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诗歌,自然是诗人的勾当,倘如别人谈,大概便属于门外汉一类的胡扯了。但中国有一句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绺”的话,那意思似乎蕴含有一点,诗歌也不神秘的味道。
不一定会写,熟读也能悟出一点门道,这似乎有点象吃煎鸡蛋,不一定非得要母鸡来鉴别鸡蛋、鸭蛋;也不一定非得厨师,判别口味优劣。只要食客吃百斤,不会煎蛋也会品。写文学评论的人,不一定是文学创作的大家,搞美学鉴赏的人,也不一定能创造出最美的作品。因此门外汉谈诗歌,似乎也算不得大逆不道。
人们之所以敢于评论煎鸡蛋的优劣,大抵是因为那是一道家常菜,倘如王母娘娘的专用,便没了评论的底气。诗歌在中国,似乎便有点家常菜的味道。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以诗歌为文学的主流。他的创作,从宫廷到民间,从科举到启蒙,从文人学者到野老村妇,绵延而开阔。因此说她是家常菜,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据说唐朝诗人白居易,常常追求一种老妪能解的创作境界。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以平易为美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老妪,也能欣赏诗歌,只不过是对那些“周浩殷盘,佶屈聱牙”,读不懂罢了。南宋叶梦得说的那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话,似乎也能说明,市井平民,也能读诗歌词的。
既然市井平民也能读诗歌词,大概也就能区分出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的不同了。因为市井平民,接触诗歌时间长了,自然也能体味出诗歌的特点。所以即使把小说、散文都分行写出,老百姓也不会称其为诗歌的。自己的孩子,放到别人家住几天,便忘记了,那很可能是精神出了问题。
然而最近便有将散文,甚至一句含满口水的话,学结巴状,分行写出,而鸣之曰诗歌的。诸如,今天//你//吃饭//了//吗//?这句老百姓的日常问候语,一旦拆开分行,再附加一个《温柔》或者《关切》类的标题,便成为了诗歌。当然这样的诗歌,不是谁写出,都可以印刷在纸面的。对他的认可,大概也需要在评论家的鉴赏以后。
如今的文人,似乎已经不再相轻了。感情的纽带,利益的瓜葛,不仅能把口水烘托成诗歌,也还能把这样的诗人,拔高到国家级。而一旦有人提出异议,便要拿出一幅裁判员的面孔,故作高深地抛出“俗”或者“不懂诗歌”,甚至“恶搞”、“愤青”一类专业术语,将其打蒙。文人,也便在这样的语境中,熙熙而乐于文坛。
于是,文坛也便有了对诗歌,自由定义和分野的权利。但是,老百姓却不愿搭理这些权利,因为千百年约定俗成在他们心中的诗歌特点,并不以权利为转移。文坛自然也会祭出外国的法宝,以用接轨,要挟于中国诗歌。但中文的诗歌,总有他自己的特点。倘如用外文写诗,自可以遵循人家的规律,但遗憾的是,至今中国尚没出现一位这样的诗人。
写中文诗歌,就要遵循中文诗歌的特点,用饲养老母鸡的办法,饲养大熊猫,总给人一种不放心。忽忽悠悠,总拿外国说事,动则便命名为创新,于经济尚可,于文化,实在让老百姓不敢苟同。积淀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总不该把诗歌和散文混同,把口水和文化并列吧。中国人的智商,似乎也并没有弱化到诗歌散文不分的程度。
先用自己的口水,戏弄了大众,大众一旦反击,便授以“恶搞”,这样的强权,只能让文坛蒙羞。当然,也许经过文坛的助推,口水诗将澎湃起来,但是在这样的口水汹涌中,中国现代诗歌的未来,却不知如何行进。=
不一定会写,熟读也能悟出一点门道,这似乎有点象吃煎鸡蛋,不一定非得要母鸡来鉴别鸡蛋、鸭蛋;也不一定非得厨师,判别口味优劣。只要食客吃百斤,不会煎蛋也会品。写文学评论的人,不一定是文学创作的大家,搞美学鉴赏的人,也不一定能创造出最美的作品。因此门外汉谈诗歌,似乎也算不得大逆不道。
人们之所以敢于评论煎鸡蛋的优劣,大抵是因为那是一道家常菜,倘如王母娘娘的专用,便没了评论的底气。诗歌在中国,似乎便有点家常菜的味道。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以诗歌为文学的主流。他的创作,从宫廷到民间,从科举到启蒙,从文人学者到野老村妇,绵延而开阔。因此说她是家常菜,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据说唐朝诗人白居易,常常追求一种老妪能解的创作境界。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以平易为美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老妪,也能欣赏诗歌,只不过是对那些“周浩殷盘,佶屈聱牙”,读不懂罢了。南宋叶梦得说的那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话,似乎也能说明,市井平民,也能读诗歌词的。
既然市井平民也能读诗歌词,大概也就能区分出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的不同了。因为市井平民,接触诗歌时间长了,自然也能体味出诗歌的特点。所以即使把小说、散文都分行写出,老百姓也不会称其为诗歌的。自己的孩子,放到别人家住几天,便忘记了,那很可能是精神出了问题。
然而最近便有将散文,甚至一句含满口水的话,学结巴状,分行写出,而鸣之曰诗歌的。诸如,今天//你//吃饭//了//吗//?这句老百姓的日常问候语,一旦拆开分行,再附加一个《温柔》或者《关切》类的标题,便成为了诗歌。当然这样的诗歌,不是谁写出,都可以印刷在纸面的。对他的认可,大概也需要在评论家的鉴赏以后。
如今的文人,似乎已经不再相轻了。感情的纽带,利益的瓜葛,不仅能把口水烘托成诗歌,也还能把这样的诗人,拔高到国家级。而一旦有人提出异议,便要拿出一幅裁判员的面孔,故作高深地抛出“俗”或者“不懂诗歌”,甚至“恶搞”、“愤青”一类专业术语,将其打蒙。文人,也便在这样的语境中,熙熙而乐于文坛。
于是,文坛也便有了对诗歌,自由定义和分野的权利。但是,老百姓却不愿搭理这些权利,因为千百年约定俗成在他们心中的诗歌特点,并不以权利为转移。文坛自然也会祭出外国的法宝,以用接轨,要挟于中国诗歌。但中文的诗歌,总有他自己的特点。倘如用外文写诗,自可以遵循人家的规律,但遗憾的是,至今中国尚没出现一位这样的诗人。
写中文诗歌,就要遵循中文诗歌的特点,用饲养老母鸡的办法,饲养大熊猫,总给人一种不放心。忽忽悠悠,总拿外国说事,动则便命名为创新,于经济尚可,于文化,实在让老百姓不敢苟同。积淀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总不该把诗歌和散文混同,把口水和文化并列吧。中国人的智商,似乎也并没有弱化到诗歌散文不分的程度。
先用自己的口水,戏弄了大众,大众一旦反击,便授以“恶搞”,这样的强权,只能让文坛蒙羞。当然,也许经过文坛的助推,口水诗将澎湃起来,但是在这样的口水汹涌中,中国现代诗歌的未来,却不知如何行进。=