能知道这个理?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总不会缺吃的吧。但他老人家也过年,也守岁。他的那句《守岁》名言:“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至今还使用在新春的门联上。皇帝守岁的习俗,延续到清朝,连老佛爷慈禧太后,也要守的。清宫除夕包饺子放硬币的习俗,便至今流传在东北民间。
节日的延续在于文化,中国的年文化,更是一种人情味极浓郁的文化。因此,过年,不仅人间过,天上、阴间也要照顾到。腊祭、祭灶、接神、守岁、爆竹、门神、年画、春联等等,都充有一些宗教色彩。人鬼情未了。一元初始,人们通过拜祭,与鬼神沟通一下,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也是一种心灵慰藉吧。
心灵的慰藉,中国人更多地集中在祖先崇拜上。因此每到年三十,女人在家里摆供,男人便要到墓地上坟。天一擦黑,还要提上灯笼,到十字路口,烧纸、放炮,引领祖先回家过年。子时时分,更要穿戴一新,到祖宗神位前,进行庄严的跪拜祭祀。
所有这些,都是一种文化。那里面蕴含的对人们心灵的洗礼、净化功效,是别的节日无法替代的。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文化的充实,年,才能从腊月,“哩哩啦啦到三月”。舍弃了文化内涵,舍弃了宗教尊严,舍弃了人文情感,而把年当成了吃饺子,这是猪的希望吧。
如今的年味,却有些寡淡了,但那绝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一些人,用扭曲的眼光,审视民族习俗,民族文化的结果。有利于经济的便做,无利,便弃之如蔽履。在这样思维下,年味要不寡淡,就怪了。
前些年,一些城市突然禁止了燃放烟花炮竹,有些城市至今还在禁放。这种无声的过年,大概也就只能像猪一样,早早睡觉。为了安全,便不让燃放烟花爆竹,这样的因噎废食规定,大概是心灵扭曲的结果吧。
矿山事故频发,屡禁不止;建筑施工安全,很难引起重视,唯独年,受到了特殊关照。宋朝那个年头,便是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的。那个时候,房屋是木结构的,家家备有柴草垛。没有消防车,没有救护车,但药做的爆竹,却兴盛了起来。
世界上,大概很难找到,专和自己民俗过不去的事例吧。西班牙的奔牛节,尽管有人员伤亡却没被禁止,麦加朝圣也没有因为发生踩踏伤亡而中断。只有中国的民国政府,曾经以不利于社会治安为由,禁放了烟花爆竹。但时隔不久,也夭折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族感情的维系。看看,那些离乡游子,忍受交通拥挤,旅途劳顿,仍不远万里,回家过年的景象,怎能不令人感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节日。过好中国年,既是对中华民俗的尊重,也是文化延续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民族的文化树立,是需要漫长时间的。中国年的文化,会不会被有些人的心灵扭曲,弄没了,还真不好说。
新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的一些人,似乎已经不大知道年文化的内容了。即使资料能够帮助他们弥补,却也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除夕祭祖,便有神位供奉,祭器使用,祭品摆放,跪拜礼节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究竟当如何进行,大概资料难于详尽。
千万不要把银屏上的那套拿到生活中,那毕竟是戏。生活的本身,没那么铺张,也没那么夸张,更没那么嚣张。生活就是生活,过年就是过年,那是实实在在的。但无论怎样实在,也不能只剩下饺子。那是猪的希望。
猪与人类可能有些相近处吧。据说,猪的器官,能够在人体器官移植中,担当大任。但无论怎样的大任,大概也不能用猪脑替代人脑。倘如当真能替代,人类想退化到猴子时代,也不大容易了。
用吃饱喝足解释年味的寡淡,无疑有点猪脑的思维。抽光了文化内容,模糊了民俗习惯,远离了宗教尊重,而缘木求鱼年味寡淡的原因,大概是别有用心。一个人愿意对权力说点感谢的话,表达点忠心,未尝不可。但用年说事,大力夸耀吃的功效,大概有点过。
年味的寡淡,确也应当引起重视。但那重视,应当放到找出真实的原因,而不应当紧盯在吃喝上。因为年味的寡淡,不是吃饱了撑的。人不是猪。
不至于吧。即使这代人吃得再好,再饱,也不可能吃尽天下的美食,连年都不会过了吧。撑的,撑懵了?
据说,中国古代,也曾经有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候,如果那种景象,不是因为饿得走不动了,便是衣食无忧的结果。虽然那样的年头很短,区域也有限,但也能证明,吃得好,年也能过得有味。
吃得好,便不会过年了,是不是有点猪的思维,不知道。但中国年的初始,却本和吃,没多大关系。因此无论灾荒严重,还是人寿年丰,年味总是火辣辣的。这恰也如外国人的奔牛节,即使每年都有人受伤甚至丧命,却也依旧火辣。西红柿节的狂欢,狂欢节的震撼、似乎也都不是饥饿后的疯狂。
猪在过年中的地位,只是祭品。但祭品不能丢,最终还是给人吃。可人吃了以后,产生了猪的思维,便值得警惕。
节日是构筑在文化基础上的。无论奔牛节的血腥、还是狂欢节的火爆,都是文化的使然。中国年的文化,不仅内容丰富,时间之长,也远非外国节日可比。过去东北人说:“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这样长时间的过年,大概没点文化内涵,只靠吃,很难度过吧。猪不懂文化,哪能知道这个理?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总不会缺吃的吧。但他老人家也过年,也守岁。他的那句《守岁》名言:“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至今还使用在新春的门联上。皇帝守岁的习俗,延续到清朝,连老佛爷慈禧太后,也要守的。清宫除夕包饺子放硬币的习俗,便至今流传在东北民间。
节日的延续在于文化,中国的年文化,更是一种人情味极浓郁的文化。因此,过年,不仅人间过,天上、阴间也要照顾到。腊祭、祭灶、接神、守岁、爆竹、门神、年画、春联等等,都充有一些宗教色彩。人鬼情未了。一元初始,人们通过拜祭,与鬼神沟通一下,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也是一种心灵慰藉吧。
心灵的慰藉,中国人更多地集中在祖先崇拜上。因此每到年三十,女人在家里摆供,男人便要到墓地上坟。天一擦黑,还要提上灯笼,到十字路口,烧纸、放炮,引领祖先回家过年。子时时分,更要穿戴一新,到祖宗神位前,进行庄严的跪拜祭祀。
所有这些,都是一种文化。那里面蕴含的对人们心灵的洗礼、净化功效,是别的节日无法替代的。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文化的充实,年,才能从腊月,“哩哩啦啦到三月”。舍弃了文化内涵,舍弃了宗教尊严,舍弃了人文情感,而把年当成了吃饺子,这是猪的希望吧。
如今的年味,却有些寡淡了,但那绝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一些人,用扭曲的眼光,审视民族习俗,民族文化的结果。有利于经济的便做,无利,便弃之如蔽履。在这样思维下,年味要不寡淡,就怪了。
前些年,一些城市突然禁止了燃放烟花炮竹,有些城市至今还在禁放。这种无声的过年,大概也就只能像猪一样,早早睡觉。为了安全,便不让燃放烟花爆竹,这样的因噎废食规定,大概是心灵扭曲的结果吧。
矿山事故频发,屡禁不止;建筑施工安全,很难引起重视,唯独年,受到了特殊关照。宋朝那个年头,便是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的。那个时候,房屋是木结构的,家家备有柴草垛。没有消防车,没有救护车,但药做的爆竹,却兴盛了起来。
世界上,大概很难找到,专和自己民俗过不去的事例吧。西班牙的奔牛节,尽管有人员伤亡却没被禁止,麦加朝圣也没有因为发生踩踏伤亡而中断。只有中国的民国政府,曾经以不利于社会治安为由,禁放了烟花爆竹。但时隔不久,也夭折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族感情的维系。看看,那些离乡游子,忍受交通拥挤,旅途劳顿,仍不远万里,回家过年的景象,怎能不令人感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节日。过好中国年,既是对中华民俗的尊重,也是文化延续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民族的文化树立,是需要漫长时间的。中国年的文化,会不会被有些人的心灵扭曲,弄没了,还真不好说。
新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的一些人,似乎已经不大知道年文化的内容了。即使资料能够帮助他们弥补,却也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除夕祭祖,便有神位供奉,祭器使用,祭品摆放,跪拜礼节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究竟当如何进行,大概资料难于详尽。
千万不要把银屏上的那套拿到生活中,那毕竟是戏。生活的本身,没那么铺张,也没那么夸张,更没那么嚣张。生活就是生活,过年就是过年,那是实实在在的。但无论怎样实在,也不能只剩下饺子。那是猪的希望。
猪与人类可能有些相近处吧。据说,猪的器官,能够在人体器官移植中,担当大任。但无论怎样的大任,大概也不能用猪脑替代人脑。倘如当真能替代,人类想退化到猴子时代,也不大容易了。
用吃饱喝足解释年味的寡淡,无疑有点猪脑的思维。抽光了文化内容,模糊了民俗习惯,远离了宗教尊重,而缘木求鱼年味寡淡的原因,大概是别有用心。一个人愿意对权力说点感谢的话,表达点忠心,未尝不可。但用年说事,大力夸耀吃的功效,大概有点过。
年味的寡淡,确也应当引起重视。但那重视,应当放到找出真实的原因,而不应当紧盯在吃喝上。因为年味的寡淡,不是吃饱了撑的。人不是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